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验平台服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
2014-04-29李文琴
李文琴
[摘要] 庞大的高校毕业生队伍使得现在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但是,目前大多数高校还没有将创业教育纳入正常的高校教育中,寻求一种能够有效推行的创业教育模式比较困难。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验平台具有创业过程所涉及的很多创办、经营企业的知识,且该平台分角色同时、共同完成实验的特点,能够达到多人次、多次教学的要求,使得其服务大学生创业教育成为可能。
[关键词] 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验平台;创业教育;模式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3. 083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 - 0194(2014)13- 0127- 03
1研究背景
由于现在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创业教育成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从我国目前高校创业教育形式来看,我国还处于理论研究阶段,没有真正将创业教育应用到实践中。寻求一种适合整个学校的创业教育模式比较困难。开展创业教育不仅要考虑该课程是否具有创业所需要的知识,而且要考虑课程自身实践的特点、教师队伍的能力、实践场所的面积等因素。
如果高校的类型为财经类院校,不论从专业综合实训的角度出发,还是从创业教育的角度出发,建设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验平台均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果高校的类型为非财经类院校,该平台的使用者仅局限于该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那么价格相对昂贵(针对经管类实验来说)的该软件平台没有很好地发挥它的作用;但是,在满足本专业需要的基础上,在现有的实验条件下对场地、教师队伍、计算机设施等不需要做太多投入,就可以在全校的创业教育中发挥它的作用。因此,以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验平台为基础,选择经管学院的教师服务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是一种可行的创业教育模式。
2选择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验作为创业教育平台的原因
尽管有多种创业教育概念解释,但主要是两种倾向:①狭义的创业教育,即创业教育就是教学生经商,培养学生创办、经营企业的能力;②广义的创业教育,即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能力和创业知识结构等创业基本素质。
学生创业,必须具备完善的创业知识体系,主要包括3个方面:专业技术知识、经营与管理知识、综合性知识。专业技术知识是高职学生创业的基础,它整合在各学科的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每门专业课都有其内在的技术知识含量。经营与管理知识是指领导科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工商税务、金融保险、人力资源管理、法律风险管理等领域的知识。综合性的知识包括礼仪学、公共关系学、实用语言艺术、演讲技巧、地域文化等。
无论从创业教育的概念出发,还是从创业所需要的知识体系出发,经济管理学院开设的各专业可以提供以上创业知识体系中的经营与管理知识。但为了学校内其他非经管类学生的创业教育而开设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课程,则不仅失去了各专业的专业特色,而且该种纯理论的授课方式作为创业教育的模式,效果也不会理想。因此,选择一种具有实践模式的课程,将创业中经营和管理的知识贯穿其中,是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创业知识结构较好的方式。根据笔者的实验教学经验,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验可以作为创业教育实践的平台,值得在全校学生创业教育中推行。
3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验平台服务大学生创业教育具备的条件
3.1 实验平台所容纳的知识点几乎涵盖创业涉及的所有经营与管理知识
个人独立创业,无论他从事的行业是他熟悉的或是不熟悉的,他都需要商业规则方面的知识。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验平台几乎涵盖了创业过程中所涉及的所有经营管理知识,该平台以生产制造企业为核心,模拟企业采购、生产、销售、研发、信贷等业务,企业外围诸如银行、税务、工商、海关、会计师事务所等服务机构的工作流程也会涉及。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以市场规律、企业经营规律为行为导向,该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得经营管理知识,同时有助于其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培养创业理想与创业兴趣,使学生掌握创业的知识,形成创业能力,为毕业后创业做好准备。
3.2 分角色同时、共同完成实验的特点,实验基地容易满足该种创业教育模式所需条件
目前,学校开设的一些有关就业教育的课程如职业生涯规划等,基本以理论教学为主,大概为30学时左右,对创业能力的相关培养几乎为零。学生对该种课程的授课内容、授课方式基本不感兴趣,教师也难以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理、工科专业开展实验需要易损、易耗仪器与实验材料,一次实验容纳的人数少,且专业性较强,不适合开展创业教育。
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验平台在教学活动中要求有专门的教室,面积一般不少于200平方米,教室可以是独立的一个,也可由多个独立的小教室组成,一般院校基本都能达到此硬件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以及兴趣爱好,选择平台中的不同角色进行创业体验。采用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验平台的创业教育模式能够支撑多班、多组在互联网上同时教学,只需购买软件即可循环使用,且在该场地中每组参加的实验人数较多,循环利用的速度较快,使在整个学校范围内开展该课程教育成为可能。
3.3 经管学院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够满足该种创业教育模式的要求
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 既具备创业教育的理论知识, 又拥有一定的创业实践经验的多层次、立体化的师资队伍是创业教育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
经管学院的教师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有所特长,可以将各专业有特长的教师分配在实验平台的不同岗位开展指导工作。如:会计系的教师负责生产企业的财务、会计师事务所等业务的指导,营销系的教师负责生产企业的销售指导,金融系的教师负责生产企业的信贷、银行等业务的指导,工商管理系教师负责生产企业的生产、工商等业务的指导,等等。即使是长于某专业的教师,对实训平台涉及的本专业之外的其他经管类知识也很容易掌握。
经管学院开设的专业中,专业性非常强的不多,像会计、金融等涉及的某些课程,非该专业的老师学起来比较费劲,但会计、金融专业中较为基础的课程,以平台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开设,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去学习,而实验平台中需要的知识也仅限于此。但某些专业的知识跨度不是很大,像工商、营销、人力资源等,会计、金融等专业的老师学习平台所需要的工商等专业知识是较为轻松的。因此,经管学院的教师完全有能力作为该种创业教育模式所需要的师资力量。
4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验平台服务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
4.1 师资力量实行“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学生助理”的模式
经济管理学院可以先指定2~3名本学院教师由實训平台的提供者进行培训,专职负责该平台的整体运行。由专职教师首先在经济管理学院选择2~3个专业运行该平台,然后由专职教师在经济管理学院其他专业运行该平台,同时培训其他教师熟悉该平台,这些教师作为该平台运行的兼职教师,每个教师负责平台中2~3个角色的模拟,分角色培养的教师可以根据未来在全校创业教育中的不同专业、课时需求等,灵活调配其负责的工作。兼职教师的培养人数,培养哪些角色以及对其在创业教育指导中具体的工作安排,基本由专职教师负责协调。
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的指导应该在经管类学生中前期运行一年,然后选择参加实训、成绩为优秀的学生作为学生助理,与兼职实验教师共同参加非经管专业学生创业教育的指导。
4.2 实验平台采用“机房统一安排课程+对外开放练习”的模式
如果按照完成一次实验需要5天时间计算,折合学时为40学时,实验室提供200台计算机同时使用(一般综合院校均能提供),一次可以有200个学生完成实验,按学校有12 000个学生计算,且基本都参加该创业课程,每年参加实验的学生为3 000人,需要进行15批次实验,75天基本完成全年的实验任务。全年在校时间大致为9个月,约合270天,仍有200天左右为机房的空余时间。
以往的实验均由实验室安排时间,而现在要改变这种固定的模式,学生可以根据实验教学的目的和要求,自由安排时间进行实验。实验室可以在每一批次模拟结束后留有适当的时间对外开放,但同一时间段进行实验的学生并非来自同一个专业、同一個年级,学生可以自己组队或到实验室预约组队进行模拟练习。
4.3 学生按照“专业+兴趣”分组,滚动完成实验的模式
以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验平台进行创业教育,非经管专业的实验组织过程较难。其中,学生的分组也不容易。学校设置的专业较多,学科差别较大,学生们都未曾在学校接触过经营管理类知识,对创业更是无从下手。指导教师可以先为其提供几个角色,逐一介绍各角色所承担的工作,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要求学生按该角色在实验中所需知识进行查询、了解,学生不重视该课程的现象会大大改观,学生会主动认真地准备所需的知识。虽然在实验开始时对所查阅的知识运用不熟练,但学生们确确实实成为了教学主体。
每一个学生在完成该角色任务后,在第二轮实验中需至少选择一个不同于前次实验的角色进行练习。所有参加第一轮实验的同学均被分在一个小组里,该小组的同学自己决定下一轮实验小组的角色分配,且第二轮实验的进行只是参与,而不是实际演练,但用该方法,每个同学至少能学到两个角色所涉及的创业知识。
4.4 实验结果检验采用“实验报告+参与其他小组实验指导”的模式
为了使非经管专业的学生更好地掌握该种创业教育模式,不仅在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按其承担的角色提交实习报告,还需要每个学生按照自己担任的角色,对下一轮非经管专业学生的实习进行一对一指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进一步熟悉自己所担任角色的任务,而且对平台的其他业务也可以了解。由于时间的限制,指导教师可从学生参与的两个角色中随机抽取一个,要求学生在其他学生的配合下当场完成。
整个实验需要一周时间完成,从学生亲自操作实验到参与下一轮实验指导,大概需要一周的时间完成整个实践任务,基本满足完成一门课程的时间要求。
主要参考文献
[1]杨非,张敏.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高教高职研究,2011(11).
[2]潘红军.关于加强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几点思考[J].江苏高教,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