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冬麦区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2014-04-29张东芳
张东芳
黄淮冬麦区小麦以其特殊的气候条件,在病虫害的发生发展上,独具其特殊的规律性。由于近几年气候条件和栽培种植方式的变化,病虫发生规律也随之变化 ,病害的主次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如小麦的白粉病、黑穗病退居次要病害,小麦纹枯病上升为主要病害,防治方法也应随其进行变化。
目前,黄淮小麦区发生的主要病害有:小麦病病毒病、小麦纹枯病、小麦叶枯病、小麦锈病、小麦赤霉病、小麦全蚀病。常发生的虫害有:蛴螬、蝼蛄等地下害虫、小麦吸浆虫、红蜘蛛等。
小麦病害综合防治就是综合考虑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利用农业、物理、生态、化学防治等方法,综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最大限度减小病虫害对小麦产量造成的损失。
一、农业防治
就是用农业的方法,创造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田间环境,达到防虫治病的目的。
1.选用抗虫、抗病品种,针对病害区域发生不同的特点,选择小穗排列疏松的品种防小麦赤霉病。在小麦吸浆虫发生严重和地区选择豫麦70-36、众麦2号、偃育898等小麦颖壳紧密的品种。
2.改革种植模式。改过去的7寸等行距种植为9-5式宽窄播种,提高麦田通风透光能力,降低田间强度,控制小麦纹枯病的发生。
3.冬季清洁田园降低虫口越冬基数。
4.轮作倒茬。针对小麦病毒病、纹枯病、全蚀病发生严重地块,实行轮作倒茬,控制病害发生。
二、物理防治
1.精细整地。尽量破坏土壤中越冬越夏的虫卵,降低虫口基数。防治地下害虫和小麦吸浆虫。
2.采用糖醋液诱杀小麦粘虫麦叶锋成虫,用黄色粘板诱杀蚜虫。
3.对种子进行精选 ,去除病粒、秕粒减少促传播病害的发生。
三、生物防治
就是用生物和生态的观点,创造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田间环境,达到防治的目的。
1.倡导生态的观点,严格控制化学农药的施用量和施用时期,对达不到病虫害指标的地块,坚持不用化学农药。
2.以虫治虫。对于苗蚜发生的地块当百株虫量不超过 200头、穗蚜不超过500头时,不施用化学农药,以保护瓢虫的增长,达到以虫防虫的目的。
3.以菌治虫。对于粘虫、麦叶峰发生严重的地块,可喷施BT杀虫剂进行防治,尽量不用化学农药。
四、化学防治
对于通过农业、物理、生物和方式不能有效控制病虫害发生的麦田,进一步采取化学药物进行防治。
1.播种期防治
1.1主要防治对象有地下害虫、吸浆虫、种传、土传病。
1.2防治方法:土壤处理,种子包衣和药剂拌种。土壤处理可用15%的毒死蜱颗粒剂1-2kg,顶垡撒施,耙入土中,可防治地下害虫和小麦吸浆虫,亩用3%的敌委丹20ml或2.5%适乐时20ml,兑水100-150ml拌种,有效防治土传和种传病害。
2.冬前拔节期管理。
2.1防治对象:小麦纹枯病、小麦病毒病、小麦吸浆虫、小麦蚜虫、小麦红蜘蛛
2.2防治方法:返青拔节初期亩用20%井岗霉素粉剂25g或12.5%禾果利15-20g,兑水50kg喷雾,防治小麦纹枯病,防治宜早不宜迟,发病重的地块,隔7-10天再喷一次。小麦吸浆虫发生严重的区域,应在土块处理的基础上搞好防治,3月下旬-4月上旬,吸浆虫幼虫开始化蛹时,亩用15%毒死蜱粒剂2-3kg拌细土撒入麦垅,浇小水以杀死上升到土表的幼虫。麦蚜虫、小麦红蜘蛛可用4.8%的乐斯本乳油或10%吡虫啉进行喷雾防治。
3.中期(孕穗-扬花期)防治
3.1防治对象:锈病、叶枯病、赤霉病、吸浆虫、蚜虫。
3.2防治方法:小麦扬花初期,吸浆虫成虫出土是吸浆虫的防治关键时期,如遇连阴雨,又是小麦赤霉病发病的有利时期,同时可能发生的蚜虫、紅蜘蛛、粘虫、纹枯病等,是一个病虫多发的特殊时期。重点搞好一喷三防,就是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综合利用杀虫剂、杀菌剂、营养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混合一次性喷雾,达到防虫防病的目的。
杀菌剂选用:20%三唑酮乳油50-75ml或12.5ml禾果利20克,杀虫剂选用4.5%氯氰菊酯或2.5%溴氰菊酯20-25ml,将杀菌杀虫剂与植物生长调节剂混合喷雾,对于赤霉病重发生时,要在配方中加入多菌灵以提高对该病的防效。
四、后期防治(灌浆期)
1.防治对象:小麦穗蚜锈病、干热风
2.防治方法:针对各防治对象发生严重程度不同,调整一喷三防配方,搞好一喷多防,在防治一般常规病害基础上,突出抓好抗性蚜虫和干热风的防治。杀虫剂选用50%抗蚜虫威8-10g或10%吡虫啉20-25g,可提高对蚜虫的防效,同时亩用98%的磷酸二氢钾200-250g,以增加叶片含钾量,防止干热风的早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