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水河流域协调发展视野下对忻城县发展路径探索与思考

2014-04-29韦忠周

农民致富之友 2014年14期
关键词:红水河发展路径

韦忠周

[摘 要] 自治区《红水河流域经济带协调发展综合研究》课题,把忻城县划归为红水河流域带经济发展圈,这给忻城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如何把握这个机遇,实现忻城县经济的持续快续发展。作者在分析忻城县在该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及资源优劣后,提出自己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红水河 忻城县 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7-0295-02

去年六月,广西壮族自治区《红水河流域经济带协调发展综合研究》课题,把忻城县划归为红水河流域经济带,这给忻城县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如何抓住机遇加快融入红水河经济带发展圈、实现忻城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本文着重探讨来宾市忻城县所处红水河流域经济带的地理位置、忻城县经济发展区域资源的优劣及“借船出海”加快忻城县经济发展的一些对策建议。

一、忻城县在红水河流域经济带中凸出的地理位置

红水河位于广西西北部,发源于云南东部,在贵州省望谟县与北盘江汇合后称为红水河。红水河多峡谷、险滩,水量大,落差集中,水力资源十分丰富。

忻城县位于红水河下游,总面积2541平方公里,人口41万,下辖12个乡(镇);全长659公里的红水河在忻城县境内过境总长59公里,流经5个乡(镇)。忻城县与红水河流域沿江县(市、区)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1.大石山区贫困带。忻城县属喀斯特地形地貌,全县石漠化率为28.8%。贫困人口15.03万人,占总人口的36.66%,是典型的大石山區贫困带。

2.少数民族聚居带。全县聚居着壮、汉、瑶、仫佬、苗、回等15个民族,其中壮族人口占89.98%,属少数民族聚居带。

3.库区移民集中带。境内有乐滩、桥巩两个电站库区,移民涉及到全县11个行政村1.5万人。

4.水上交通航运带。流经忻城的红水河最后汇入珠江,在忻城段通航里程59公里,沿岸设有9个停泊码头,150吨机船四季通航;沿水路南下可直达梧州、肇庆、广州、香港、澳门等地,水路成为忻城“通江达海”的重要通道。

5.能源资源富矿带。红水河发源于云南东部,流域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在广西涉及到河池市、南宁市和来宾市等。红水河及沿岸拥有丰富的水能、电力、石材、锰锌煤矿等矿产资源。

6.文化生态旅游带。忻城县有被誉为“壮乡故宫”的莫土司衙署;有“小三峡”之称的乐滩库区、中国南方最大的薰衣草庄园、令人神往的神秘湖等,忻城县现已经列入红水河旅游圈中的刘三姐旅游区,是广西精品旅游线路之一。

二、红水河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忻城县发展成效

1.经济总量提升迅速,发展速度较快

1.1工业规模不断壮大,经济建设快速发展

忻城县工业产业包括水电、制糖、制药、缫丝、化工冶炼、新型建材、矿产资源开发、农副产品加工等。近年来,忻城县积极融入自治区“柳来河一体化”战略,充分利用本县的优势资源,加快“点石成金”、打造大石山区石材产业等,2013年全县工业总产值32.61亿元,增长5.6%。

1.2 农业发展立足特色,品牌效应逐渐成效

忻城县盛产桑蚕、金银花、佛手瓜、珍珠糯玉米,是来宾市的“桑蚕之乡”、“佛手瓜之乡”、“金银花之乡”;马泗高龙果蔬合作社被评为2012年度广西农村合作之星;忻城恒业丝绸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被认定为来宾市第六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13年忻城县农业总产值达29.06亿元,增长3.5%。

1.3 服务业不断发展,旅游业逐步壮大

2013年忻城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66亿元;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忻城分公司所有产品用户数有273655户,其中固定电话数130026户,宽带互联网用户数达66182户,移动手机用户77447户。旅游业方面,2013年旅游工程总投资5亿元(含投资2.5亿元兴建南方最大的薰衣草庄园),莫土司衙署、神秘湖、红水河乐滩库区、内城莫曼壮锦源等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旅游产业得到较快发展。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县域竞争力不断增强

全县经济增长速度日益加快,总量不断增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大产业由2005年的49.6:28.0 :22.4发展到2012年的34.1:35.6:30.3,县域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近年来通过改造提升制糖、缫丝、制药和冶炼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矿产资源开发、水电、农产品加工等新兴优势产业;全力打造石材产业集群,使石材业成为忻城县新工业支柱产业。

3.城镇化成果凸显,县城辐射力提升

加快城镇化发展的步伐,县域经济的辐射能力越来越强。创新实施城镇建设与扶贫搬迁、教育园区、城市综合体、工业园区相结合的大石山区城镇建设“四个结合”新路子。启动实施总投资20亿元的城南新区万景城项目,打造大型城市综合体。积极推进旧城改造,重点推进芝州明珠、山水福城、熙龙湾小区、土司国际文化广场、管道燃气等项目建设。思练、红渡两个副中心镇和大塘小城镇建设在火热进行中,辐射带动城乡统筹发展。

4.民生逐步改善,农村得到发展

忻城县紧紧围绕“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保良好发展势头”目标,扎实抓好为民办实事工程。2013年,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人口2.8万人;新增就业26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9%以内;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100%;新农合参合率98.67%,排在全市前列。2013年县财政投入4720万元,筹措资金6.83亿元,改扩建幼儿园、小学共37所;建成186个全民健身场所;实施村屯巷道硬化41个,总长98.79公里;农田水利渠道集中连片硬化107公里;农村新房建设竣工1965户,农村危房改造3861户。

三、区域协调背景下忻城县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经济总量小,产业发展后劲乏力。近年来,忻城县经济总量提升迅速,发展速度较快,但与周边和发达地区相比,在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重要经济指标上排名靠后。如,与相邻的宜州市、兴宾区相比,在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两项重要经济指标上,无论是总量还是增幅差距都很大。由于忻城县是欠发达贫困地区,基础薄弱,产业发展后劲乏力,自我发展能力不足。

2.贫困人口多,扶贫开发工作任务艰巨。2012年忻城县贫困人口15.03万人。库区移民带涉及遂意、红渡、新圩、果遂等乡镇共11个行政村,淹没土地1800亩,移民人数1.5万人,人均耕地只有0.8亩左右,低于全县人均的1.38亩;目前,忻城县行路难、饮水难、通讯难、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扶贫开发任务相当艰巨。

3.财政收入低,内生发展动力不足。2013年忻城县财政收入3.72亿元,规模小,财力有限,机关运转、社会事业发展的各项资金大部分依赖上级转移支付。由于财政总量少,融资困难,内生发展动力不足。

4.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步伐缓慢。由于历史、自然、地理等方面原因,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如县境内唯一一座跨红水河大桥红渡大桥,多次维修至今已是危桥,忻城县处于“有桥不能过”和“有电站缺电”、“有河缺水”的状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

5.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从总体上看,忻城县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无论是特色农业产业、生态养殖业、食品加工业,还是旅游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都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业和产品结构不合理,还处于低层次、粗放型的发展阶段。以特色文化旅游业为例,目前资源开发还比较粗放,仅停留在简单的观光旅游层次上,旅游初级产品少,深加工产品更少,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产业发展拉动作用没有凸现。

6.生态环境脆弱,发展空间受到限制。目前忻城县石漠化面积(岩石裸露70 %以上)达699.32平方公里,石漠化率为27.5%;石山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50.2%以上,水土流失、土地石漠化等土地退化现象严重,植被稀疏,林草植被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抵御自然灾害的生态功能不强,无法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产业链。

四、红水河流域一体化背景下加快忻城县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

1.1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红水河流域经济带建设为契机,加快县、乡、村路网建设,重点加大红水河沿岸通航设施及忻城港区北巷作业区建设,建议新建一座跨红水河大桥,完善忻城通向大西南及沿海发达地区的交通大动脉,构建起 “通江达海”的现代化立体大交通格局;加快通往各重要旅游景区的三级公路建设;开展屯级路建设大会战,全力解决群众行路难、交通难的问题。

1.2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开发县境内中小水电资源,特别是乐滩旧电站改扩建工程,提高能源保障;加强实施新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完善网架结构,形成安全可靠的输配电网络,提高城乡供电保障能力。

1.3加快水利和牧渔林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建设城区和乡镇防洪排涝工程,全面提高县城和乡镇抗洪防洪能力;加大水利设施建设,建本县高产、高效、旱涝保收的粮食生产基地和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加强对电站封闸蓄水后形成的滩涂、库区水面的研究,开发水面相关产业;继续推行沼气池建设,促进森林生态系统恢复。

1.4加快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公共文化娱乐设施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加快红水河旅游专用码头建设和各景区旅游道路建设,提升各景区之间旅游连接道路等级及接待能力,完善主要旅游景区供水供电、通信、交通标识、厕所等设施设备;兴建一批酒店、度假村、旅游特产店、购物区等旅游接待设施;购置一批高档次、功能完善的旅游专用车辆和游轮。

2.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于去年12月召开,会议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为此,要抓好思练、红渡两个副中心镇和大塘小城镇建设。建议县人民政府在实施旧城改造升级,推进城南新区建设的基础上,考虑逐步将县城中心移(扩)至红渡红水河畔,扩大县城规模,使忻城真正成为红水河经济带上重要的节点城市。

3.创新推进新时期扶贫工作

在扶贫工作方面,建议县领导认真研判縣情,用好用活国家扶贫开发新政策,创新扶贫开发新方式,竭尽全力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确保取得实在效果。

4.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4.1在农业方面。红水河流域经济带的农林产品基本雷同,营销手法基本同一,为此,建议县政府成立一个农业投资有限公司,注入一定的资金,专门针对本地珍珠糯玉米、蚕丝被、金银花茶、土司酒、哈密瓜、脐橙、红河鱼等大宗农林产品或特产,在注册商标、申请品牌、产品包装加工和市场营销方面先人一步、高人一筹,使忻城县由种养大县的发展方式转变到营销大县,实现现代农业。

4.2在工业方面。根据本县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石材、电力、茧丝绸、制糖综合利用等四个“10亿元”支柱产业。建议县人民政府成立专业队伍深入研究,甚至与国家行业部门对接,想办法挖掘忻城县工业发展的新潜力,加快忻城工业化发展步伐。特别是这一轮把忻城县划归为红水河流域经济带,我们要有针对性地根据红渡、城南工业园临近红水河的区位优势进行重点建设,建成“循环经济工业园”、“承接产业转移园”。积极发展新型工业、现代农业、信息产业、电子产业、物流产业集群,作为我县新的经济增长极。

4.3在特色文化旅游业方面。充分利用忻城县有利旅游资源,做强做优忻城县旅游业,要以我县已经列入红水河旅游圈中的刘三姐旅游区、广西十大精品旅游线路之一的契机,着力打造以土司文化为龙头,以红水河为中心的红水河旅游经济圈,策划系列现代旅游产品,形成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神秘探奇“三种旅游”的有机结合;建设完善薰衣草庄园项目,推进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4.4在第三产业方面。根据目前忻城县的物流业:一是流进多流出少;二是物流园区少的现状,建议要重点发展现代商贸业,按照“大市场、大流通、大商贸”和“专业化、规模化、规范化”的要求,建设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使商贸流通与生产加工良性互动,承载为广西及周边地区发展服务的功能。

5.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按照“生态立县”战略,建议打造红水河生态长廊,即城关—马泗—欧洞—大塘—思练—安东特色林果蔬菜生态长廊;城关—红渡—新圩—果遂红水河竹林花蔗景区生态长廊;红渡—古蓬—北更—遂意果桑蔗生态长廊建设。加强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等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和建设,抓好水土流失的治理、监测和执法监督,将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推向深入。

总之,在重点做好以上工作的同时,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和财政投入力度,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等。借红水河流域经济带一体化共同发展契机与其他市县抱团取暧、借船扬帆。

猜你喜欢

红水河发展路径
珠江流域红水河珍稀鱼类保育中心正式成立
红水河之百里画廊
红水河有三十三道湾
“互联网+农业”信息化发展路径探讨
新媒体环境下影视制作与传播的发展路径
保定市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
红水河大桥三角形挂篮设计与载荷试验
菲迪克百年工程项目奖中国获奖项目系列介绍(六)红水河龙滩水电站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