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活动经验积累 引导感悟数学思想
2014-04-29戴幼芬
戴幼芬
【摘要】 在“圆的面积”教学中,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试验、验证、抽象概括等学习过程,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引导学生在知识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中感悟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课堂魅力.
【关键词】 活动经验;转化思想;极限思想;策略多样化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思想蕴含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 ”“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提高学生素养的重要标志. ”因此,使学生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应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 基于此认识,在“圆的面积”教学这一课中,我以此为理论支撑,注重丰富学生的活动经验,引导学生感悟数学思想,实现以下思维导向.
一、在知识的生长点上寻求延伸点,渗透转化思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逐步感悟数学思想. 而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强、逻辑严密的学科,数学知识之间相互联系,教材的编排紧扣知识的网络结构螺旋上长. 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根据已有的数学经验、认知结构进行的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每一个新的教学内容都有其相应的学习起点. 在“圆的面积”教学中,找准新课的起始点,把握知识的生长点,擅用“四两拨千斤”之巧,可在知识的延伸处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回放1:把圆转化成什么图形呢?
师:我们以前学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是用什么方法推导出来的?
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的办法,把新图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
师:那么圆可转化为哪一个学过的图形呢?
生:猜测可以剪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
师:各个小组用事先准备的圆剪一剪、拼一拼,试试看!可以选择把圆转化成你所喜欢的学过的平面图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
师:课堂巡视中发现有同学沿着半径把圆剪开,马上抓住机会,展示该同学的作品,追问他并引发其他同学思考:为什么把圆沿着半径剪呢?
学生:以前转化图形经常沿高剪开,圆找不到高就试着沿半径剪开.
师:这种思路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其他同学也可以学着试一试、剪一剪、拼一拼,也许有新的发现在等着我们.
明朝学者陈献章说:“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疑者,觉悟之机也. ”在数学教学中,数学知识是条明线,清楚记载于教材中,而数学思想方法是条暗线,隐含在教材深处,贯穿于知识与技能形成的过程中. 注重知识的结构体系,挖掘教材的内在联系,关注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数学知识学习的过程才能简洁高效,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才能“润物无声”. 在这一环节教学中,我巧设思维火点,通过唤醒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启发尝试利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学习圆面积,让学生欲罢不能,非探个究竟不可,激起学生用旧知探索新知的兴趣,尝试用转化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二、在知识生成的延伸点上,感悟极限思想
先秦诸子《庄子·天下篇》著作中“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已有极限思想的萌芽;《九章算术》中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创立了“割圆术”,“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则是把极限思想和极限概念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体现了数学深刻的内涵. 而小学生受其年龄特征的限制,对具体的、有限的事物容易理解接受,而对于抽象的、数量无限的事物难于理解. 因此在圆的面积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理解极限的内涵,需要教师善于把握教材的特点,挖掘教材深处隐含的本质,在知识生成的延伸点上,引导学生感悟极限思想.
教学回放2:拼成的图形满意吗?
师:按照这种思路拼成的近似平行四边形你们都很满意吗?
生:不满意,边太弯了.
师: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让它的边变得更直呢?
生:再多剪几份.
师:意思是说,把圆分得更多份,是吗?
师:如果剪的份数越多,猜一猜,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边就会越来越直.
师:是像我们猜想的这样吗?借助大屏幕验证一下.
(课件演示:4等份、8等份、16等份、32等份所拼成的近似平行四边形)
师:观察这四种分法,比较一下,同样大小的圆平均分的份数不同,拼出来的图形有什么变化?
生: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边就越直.
师:如果继续往下分,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继续往下分,图形的边会越来越直,拼成后图形的面积会越来越接近圆的面积. (课件相应出现省略号,造成学生的视觉冲突,想象无限分割的情景)
教学过程中,把圆由4等份至32等份,使学生在观察比较中直观感受“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过程. 从“分的份数越来越多”到“这样一直分下去”的过程就是“无限”的过程,“图形就真的慢慢变成了长方形”就是收敛的结果. 使学生经历了从无限到极限的过程,体验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积累活动经验,并通过省略号引导学生观察,在有限分割的基础上想象它们的极限状态,感受无限逼近的极限思想,由此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
三、在实践操作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新课标理念倡导,让学生经历从不同角度寻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本课从“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验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大胆猜想,实践操作,使学生在剪一剪、拼一拼的学习活动中,经历把圆面积转化为已学过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的面积,从中感受数学学习“殊途同归”之奥妙所在,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回放3:圆的面积计算有别的推导方法吗?
师:圆的面积计算有别的推导方法吗?
(展示学生拼成的图形,借助多媒体课件,汇总各种推导方法)
课件演示:
第一种方法:16等份圆拼成近似成长方形.
① 拼成的图形是长方形吗?(是近似的长方形,因为它的上下两条边不是线段)
② 圆和近似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形状变了,面积相等)
③ 近似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哪一部分?怎样用字母表示?圆周长的一半, = πr,它的宽是圆的哪一部分?(半径r)④ 你能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师生共同整理:(板书)
第二种方法:16等份圆拼成近似平行四边形.(汇报过程略)
第三种方法:16等份圆拼成近似等腰梯形.
梯形的面积 = (上底 + 下底) × 高 ÷ 2
第四种方法:16等份圆拼成近似等腰三角形.
三角形的面积 = 底 × 高 ÷ 2
师:如果把圆无限等分下去,用n表示份数,那么利用三角形面积推导圆的面积还能成立吗?(借助课件,引导学生验证)
师:当把圆平均分成n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面积即 × r ÷ 2,则n个三角形的面积就是圆的面积.
数学学习活动是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 教学中应跳出认知技能的框框,不把基本知识的获得当成唯一目标,而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自主体验中实现发展性的领域目标. 通过引导把圆拼成学过的不同图形,并找出转化后的图形与圆的面积的关系,在观察、猜想、操作、验证等数学活动中,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丰富学生实践活动经验,使学生感受数学学习之奥妙所在.
总之,一个数学思想的形成要需要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理解到应用的长期发展过程,需要在不同的数学内容教学中通过提炼、总结、理解、应用等循环往复的过程逐步形成,学生只有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积累了一定的活动经验,才能逐步悟出数学知识、技能中蕴含的数学思想.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45,46页.
[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版,第27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