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歌曲《九里里山疙瘩十里里沟》的情感表现

2014-04-29闫智玲

北方音乐 2014年16期
关键词:陕北民歌情感表现

【摘要】《九里里山疙瘩十里里沟》为我国著名民族音乐创作艺术家吕远所作。吕远的作品一直很受人们喜爱民间传唱度很高,如《克拉玛依之歌》《牡丹之歌》《泉水叮咚响》《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这些歌曲都颇受人们喜爱。文章研究的《九里里山疙瘩十里里沟》这首歌曲传唱度并没有如《泉水叮咚响》这般高,但该作品中所体现的情感、民族特色在吕远的所有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九里里山疙瘩十里里沟》中较好地体现出了我国民俗音乐民族特色、强烈的情感表达、通俗的歌词等特点。民俗音乐其主要是通过口传过程发展起来的通俗大众音乐。如今,在人们的生活中,民俗音乐的地位已逐渐被流行音乐所取代。因此,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及传承是目前面临的难题,《九里里山疙瘩十里里沟》中将民族音乐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对该作品的情感表现进行研究有助于增加对这首歌的认知程度,了解作者作曲的意义,对民族音乐的发展及传承有着促进作用。

【关键词】《九里里山疙瘩十里里沟》;情感表现;吕远;陕北民歌

一、《九里里山疙瘩十里里沟》的创作背景

吕远被称作“人民音乐家”,由其作曲、许敏歧作词的《九里里山疙瘩十里里沟》创作于1960年。相比创作于19世纪50年代的《克拉玛依之歌》《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以及后期创作的《牡丹之歌》《泉水叮咚响》等歌曲,《九里里山疙瘩十里里沟》虽然也是陕北民歌谱系的保留曲目,却没有上述歌曲创作的极高的辨识度。然而,《九里里山疙瘩十里里沟》的创作背景和艺术表现手法同样值得关注。

纵观吕远的众多作品,他的创作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63年之前这段时间由于吕远由东北大学调往中央建政歌舞团,这一段时间其作品往往以反映工农生活现状为主。第二阶段是1963~1978年,在这一阶段吕远由中央建政歌舞团调往海军,这一期间其作品主要是部队题材,反映部队军旅生活。第三阶段为改革开放后至今,这一阶段吕远的创作题材明显丰富起来,以反映和平发展和公益事业的作品为主。《九里里山疙瘩十里里沟》则是第一阶段的代表作品,反映了工农生活状态。该作品吕远最初的创作设想是歌颂水利建设。《九里里山疙瘩十里里沟》这一作品中不仅展现出了浓厚的民族特性以及带有陕北民歌的特征,并且在词曲曲调以及表现方式上表现出了浓厚的情感特征。民族歌曲、民歌元素在20世纪60年代发展异常迅猛,无论是对民歌元素的挖掘、整理还是创作都成为为人民服务最好的注脚。在这个时代里,以冼星海的代表作《黄河大合唱》、马可的《白毛女》以及吕远的《九里里山疙瘩十里里沟》都是比较受民众喜爱传唱度非常高的作品。最受民众喜爱的是信天游、花儿以及山西的民间小调,信天游是北方民歌中传唱度最高的民族歌曲,这类歌曲都是通过在古朴婉转的吟唱来诉说生活的艰困,却在淡淡的忧伤背后表达乐观的情绪。《九里里山疙瘩十里里沟》是一个具有深厚的时代背景的作品。该作品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地域性、民族性等特征。

二、《九里里山疙瘩十里里沟》的情感表现手法

《九里里山疙瘩十里里沟》融合了方言以及野嗓子的旋律声腔,通过方言特性夸张的表现,不但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而且体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当然作品的创作与其背后的文化土壤也密不可分。首先,通过其歌词的方言特色与其曲调上的变化展现了黄土高原独有的那份粗狂和热烈,作品的每一字、每一句以及每一个曲调都毫不掩饰地表达了陕北独特的风情。歌词和曲调都在极力营造一卷卷画面,这些画面都是陕北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作品可以分为三部分,这三部分回环往复、韵律优美、极具特色,抒情性表现极佳。在这个抒情性场域中,既表现了黄土高原的恶劣的自然环境,同时又表现了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的人民面对如此贫瘠、荒芜的土地时,依然充满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在歌曲的整体特征上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大量使用叠词

古代汉语中叠词并不鲜见,现代汉语中叠词在民歌的创作中同样被大量使用。叠词的使用在于增强歌曲内容上的丰富性和形式上的旋律感。《九里里山疙瘩十里里沟》叠词使用广泛,既有形容词的叠词,也有名词、动词、量词的叠用。这样的音韵特征造就了《九里里山疙瘩十里里沟》的独特旋律和节奏表达,塑造的形象生动淳朴、丰富而灵动。在抒发劳动人民心声的同时,使歌曲流畅优美,山野味道十足。

(二)即兴感十足

这首歌初次听来有民歌即兴而为的流畅感。在黄土高原的土地上,即兴给听众一种人与大自然相融的感觉,犹如天人合一的境界,同时先民的创作动力其实就是来自于这种在生活劳动的过程中的这种“即兴感”,充满即兴感的作品往往易于被广大听众所接受。《九里里山疙瘩十里里沟》是如何来体现即兴感的,主要是选材和主题设定上。作品描绘的是那个时代最常见的修建水利的画面,表现的是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劳动状态表达的也是普通劳动者的思想情感,这些朴质无华的东西不需要任何的修饰语就能做到歌词和旋律都朗朗上口。

(三)大量方言土语,通俗易懂意味深长

《九里里山疙瘩十里里沟》的歌词保留了很多方言土语的初次接触,会感觉很土,尽管土却能轻巧准确地表现陕北农村生活用语的生动性、形象性。这些方言土语在表达上极其通俗,又意蕴深沉。既表现出了陕北农村民俗的鲜明意象,同时又蕴含了几千年陕北文化的厚重积淀。这些方言土语是劳动者发自内心的声音,歌颂的是陕北农村的生活,也就很自然地表达了陕北农民心中的情感。方言展现出对于生活的追求,也就失去了当地文化精神中的影像和文化留存的根基。

三、《九里里山疙瘩十里里沟》具体的情感表达

《九里里山疙瘩十里里沟》创作聚焦黄土高原上劳动人民投身水利建设的劳动热情,并展现了淳朴的民俗风景,这正是吕远创作时所主张的“展现和反映生活当中的某一个感情的焦点”。之所以选择这个民族地域味道浓重的调式,是因为吕远认为“民族音乐是一个巨大的海洋,民族音乐包括表现手段体系和想象体系”,而正是这强大的生命力让《九里里山疙瘩十里里沟》逐渐在大浪淘沙中留存在中华民族音乐的宝库中去。

第一段,歌词“九里里山疙瘩十里里沟,一行行青杨一排排柳,毛驴驴结帮柳林下过,花布的驼子晃悠悠”。这一段旋律优美,刻画的是一副陕北乡村的景象。陕北民歌往往音色高亢、嘹亮,但这一段却表现得婉转优美,似乎和我们所熟知的陕北民歌风格不一样。这一段主要是要刻画陕北乡村景象,如“青杨”、“柳”、“毛驴”、“驼子”这些都是具有典型性的陕北乡村景象。用简单的歌词一下子刻画出一副陕北乡村景象其中有静有动、有景有物。旋律虽然优美婉转,却不会让人联想到江南的秀丽风光。陕北是一遍贫瘠的土地,这里的人们生活贫穷落后,但是在他们的歌声里却毫不掩饰地表达对这贫瘠的黄土地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第一段以简单的歌词和婉转的旋律把陕北人民对黄土地的感情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出来。

第二段,歌词“九里里山疙瘩十里里沟,一弯弯水库一洼洼油,羊羔羔叼着野花大坝上逗,绿坝绣上了朵朵白绣球”。第二段一开始就给听众心理产生了极强的震撼,让人一下子就感受到了陕北民歌那高亢奔放的风格。这一段具有非常明显的陕北民歌的特点,音调高亢奔放、节奏自由抒情。很多人初次接触陕北民歌的时候都会被它独特的韵律风格所吸引,同时又会感觉其歌词非常“土气”,《九里里山疙瘩十里里沟》也不例外。第二段的歌词也是大量通俗易懂的词语,还有陕北方言,其表达了这首歌所讲的是修建水库的场景,描写出来的画面是羊羔在水库堤坝上面逗留,就想给绿色的大坝绣上了白色的绣球。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陕北是一个沟壑和黄土梁组成的地方,人们习惯了站在山梁上或者沟底交谈不得不说话的时候相互大声喊并且把声音拖得很长。在其民歌里这种高亢奔放并且音拖得很长的唱法是陕北民歌的特色之一。第二段中主要表现的是陕北人民对于修建水坝的热情和发自内心的高兴,无论从歌词还是从旋律都毫不保留地表现出来。

第三段,这一段也是整首歌歌词最多的一段,“九里里山疙瘩十里里沟,一片片梯田一层层楼,玉茭窗前金闪闪,谷垛映着红日头,花鹅成群篱边叫,牵住行人衣袖袖,赶驴的大哥啊,请你唱着歌儿紧催鞭,沿着红军哥哥踏出的小路走,这望不尽的疙瘩望不尽的沟,幸福生活就在这沟里头”。歌词一部分是描写的陕北农村的景象,和第一段不同的是这一段写的是近景,讲的是在农家小院里面,玉茭窗、谷垛、花鹅,这一画面的描写也是有静有动、有景有物有人。这一段旋律明显与第二段高亢奔放的风格不同,更多的是轻快明朗的旋律,注重表现愉悦的心情。后面歌词里面提到“红军”才表达出整个歌曲想要表达的情感。

四、结语

《九里里山疙瘩十里里沟》创作中通过歌词和韵律的运用表现了陕北人民的那份不向大自然屈服、热爱生活的情感诉求。虽然陕北由于气候和土地贫瘠的原因一直处在贫困之中,但是在歌词中用极其简单的词语描绘了陕北乡村画面,加上三段风格差异明显的韵律,描写了人们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依然热爱这片土地,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地修建水库向往着美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刘建峰.陕北民歌旋法特征初探[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2]刘彩云.黄土地之魂——阐释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9).

[3]杨春茂.论吕远声乐作品的创作特色[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1997,(2).

作者简介:闫智玲,长江师范学院2011级音乐表演专业。

猜你喜欢

陕北民歌情感表现
陕北民歌产业化开发对策探讨
浅析陕北民歌《赶牲灵》的艺术特色
论声乐作品演唱与情感的完美融合
刍议汉字设计的形态语义学
从幼儿绘画作品分析幼儿色彩情感
浅议琵琶教学中的情感表现及音色变化
陕北民歌语用视角研究
试评垄耘所著之《说陕北民歌》
歌唱技巧和情感表现在声乐艺术中的有效融合
浅谈歌唱中的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