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岛市市北区企业发展情况浅析

2014-04-29姜蕾

中国市场 2014年16期
关键词:转型管理企业

姜蕾

[摘 要]本文在对青岛市市北辖区内有代表性的21家重点大企业和10个行业40家中小企业进行入户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以大量翔实数据为依据,结合查阅资料、召开座谈会及平时走访情况,对市北区企业劳动用工、企业融资等方面的需求情况进行较全面的阐述,并提出促进市北区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青岛市市北区;企业;管理;转型

[中图分类号]F27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6-0026-02

1 青岛市市北区企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2013年上半年,市北区企业总户数30234户,从业人员约14万人。据统计,市北区内资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分别为2659户、26744户、831户,分别占市北区企业总数的8.79%、88.46%和2.75%。

1.1 龙头企业支撑带动作用突出

根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龙头企业对我区经济的支撑带动作用突出,尤其是山东青岛烟草有限公司等21个市北区经济发展咨询企业,2012年,经济发展咨询单位区级财政实得占全区财政实得的约23.3%,带动作用明显。

1.2 中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近年来,市北区中小企业发展迅猛,截至2013年上半年,辖区内在工商局注册登记的各类企业共有30234家,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经济实现税收41.7亿元,同比增长28.7%,占全区税收总量的69.3%。

1.3 企业品牌优势日渐显现

市北区涌现出了“青岛啤酒”、“情满旅途”等一批享誉世界的名牌和商标。截至目前,市北区拥有山东省名牌25个,山东省服务名牌18个;青岛名牌59个,青岛服务名牌12个;中国驰名商标10个、山东省著名商标48个、青岛市著名商标68个。

1.4 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市北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截至目前,市北区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1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4家,技术中心总数位居青岛市前列。

1.5 企业现代化管理手段应用水平不断提高

近年来,信息系统的推广应用,为现代企业改进管理模式,实现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创造了条件。2012年,青啤集团等6家企业被评为青岛市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青岛捷能汽轮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申报的“发电设备远程监控平台”等14个项目被评选为青岛市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示范项目。

2 青岛市市北区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了解到的情况来看,企业主要反映的是生产经营面临的实际问题,其中,反映在劳动用工方面存在问题的企业占调查总数的72.5%;有贷款融资需求的企业占调查总数的57.5%;反映土地厂房不足,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企业占调查总数的17.5%;反映企业成本上涨过快,企业利润空间压缩的企业占调查总数的62.5%。这些实际困难和问题,既与当前的总体经济形势有关,同时也折射出市北区企业转型发展成效不显著的问题。

2.1 融资难的问题

近年来,受国家金融紧缩政策的影响,企业资金流动性趋紧,融资难度加大,融资成本居高不下甚至大幅上升,特别是处于成长阶段的中小微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问题尤其突出。在前期调查的23家存在融资需求的中小企业中,只有1家中型企业,其余全部是小微企业,占有融资需求的企业占95.7%。

2.2 综合成本高的问题

企业综合成本高主要表现在原材料及用工成本等因素上涨,企业面临增产不增收、增收不增利的局面。从调研情况看,在反映成本上升过快的25家中小企业中,反映人工成本增长太快的企业有20家,占80%。2008年新《劳动合同法》实施以后,企业劳动力成本大幅上扬,据初步统计,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劳动力成本已增长了15%左右。而目前市北区制造业企业大多数还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平均利润率维持在10%左右,人工成本的增长给企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2.3 用工紧张的问题

在整个社会人才流动中,中小企业处于弱势地位,特别是占绝对数量的小微企业存在招聘人才困难、用人成本高、容留人才难的“三难现象”。近年来市北区中小企业劳动用工一直处于相对紧缺状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具有一定技术的一线操作工人缺口较大,招工困难,以存在“用工难”现象较为严重的制造业来说,其缺工率正常保持在10%~15%;二是近年来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调查了解的29家存在用工难问题的企业中共需求297个工作岗位,其中一线操作工人岗位198个,占总需求量的66.67%,销售、策划以及研发人员等岗位占28.28%,管理人员岗位需求仅为5.05%。

2.4 实现企业转型发展的问题

高端人才缺乏是企业转型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在走访青岛捷能汽轮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时,企业反映,该企业被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多年,但因为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比例不够,所以一直未能达到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条件。此外,调研中还发现,市北区信息类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信息服务业企业大多数都是服务项目单调,竞争力不强,且专业人才流动较快,个别信息类企业人才年流动率达30%以上,这些是制约信息类企业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3 青岛市市北区企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3.1 加强政策引导,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落实国家、省、市关于鼓励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意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的自律、协调和服务作用,帮助中小企业特别是微型企业降低成本。落实财政和税收优惠政策,逐步增加中小微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重点支持中小微企业自主创新、转型升级,推动公共服务体系及融资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创新财政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投入机制,综合运用奖励、资助、创业投资等多种方式,引导银行及社会资本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投入。

3.2 加快老企业搬迁,促进企业转型发展

随着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整体素质等发展战略的实施,市北区产业结构面临进一步转变,要加快实施老城区企业搬迁,持续推进产业升级,积极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加快跟进腾空地块产业招商,着力引进一批资金雄厚、实力强劲的大企业、大集团,重点发展总部经济、现代金融、港航物流、文化创意等高端服务业。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鼓励搬迁企业在原址建立总部、研发和营销机构,形成“腾空园区再利用、搬迁地块再开发、新建项目再招商”的发展格局,有效避免中心城区“产业空心化”。

3.3 重点扶持信息企业,推进“智慧城区”建设

制定区域信息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加强基础软件、云计算软件、工业软件、智能终端软件、信息安全软件等关键软件的开发,积极培育云计算服务、电子商务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态,促进信息系统集成服务向产业链前后端延伸。鼓励企业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鼓励大中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完善和小微企业对第三方平台的应用,促进网上商城和国际贸易电子化发展。同时,研究制定市北区“智慧城区”发展规划,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和发展,为市北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3.4 完善服务体系,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

积极探索和建立政府主导的社会各方面参与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结合市北区特色园区、特色街拥有的丰富企业资源,打造服务中心、园区(街)、社会服务机构三方融合、资源共享的合作方式。培育壮大社会中介服务组织,支持发展为中小企业提供创业辅导、技术支持、认证认可等服务的社会中介机构。鼓励引导中小企业根据行业门类特点,灵活组建小企业协会内的各专业协会,通过同行业信息传递,加强技术交流、生产协作,促进行业自律和自我服务。

3.5 创新融资模式,缓解企业资金困难

依托青岛担保信息基地,搭建银企对接平台,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支持做出突出贡献的金融服务机构申报国家和青岛市担保类风险补偿金。鼓励支持发展前景好、有实力的民营及中小企业通过集合发债、私募基金、股票上市、金融租赁等多渠道融资。探讨区域性融资服务平台建设和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模式。以政府增信方式鼓励各银行与担保机构、银行与小微企业间建立组团担保、小企业互保等多种形式的低息贷款平台。

3.6 创新人才机制,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

积极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人才引进和教育培养体系,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切实提高企业人才队伍能力和水平。创新人才引进机制,除了通过人才招聘会、人才市场、就业对接会等传统方式引进人才外,充分依托企业研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等平台,大力开展合作交流,通过举办“高层次人才见面会”等活动,积极推动高层次人才柔性流动。提高人才市场信息化水平,建立区域人才信息库,发展网上人才市场,构建整合人才招聘、人事代理、社会保险代理、远程面试服务为一体的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企业人才工作科学管理。

3.7 支持自主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自主创新是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企业自主创新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充分发挥驻区高校、科研机构、大企业的研发优势,加快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打造成果研发和转化服务平台、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专利保护服务平台和技术转移中心,构建区域创新服务体系。加大企业品牌培育扶持力度,积极培育企业争创各级品牌和驰名、著名商标,对新创名牌和驰名、著名商标进行奖励和扶持。

3.8 深化行政职能转型,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坚持依法行政,营造更加有利于企业公共竞争、有利于公民权益保护的法治环境。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区政府相关机构的职能,完善政务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全面落实行政事业性和经营服务性收费减免、暂停、减低标准等政策。创新政府管理模式,再造政务工作流程,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建立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适应的目标绩效考核体系,改进行政运行方式,不断提高政府的工作效能。

猜你喜欢

转型管理企业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企业
企业
企业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转型
沣芝转型记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