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社会活力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2014-04-29柴俊勇

检察风云·社会治理理论 2014年1期
关键词:人民群众社会治理

【摘要】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系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大进步,具有国际性、时代性、开放性。以往提管理,管理是单向的履行政府行政职能,并有居高临下的姿态。今日提治理,治理是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平等协商的。社会治理的深厚基础在群众之中,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建设的根本力量,社会治理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关键词】社会治理 人民群众 社会活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写入《决定》中的指导地位,其意义非同一般。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政府的一切工作目的,都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我们国家的基本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当前这个矛盾突出的问题是什么?是人民快速增长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需求和我们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供给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人们对于环境的问题、对于医疗的问题、对于教育的问题、对于卫生的问题、对于食品安全的问题、对于公平正义的问题,越来越关注了。现在人们说对有一些食品不敢吃啊,因为吃肉怕毒素,吃鱼怕激素,吃菜怕色素,所以大家都不知道吃什么好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指出,要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建立最严格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建立食品原产地可追溯的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因此,解放增强社会活力,关键是政府要转变职能,切实转到为市场主体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和服务上来;切实转到为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持续的和谐环境和服务上来。

政府在转变职能进程中始终要坚持人民是创造和谐社会的主体,人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体,是创造财富的主体。要激活社会的活力,首先要激活人民的创造力、人民群众的活力,这是一个基础。政府是倡导环境的主体,是要把实现人民利益的最大化作为改革和发展的最终目标,使全体人民可以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政府应当树立“我是倡导环境的主体,人民是倡导财富的主体”的理念。这两个主体不能错位。

二是坚持“非禁即入”的理念。就是从允许性的理念转变到禁止性的理念,这是政府转型的一个突破口。我们过去凡是企业和老百姓做什么事情都要经过政府批准,不批准就不能做,这样就限制了老百姓和企业的积极性、创造性。凡是法律法规不禁止的都可以进入,这个理念改变有什么好处呢?把老百姓和企业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内在的动力一旦被调动起来,就会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三是要坚持依法行政理念。政府只能做法律法规规定的事情,法律法规不规定的事情政府就不能去做,也就是说,政府不能有随意性。特别是要重视界定行政立法主体的立法权限和约束条件,防止个别部门依法扩权或者越权谋求集团的利益。我们依靠部门立法,负面影响很大。因为本来要通过改革打破垄断,但部门立法会强化自己的部门利益。要明确政府的公共职能,要解决政府转型当中的越位、错位、缺位问题,要强化公共产品的供给与服务。同时要完善政府行为的监督机制,政府的公共权力的行使要透明,要形成政务公开制度,发挥审计监察部门、人民和媒体的监督作用。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系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大进步,具有国际性、时代性、开放性。以往提管理,管理是单向的履行政府行政职能,并有居高临下的姿态。今日提治理,治理是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平等协商的。治理的内涵是要全面有效地协调社会关系,对治理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做到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坚持系统治理要跳出就平安抓平安,就稳定抓稳定的惯性思维。把平安中国建设置于经济发展的全局中来谋划推进,立足于“五位一体”的大视野来打造,把平安建设进一步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既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又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做到相互包容,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坚持依法治理要克服人治思维和方式仍在起关键作用的问题。紧紧抓住法制这个社会治理根本手段,牢固树立依法治理理念,善于运用法治思维谋划推进建设各项工作,善于运用法治方式研究、化解社会矛盾面临的问题。各级党委必须坚持依法执政、各级政府和部门必须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司法机关必须坚持公正司法,必须引导人民群众依法维权,把建设平安、维护稳定、营造和谐纳入法制化轨道。

坚持综合治理要摆脱政法综治部门单打独斗的误区,充分发挥好党委、政府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统筹作用,综治部门联系上下,沟通左右的协调作用,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守土责任作用。人民团体、群众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互联互补互动的积极作用。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關系,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着力构建党政领导综合协调,部门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建设工作新格局。

坚持源头治理要摒弃搞定就是稳定,摆平就是水平的观念。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推动社会治理向前端延伸,向基层延伸,从深层次上解决影响社会治理的源头性、基础性、根本性问题,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的利益诉求。在社会治安方面实现从重打击向重防范转变;在矛盾化解方面实现从重末端向重源头转变;在社会管理方面实现从重管理向重服务转变;在安全生产方面实现从重整治向重预防转变;推动社会实现长治久安。

社会治理的深厚基础在群众之中,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建设的根本力量,社会治理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参与社会治理是人民群众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的需要。没有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就不可能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列宁说过:“生机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群众中蕴藏着推进社会治理的极大积极性,这是我们社会主义制度实行人民当家作主,行使人民对国家和社会进行管理的具体体现,也是我们上海社会治理的特点和优势。

柴俊勇,上海市政协学习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猜你喜欢

人民群众社会治理
“行政不作为”现象探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启示
从天长市人民群众看军队改革所作出的思考
毛泽东群众路线与当代价值研究
网络党建工作研究
结构性嵌入:社会治理视域下强制隔离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会治理视域下的
社会转型期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和经验研究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政府主导型社会治理模式下社会组织发展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