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为什么不愿放弃土地
2014-04-29吴国强
吴国强
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必须对零碎的土地进行适当集中,通过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农村承包地进行流转,达到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2013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结合农田基本建设,鼓励农民采取互利互换方式,解决承包地块细碎化问题”。但是笔者调研发现,一些农民,特别是以70前、60前为主体的农民,即使种植收益低以至撂荒,也不愿意把土地流转出去;即使愿意流转,流转出去的期限也比较短,影响到经营使用者对土地的长期投入。外出务工农民,把土地流转出去,流转费收入往往高于自己的收入种植,同时还可腾出时间从事其他工作,部分农民为什么不愿意做?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是担心国家土地政策变化。近年来,中央三令五申要保持农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但部分农民心里还是担心把土地流转出去以后,万一中央政策变化,流转出去的土地有去无回。有些农民宁愿私下无偿把土地交给亲戚打理,自己仅领取农业补贴,也不愿意通过协商价格把土地流转给不熟悉的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
二是担心进城务工经商不稳。一些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收入不错,早已不把家中几亩承包地的收入放在眼里,但是在城市打工心中无底,深怕由于国家经济波动使自己在城里无事可做,而回乡又无地可种。2008年由全球经济危机引发的农民工回乡潮让一些人至今心有余悸。
三是擔心老人妇女在家没事干。现在青壮年农民尤其是男性农民大都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妇孺在乡守家。外出务工早已成为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真要把土地流转出去,在家的老人妇女就无事可干。在一些外出打工者眼中,家中的几亩承包地成了真正的“鸡肋”,丢给别人不忍,自己种又无钱可赚,干脆留给家中的老人妇女“消遣”。
四是担心老小拖累必须回乡。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把老人孩子丢在乡下,身在城市,心系乡间。老人老了要照顾,孩子太小要照看,这决定了他们随时都有可能回乡。回乡怎么办?有几亩承包地在,临时也算有个事做。笔者在乡间调研,遇到多名因照顾老人孩子回乡的农民工,他们都把自己的承包地作为暂时的待业之所,有事可做,遇有机会,再找别的工作。
五是认为可以做到务工务农两不耽误。有些农民在本乡本土务工经商,家中的地节假日顺手就种了,也不指望有多大收益,补贴家中吃粮就行,种地成了真正的副业。
一部分农民不愿意把承包地流转出去,不能完全归结为农民观念落后和素质不高,有着许多现实的因素和考虑。要想让农民安心把土地流转出去,还得需要国家在集体土地政策和城镇化上做文章。按照今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加快“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让农民怀揣着土地确权的“小本本”安心外出打工,踏实流转土地;同时,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重点解决“人的城镇化”,让外出务工者在城市稳定就业、稳定居住,老人孩子可以陪伴左右,不再骨肉分离,不再人在城市心在农村。
来源:《 农民日报 》( 2013年11月02日 03 版)
(作者系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