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应用新理念提高聋学困生学业水平
2014-04-29姚黎黎
姚黎黎
【摘要】 新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每一名学生,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情感,但随着学生年级的变化,数学知识的要求、能力不断提高,在班级中出现了一部分对学习数学态度消极、兴趣淡薄、缺乏信心的“聋学困生”. 运用新理念,根据聋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爱心和理解让聋学困生树立学习的信心,联系生活,使数学学习富有趣味性,制造机会,让聋学困生也得到成功的体验,练习分层设计,作业弹性布置,使聋学困生的学业水平得到提高.
【关键词】 应用;新理念;聋学困生;学业
新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每一名学生,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情感,但随着学生年级的变化,数学知识的要求、能力不断提高,在班级中出现了一部分对学习数学态度消极、兴趣淡薄、缺乏信心的“聋学困生”. 而如何提高聋学困生的成绩,也就成了我们这些身在特殊教育一线教师的长期困惑的问题. 在本人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以下几点提高数学聋学困生学业水平的方法.
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建立聋学困生小档案
每个聋学困生成绩不好的原因都是不大相同的,我们有必要弄清每个聋学困生学困的原因,然后给他们建立一个档案,写清原因,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根据他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
二、用爱心和理解让聋学困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信心是成功的源泉. 学生学习成绩差,除了个别智力上的问题,还有是因为他们学习的潜力没有得到发挥. 而学习潜力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是否得到培养和发展. 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充分注意让聋学困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我曾教过这样一名学生,从聋三年级开始,每次考试总是不及格,到我教他的时候已经是五年级了,那时他的数学成绩已经掉到十几分了,他的作业总是凑数的乱写一气. 面对这种情况,我找了他的家长和教他的一些数学老师,了解后得知他以前成绩并不是特别差,可能是父母的期望太大,使他感觉到很有负担. 情况了解后,我找他谈话,稳定他的情绪,我告诉他:“在我心里,你是个很聪明的孩子,只是你自己没有发现而已,老师希望你可以从头开始. ”这个个子比我高的男孩沉默了,看得出他的内心也在挣扎. 我在后面的教学中,比如上课出的简单问题,让他回答,在作业中也写一些鼓励性的话语,在课后也抽出时间给他补习. 渐渐地,他开始主动来找我问问题了,慢慢地,他对数学产生了兴趣,树立了一定的自信心,成绩也有所提高了. 由此,我深有体会,一个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成绩,并让学生尊重你,一定要让学生佩服你,接受你,选择你.
三、联系生活,使数学学习富有趣味性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们也发现,一道“猴子分桃”的应用题远比“制造拖拉机”更受学生欢迎. 例如,在教长方形、正方形面积时,给学生一张居室平面图,让学生帮助住户计算每个房间的面积;在教应用题时,补充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做小当家. 这样一来,学习内容既有趣味性,也有实用性. 对每一名学生,包括聋学困生,都有一种吸引力. 教师不用强迫他们,好奇心已使他们开始积极思考了.
四、制造机会,让聋学困生也得到成功的体验
“优等生”之所以学习好,是他们进行着“成功→兴趣→更大成功→更浓厚兴趣”的良性循环,而“聋学困生”之所以不喜欢学习数学,是他们进行着“失败→缺少兴趣→更大失败→更缺乏兴趣”的恶性循环. 失败使他们感到无能、无力、无望,因此应时时关爱聋学困生,不让他们沉默,让他们有展示自己的空间,要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课堂上,我设计一些有层次的问题,将一些基础的、较容易的问题交给少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 他们每一次正确的回答我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及时进行表扬. 这样逐渐培养了他们成功的心理,自信的心理,使每名学生相信自己能学习,会学习,“我能行”!
五、练习分层设计,作业弹性布置
根据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练习设计应是阶梯形的,各阶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层次,是根据当堂的反馈情况弹性划分. 在新内容结束后,基础练习要求全班同学一起完成,这是简单的,所以很快他们就完成了. 这时,我就要求他们做后面稍微难一点的拔高题,在这些学生做题的过程中,我就集中精力辅导刚才未懂的学生. 这样,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顺利完成基础作业,后面稍难的题不会做也不要紧,听完讲评后再做,不会感到有很重负担. 学生对这种弹性作业布置很感兴趣,各种水平的学生都有所得,有所进步.
总之,在进行转化聋学困生的工作中,自己首先要做好心理准备,要有充分的信心,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且对于不同的聋学困生要采取适当可行的转化方法,使他们满怀热情投入学习,并使他们的心理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 教师的教学技艺再熟练甚至高超,如果不能同时播撒人文精神,那么教学仍是低效的. 因此,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动之以情,把爱洒向每名学生的心田. 这是教师应当具有的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教师心灵美的主要表现.
【参考文献】
[1]盛永进.略论基于“特殊需要”的特殊儿童观〔J〕.现代特殊教育,2009(5).
[2]陈清容,吕世虎.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刘全礼.特殊教育实践教学概论[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