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中绿色贸易壁垒的应对策略
2014-04-29王飒
王飒
[摘 要]在国际贸易中,绿色贸易壁垒在非关税壁垒中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由于不同的经济水平,国家间形成了较为明显的有区别的绿色贸易保护标准。绿色贸易壁垒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但是也促进我们去开拓更广阔的市场。本文解析了绿色贸易壁垒的内涵和特点及类型,并分析了其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继而提出提高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对策。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农产品出口贸易;对策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0087-02
随着欧债危机的持续蔓延和欧洲市场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中国企业在走进欧洲的过程中面临着重重困难,这也促使中国企业转型升级。中国企业在欧洲的发展出谋划策。很多中国企业家认为,转型升级是站稳脚跟的必由之路。然而,随着我国企业欧盟发起的“双反”调查而受到严重打击。尽管欧盟保持着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和技术引进来源方的地位,但是中国企业在走进欧洲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欧洲在很多领域设置了技术壁垒,经常会滥用反垄断的调查,在签证等方面也非常苛刻,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中国企业在欧洲的投资热情和项目运行。不过,也正因为此,中国企业加快了转型升级步伐。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欧盟“双反”及其他因素对我们企业产生倒逼机制。第一,企业进行转型升级,从过去单一的光伏组件制造商,转变成综合能源提供商,把产业链更加延伸,向下游发展。第二,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也秉承不断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来巩固我们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企业应大力开发国内市场拉动内需,以应对海外市场可能存在的贸易壁垒。
1 绿色贸易对各行业的影响
国家质检总局近期通报了2012年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企业影响的调查情况,2012年我国有23.9%的出口企业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全年出口贸易直接损失685亿美元,比2011年增加62.4亿美元;直接损失额占同期出口额的3.34%。这一现象在外贸大省辽宁省尤其突出。不久前,辽宁省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联席会议办公室通过对省内576家出口企业调研,发布了《辽宁省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白皮书(2013)》,该白皮书统计显示,因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2012年辽宁省部分产品出口受阻,直接损失额为64.5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2.87%。辽宁出口产品在2012年遭受了欧盟、美国、东盟、日本、韩国、海湾地区和拉美等市场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其中在欧盟、美国和日本市场的产品损失额度最大。此外,在辽宁省因技术性贸易壁垒而出口受阻产品中主要有机电、农产品、化学化工等三大类产品,出口产品受阻的主要形式为取消订单、退货、降级、召回等。主要原因为技术标准,因未达到技术标准要求而遭受的损失额为8.34亿美元,占总损失额的22.4%。据了解,技术性贸易壁垒是以国家或地区的技术法规、协议、标准和认证体系等形式出现,涉及内容广泛,涵盖科学技术、卫生、检疫、安全、环保、产品质量和认证等诸多技术性指标体系,运用于国际贸易当中,呈现出灵活多变、名目繁多的规定。由于这类壁垒大多以技术面目出现,因此常常会披上合法外衣,成为当前国际贸易中最为隐蔽、最难对付的非关税壁垒。
2 技术性贸易壁垒发展趋势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加深,技术性贸易壁垒呈现系统化、复杂化进一步加深,采用手段更加隐蔽,节能环保要求进一步提升的新趋势,可能对以出口为导向的省域经济带来更大的压力。一是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检测手段的提高,发达国家凭借其技术优势不断对原有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进行修订和扩展,使技术性贸易壁垒正从对产品的末端控制转向对产品生命周期的全程控制,从对单一产品的影响扩展到整个产业链的影响。比如欧盟用能产品在2009年出台的一项指令,经过多次修订,目前适用范围已经从原来的耗能产品扩展到能源相关产品,要求以全生命周期的理念对产品进行环境和生态评估。同时,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扩散效应也在增强,往往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使用以后,其他国家和地区立马开始效仿。二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要求WTO各成员国家在实施具体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之前,有义务向其他成员国进行通报。虽然新通报依然是历年通报的主体,但补遗或者勘误通报呈现明显上升趋势,由于不是新通报,往往不易引起企业注意。WTO技术性贸易壁垒通报咨询网统计数据显示,2010—2012年,美国、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通报补遗分别占到总通报的将近一半,而中国该项通报仅占总通报的5%。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美国、欧盟等国家在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方面手段更加灵活和隐蔽,更具有迷惑性。三是随着全球对环境问题关注的不断加强,强调化学品安全的绿色环保问题成为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一大特点。统计数据显示,近几年来,WTO技术性贸易壁垒委员会例会在对105项新的特别贸易关注议题中,关于环境保护、保护人类健康与安全这两类的议题数量就达到了62项。
3 我国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策略
中国工业产品近年出口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时,不断遭遇由一系列环保法规和标准建造的“绿色壁垒”。中国工业出口企业应增强标准意识,主动执行国际通行的环保标准;质量检测机构应提高国内环保标准认证要求,倒逼企业技术升级;政府应结合“激励”与“惩罚”的手段,推动环保标准实施。
3.1 加强环保意识
近年来,欧盟、美国等地对进口工业产品设立了一系列环境法规和标准,为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工业产品出口制造了巨大障碍。不断提高的“绿色门槛”,对中国工业产品出口造成了巨大压力。据中国机电进出口商会统计,以LED灯具为例,2013年1~6月,欧盟RAPEX通报中涉及中国的照明产品54起,其中LED灯19起,占通报灯具总量的35.18%,同比上升23.61%。企业的检测和认证也随之成本上升。根据欧盟颁布的《LED照明产品最新能效规定》,2014年9月1日之后,能效指数在0.2以上的LED灯才能进入欧盟市场。这样的标准相当于目前中国国家标准要求的2.2倍,这将导致中国LED灯具的生产成本提升20%以上。应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通报评议、风险预警等方面加强政府、行业协会及企业三方面的互动合作;大力推进标准化战略及国际合作,培养标准化方面的高端人才,提升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能力。信息及时获取是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关键。日益增多的新兴媒体为实现信息传递提供了更加便捷畅通的渠道。技术性贸易壁垒应对机构、行业协会应该借助新媒体,建立立体化、全方位的信息传递平台,为企业提供信息的即时传递、快速预警和快速响应。WTO成员国发布技术性贸易壁垒通报之前,都会设置通报评议期。我们应该利用这段时间积极研判,并提出合理的意见要求,最大可能减少企业损失。此外,也应该更加注重发挥行业协会和产业技术联盟的作用。行业协会和产业技术联盟都能有效整合企业的技术力量与资源,政府应该通过设立科研项目、公益性课题等形式,鼓励行业协会和产业技术联盟实施重大技术性贸易壁垒破解工作。同时相关部门还要积极开展技术性贸易壁垒信息通报与预警,并通过“技术性贸易壁垒快速响应与服务平台”及时为企业提供应对方法。除了政府和行业协会努力外,企业也应该提高应对意识和能力,发挥应对主体作用,参与通报评议,不能再一味满足低廉的价格优势。
3.2 提升标准制度
随着全球范围内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提高,“绿色制造”已成为大势所趋。发展中国家绿色企业要想进入国际市场,必须满足日益提升的环境标准,为此,他们必须重新设计产品,重新设计生产流程,对产品和生产流程进行认证。中国工业出口企业要打破“绿色壁垒”,需要企业自身树立标准意识,主动执行国际通行的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实现绿色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国内质量检测机构应借鉴国际经验,提高国内环保产品的认证标准;政府采用培训、财政补贴、设立基金等方式,降低企业执行环保标准认证的信息和资金成本,并逐步使一些重要的标准以法规的形式强制实施,帮助企业实现产品环境标准管理。为降低中小企业的环保认证费用,鼓励更多企业进行环保认证,政府可通过设立相关的环保基金,并对企业的环保标准认证提供一定的财政补贴。
3.3 加强产业升级
中国工业产品出口屡遭“绿色壁垒”,一方面是大部分企业缺乏核心技术竞争力,企业的设计制造及环保检测水准比发达国家差距大,环保标准执行意识也较弱。另一方面,目前环保标准,包括欧美等已经立法的环保标准基本未在中国要求强制性认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对环保标准的重视程度和技术升级的动力。一般而言,环保标准包括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和产品标准。前者如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在全球范围来看都是要求自愿性认证,而后者在中国基本也是自愿性认证。主动来中国质量检测中心进行ISO 14000标准认证的企业极少,大多是迫于供应方和消费者的压力。在对国际通行环保标准的引进上,欧盟从2006年开始启动ROHS(电气、电子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标准,中国在2010年11月开始引入此标准,但仍属于自愿性认证。这项欧盟在2006年7月制定的强制性环保标准,主要用于电子、电气产品的材料和工艺,成为中国机电产品在海外遭遇的主要“绿色门槛”之一。由于检测认证成本高,企业进行认证的不多。
4 结 论
为了全球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实现我国产品的正常出口,我国企业要冲破绿色壁垒,首先必须顺应这股绿色潮流。必须充分认识到,低环境标准国家的资源会加速退化,环境污染加剧,并最终导致竞争力的进一步下降。因此,我们应该全面客观地认识绿色贸易壁垒的性质,既要认识绿色贸易规范条件的积极意义,又要分清某些国家寄寓于其中的绿色贸易壁垒,在保护自身正当权益的同时,使我国的发展顺应历史潮流。
参考文献:
[1]徐哲波.国际贸易下如何打破绿色贸易壁垒[J].中国商贸,2013.
[2]韩婧.浅论国际贸易中绿色贸易壁垒的应对策略[J].金融资本,2009.
[3]张海霞.略论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带来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J].科技向导,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