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新审视教学角色搭建有效教学平台

2014-04-29郭传兴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4年2期
关键词:教参丑小鸭文本

郭传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后,赋予了教师多重角色。一时之间,复杂的定位令许多教师在教学上很难把握。同时怎么看学生,把学生看做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何种态度,一直是我们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就此,笔者试从教师与学生两者入手,重新审视教学中两者的角色,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积极搭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平台。

一、把教师当成学生

课堂上一些闪光的突发事件,许多教师不能得心应手地有效利用,常被教参、学生牵着鼻子走,很是痛苦。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习惯于搬用教参上对文本的理解,失去了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感悟和对教参的思辨能力。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没有深刻思考,又拿什么去引领学生的思维?可见,“教师是文本解读的先验者”,教师得先把自己当成学生,抛开教参,课前先与文本对话,把握好教材,才能和学生交流。

当然,对文本的独特见解和巧妙处理,不只是关注教师自己的精彩,而是把空间留给学生,把精彩留给学生。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以及对文本的处理就像是一位电影编剧对文学作品进行改编一样。剧本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所拍电影的成功与否,因为好的剧本能最大限度地为演员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同样,教师对文本应该要有独特见解与游刃把握,在备课环节上狠下功夫,胸藏千秋腹有底蕴,用简单而切中要害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努力搭建“教师—文本—学生”三者间对话的平台,为学生展示个性、进行创造性阅读提供广阔的天地。

除此之外,教学反思也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标准着重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反思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二、把学生当成教师

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教师应当从关注生命的高度,精心地呵护并极力满足学生的这种需求。《语文课程标准》就提倡“对话”,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把学生当成教师,尊重学生的发现,启迪学生的思维,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舞台。

如,我在教学安徒生的《丑小鸭》时,就有学生对文中一句经典的话“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什么关系”产生了质疑。有学生认为:“只要天鹅蛋能孵出丑小鸭,他不管生在养鸭场里还是流浪在外,最终都会变成白天鹅,所以丑小鸭的出走以及他的种种遭遇,跟他最终成为白天鹅的事是无关的,甚至是毫无意义的。”学生的质疑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深有同感者不在少数。我马上捕捉住这闪光的一瞬间,及时调整上课内容,让学生就“丑小鸭的出走是否有意义”这一问题展开充分讨论,结果学生从文本中体会到了丑小鸭出走的意义在于他获得了一颗“好的心”。于是,我又让学生结合文章思考:“好的心”是指一颗怎样的心?学生又从中读出了一颗自尊的心,一颗追求的心,一颗坚强的心,一颗谦逊的心,一颗宽厚的心,一颗善良的心……读出了许多独特见解,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由此可见,“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学生式教师。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

三、把教师当成教师

教师为了体现“学生为本”这一教学理念,往往忽略了自身在课堂上所应当扮演的角色,不敢越雷池半步,结果在课堂上一无是处。试想,如果我们每一次都放任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度过,那么,语文课堂的效率体现在哪里呢?如果教师不能起到应该有的指点引路的导向作用,那么,课堂要教师干什么呢?其实讲授和现在的自主探究法一样,仍然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通过讲授,学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获得更多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再说文本,有的贴近学生生活,浅显易懂,有的距离学生实际较远,晦涩难读,而且有些知识结构是约定俗成的,学生靠自主探究很难掌握。此时,教师的作用就很重要:在知识上,心理上帮助和支持学生;观察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活动,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并加以弥补等。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结合学生实际,把教师当成教师,在该讲处讲,在该导处导。

比如,关于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等,若都让学生自己课外收集,课内探究是不切实际的。有时教师应要讲,而且要讲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如,教学《紫藤萝瀑布》一文时,对养花是一种“生活腐化”,学生无法理解,关于这段历史,教师就有必要讲,但不能详讲,讲多了,学生反而一头雾水,而且又可能上成了历史课。教师应该删繁就简,举文革时期一件荒诞小事,并结合课文,即可达到一叶知秋的效果。

正如上海著名特级教师程红兵先生所说:评价老师课堂上要不要讲,应该有一个标准。比如说,老师讲什么?老师为什么讲?老师不讲行吗?老师讲得怎么样?如果非讲不可,如果讲了和不讲是有区别的,如果老师讲得好,那么,就应该讲。有此标准,教师尽可在自己的课堂上大胆放言了。

四、把学生当成学生

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卢梭也曾说过:“我们的教育是同我们的生命一起开始的。”可见,在教学中我们要把学生当成学生,当成生命的个体,而不是学习的机器。关注生命,点化和润泽生命是教育之核心。

如,我在教学杨绛的散文《老王》时,设计了如下一个环节:

关注“老王”:我们身边也有许多与“老王”(以一组新时代“老王”的照片为参考依据)有同样遭遇的人,他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别人是如何看待他们的?在往后的日子里,你将会怎么去对待这些不幸的人?

“读书是为了明理”,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以上教学环节把教材和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态度、情感、价值观上有所增益,在课堂教学的互动中,学生用生命来感悟生命,用生命来诠释生命,用生命来撞击生命,使学生的感情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明白了人生必需学会关爱他人的道理。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古希腊普鲁塔戈在3000年前就指出:“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语文教学需要我们贴近学生的心灵,加强生命意识,给学生以人文关怀,使语文教学充满生机。

以上拙见,或囿于水平,或一叶障目,权充引玉之砖。这也许就是新课改下的“探究”精神。

猜你喜欢

教参丑小鸭文本
体育院校教参数据库的建设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丑小鸭的蜕变
《丑小鸭》后传
《丑小鸭》续编
灰灰鼠要娶丑小鸭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语文教参使用与更新问题浅析
试试老师的真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