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中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2014-04-29黄励
黄励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出台后,学习新课标、改革和研究新课程的热潮正在兴起。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课程,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注意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实验观察的兴趣、掌握探究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注意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产生的最直接的因素和动力。从教育管理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求知活动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它能很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地去学习知识,研究、探索、发现问题。当学生在观察事物的活动开始时,往往带有一种极强的诱惑感和好奇心,那些新奇的、对生活有意义的知识和问题,正是兴趣和爱好产生的原动力。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浓厚的兴趣下将形成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利用中外科学家的故事,介绍自然界中各种奇异的现象,比如通过做“浮力与密度的关系”、“大气压”、“苹果落地”与“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等有趣的科学实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中每个现象发生的过程,产生条件和特征。利用对物理实验现象的观察,抓住学生对事物变化产生“好奇心”心理特征,进而转化为求知的欲望。
应该重视培养学生观察物理现象的兴趣。鼓励和指导学生继续从哪些方面深入观察,作好纪录,同时说明所观察的事物跟哪部分知识有关,现在的观察对将来的学习有什么好处,效果可能好些,更可取的办法是教师争取主动,给全班或个别喜欢观察的学生布置观察作业,观察跟讲到的知识有关的物理现象、技术设备以及人们的某些活动等等。课本在某些课题后面编了一些观察性的题目,教学时可以根据情况提前布置给学生。
二、努力创造良好的观察条件
通过物理实验可以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方法。创造良好的观察条件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很重要的因素。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中,对那些直观性不强的、可见度不大的、教师包办代替学生实验的活动,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此,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观察条件。
1. 在实验课前,必须为当节课的实验内容做好充分准备。比如,在《电阻》一节实验教学中,当金属的电阻随金属的温度升高而增大的实验时,假如没有事先试做而想当然地用一般普通导线代替灯丝的话,就有可能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或失败。又如,在做气体热膨胀实验时,应选用背景衬托材料来加大实验观察对比度,增强可见度。让学生能清晰地观察带颜色的液滴在玻璃管中的移动现象,气体、液体的扩散等,这样能收到良好的观察效果。
2. 在实验中采用“替代”或信息技术辅助实验。在教学中,要遇见有些实验可见度不大是由于实验仪器本身的条件造成的,如在温度计读数变化的演示实验中,由于温度计太小不可能让全班同学都能观察到实验现象的变化。一是可以采用信息技术教学辅助实验,二是可以由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三是可以利用气温膨胀演示仪代替温度计。又如,在《磁场》一节实验教学中,采用课件教学效果就会非常理想。
三、指导学生制订周密的实验观察计划,明确观察目标
1. 在物理实验中要从物理现象中获得关于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等方面的感性认识,必须有周密的实验观察计划。这里,要根据实验对象制定观察计划和科学、合理的观察顺序,有利于弄清实验过程中的各个方面,把握实验过程中前后变化的联系,找出其中的关联和规律,突出实验教学的重点,保证观察的全面性。如,观察水的沸腾现象实验就可制订如下观察计划:(1)水开始加热,杯底和杯壁上出现许多小气泡,小气泡从无到有。杯底和杯壁有小气泡的变化。(2)水沸腾前小气泡脱离杯底和杯壁形成新的气泡,气泡上升到水的上层遇冷液化成水。气泡由小变大,再由大变小直至液化成水。(3)水沸腾时随着温度升高,气泡逐渐变大,升至液面后破裂,放出水蒸气。气泡破裂和水蒸气(实际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的形成。
2. 确定观察目标和具体内容。在物理实验教学时,一些学生觉得实验有趣和兴奋而忽略了观察实验的现象和变化过程,使教学达不到真正的目的,导致实验观察失败。因此,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必须有具体的实验教学观察目的。例如,在探究和了解液体内部压强时,就要确定观察液体内部压强情况的目标:一是将压强计金属盒放在水中的变化,二是改变金属盒深度后U形管中液柱高度差的变化。
四、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
1. 对事物观察的结论在于真实,实事求是既是观察的基础,也是观察的重要方法。在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如实地记录实验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
2. 认真、细致、深入地对实验活动进行观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品质之一,也是对科学工作者的基本素养和要求。比如,在液体的热膨胀实验中,课前要求学生一定认真观察实验的全过程并提出两个问题:一是“看到了什么?”二是“说明了什么问题?”在实验后有的学生可能会回答:加热后液面上升,说明了液体在温度升高时膨胀,有的同学说,是烧瓶里的液面先下降一点后再上升的,也许说不出理由。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第二次实验,引导学生分析。液面先下降一点后再上升是因为烧瓶先受热膨胀,因此液面下降,液体受热后膨胀,而且膨胀比烧瓶大,得到液面上升的结论。
3. 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实验观察中要分清主次,善于从隐蔽的细节中观察到各个方面。即把观察和思维紧密结合起来,例如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学生往往把注意力放在光屏的像上,忽视观察物距、焦距、像距的关系。在实验后,仍然按照书本上的内容去实际硬背凸透镜的成像公式。又如,同样是用凸透镜来成像,为何物距的变化会使到凸透镜所成的像有正立、倒立,有放大、缩小,而且还有虚像、实像之分呢?这些问题的回答都是不能单凭观察就能顺利解决的,它更需要观察者通过敏锐的观察动脑思考。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1)怎样找出凸透镜的焦距。(2)把物体放在焦距以内(即物距在焦距以内),观察凸透镜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3)把物体放在2 倍焦距和焦距之间,观察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4)把物体放在2 倍焦距以外,观察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5)分组讨论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