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德育工作的现状及对策
2014-04-29杨小文
杨小文
摘要: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得好与坏,其影响是巨大的。但在现实生活中,诸多教育工作者都存在淡化德育工作、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因此,抓好学校的德育工作应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农村初中;德育工作;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7-0076
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得好与坏,从个人来讲,影响到学生一辈子,从长远、从整个国家和社会来讲,又是影响到国家将来与社会和谐的大事情。笔者根据长期从事农村初中教育工作的一些经验,认为当前农村一些初中学校“智育第一,分数挂帅”有所回潮,因而淡化德育工作,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没有真正把德育工作摆在首位。针对这一现象,抓好农村初中的德育工作就必须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一、农村初中德育工作的现状分析
1. 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从总体上看,素质教育的实施已走上了正轨,新课程改革也在蓬勃发展。然而,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某些学校仍在走“应试教育”的老路,他们仍在片面地追求升学率,依然把学校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优劣的唯一标准。教师只强调学科的重要性,不断地加大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由于某些地区或学校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尚未建立,教育评价单一,致使教师把考试分数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另外,家长们的思想意识、观念也还没有真正转变,他们的一些不恰当的做法,甚至是一些错误的做法,给学校的“素质教育”实施带来了影响。以上三方面的问题,带来的后果是学校、教师、家长普遍重“考分”,而对学校德育工作则放在“第二位”,培养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体魄却被淡化。
2. 德育的方法简单。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以管代教。有人认为德育就是对学生的管理,只要学校或班级制定出各种规章制度让学生遵守,再加上奖惩措施和德育工作者的威严,就可以使学生服帖,德育成了高压式教学。其次,单向灌输。具体操作为:一是过于知识化,即仅仅把政治思想教育作为某种知识来介绍,而不是在如何使之成为学生的生活准则、思想文化修养、内在信念上下功夫;二是外在制约化,即过分强调德育内容特别是对学生的外在制约作用,而未看到它也是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需要和个体自身的内在要求。
3.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整合缺乏方法。我们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整合缺乏研究,所以,长期以来,学校与家长的联系主要停留在把学生在校的信息和班级的有关情况提供给家长,要求家长如何配合,这样做的结果把家长在家庭中作为德育教师的地位大大消弱;导致家长没有扮演好德育教师的角色,却形成了一个错误的认识——学生的教育是学校的事、教师的事。
那么,如何在当前的农村初中学校进行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呢?
二、落实农村初中德育教育的对策
1. 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提高德育队伍素质。一是要加强德育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其管理素质。初中学校的德育干部,在德育工作中起领导作用,要使学校德育工作有序开展,学校管理干部队伍必须正确导向,进行合理布置,制定切实可行的德育工作实施计划。因此,必须组织他们认真学习德育的有关理论,研究并学习德育工作的具体方法,要求他们从学校实际出发,积极探索与本校实际相符合的德育管理体系,用以指导学校的德育工作。二是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发挥他们在德育工作的作用:其一是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其二是要提高他们对德育工作的认识。其三是要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以便更好地为德育工作服务。其四是要深入开展德育工作的评比、表彰活动,要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从而带动学校整个德育工作的开展。
2. 贴近现实生活,从身边小事着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要求: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首先建设,要遵循“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德育工作要贴近学生生活,要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交往等入手进行思想教育和行为训导。如通过爱班级、爱学校、爱家乡等活动贯彻爱国主义教育;从不随地吐痰、不乱丢纸屑、不讲粗话等入手,进行行为规范和社会公德教育。这样由近及远,以小见大,才能使学生感到实在、亲切而对我们的德育工作产生好感和兴趣。
3. 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当代教育学理论提出:德育的本质是实践的,德育实践教育活动是德育的核心。学生品德的养成,无论是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激发、道德意志的锻炼,还是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各种实践活动。学生的优良品德不仅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形成,也要在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完善和提高。同时,由于初中生活泼好动、精力充沛、积极好学、求知欲和上进心强,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种实践活动恰恰特别符合他们的兴趣爱好,能满足他们的多种需要。要在实践中大量地采取各种实践锻炼方式,创设各种情景,在课堂上让学生对特定事情采取他们所认为有效且符合道德规范的措施,然后以探讨的方式附于集体讨论法,最终得出一定的道德评价。
当然,道德评价的获得并非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所需要的是让道德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性。因而,实践锻炼还必须反复予以强化,方能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