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语文教学尝试浅析

2014-04-29胡开杰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4年19期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语文教学新课改

胡开杰

摘要:“研究性学习”将作为现今与将来我国教与学的主导方式,确立了它在教与学中的主导地位。而探究性教学真正做到了对学生个性的尊重,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这也是对以往教学陈规的一次有力反叛。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学;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7-0008

一、认知为主,辅以设疑

1. 粗读课文。学生接触文章内容的过程也是获得美的享受的开始。但是学生又存在个性差异,基础也不尽相同,对文章内容的感知幅度、深度也会在同一时间里出现偏差。为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可以让其在粗读过程中利用圈点批注对文章进行阅读,把不认识的生字圈起来,把写得精彩的语句勾画出来,在质疑的地方打上句号。

2. 细读课文。学生在粗读课文并对课文内容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利用工具书自行解决生字词,并在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中尽可能解决质疑的地方。教师也可以在此时设置一些有利于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有价值的问题。

3. 精读课文。学生在对文章内容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为咀嚼、欣赏文章的语言美或进一步抓住文章实质的东西,会选择文章片段进行精读。

二、发现质疑,着手探究

在感知课文内容中,让学生逐步养成善于质疑、乐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以便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愿望。当然,培养他们发现问题之余,教师还应该通过引导和鼓励,让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并在他们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或已有的收集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上,利用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去处理问题。同时应尊重个性,师生探究。首先,他们已成为课堂的主体,对文本学习产生兴趣,并拥有自觉探究的欲望。这样,学生的发现就为师生的探究作了铺垫。当然,作为教学的一环,探究充分体现教学对象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如同对课文的感知、发现一样,学生应拥有对问题的解释权和处理权。这也就培养了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教师也并非不管课堂教学,而是要把握探究的广度与准确度,既要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充分发表各种意见,同时也要注意探究时的集中导航,以便对探究过程中产生的分歧和缺陷作调解与弥补。

三、留疑学生,反省自己

探究只是教学模式的一环,并非教学模式的终结。学生的思维活动不会因为教学活动的结束而停止,对文本的感悟与思考还有一个惯性和缓冲。同时,我们也有必要留一点余波去荡起学生课后思维的火花。例如教学梁实秋的《我的老师》时,可提问:“作为学生的我们,在当前经济浪潮冲刺的形势下,我们该怎样向教师进谏,又如何去打量一位教师是否是称职的教师呢?这样,既对文本思想进行了把握、巩固,又引导学生对人生思考、探索。同时,教师的教学并非为某一堂课的教学而教学,还得在教学中自省、自悟,总结得失,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扬起教学的风帆。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我们都应有同感:新教材、新课改呼吁时代的新教师。我们不但要更新教育观念,更应该在专业知识、文化知识领域内更新自己。“学生是一碗水,教师应是一桶水”的圣旨已行不通了,当前的形势要求教师应该是“长流水”。

猜你喜欢

研究性学习语文教学新课改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灵活开展研究性学习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术科类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探讨
开展研究性学习深化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探究
高中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应用探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