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教育机会均等问题

2014-04-29向丹张慧李赐平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4年2期
关键词:权利教育教师

向丹 张慧 李赐平

【摘 要】教育的目的是育人,是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去接受教育。教育是国之根本,每一个受教育者本身发展、身心发展以及终身发展都与之有着甚为紧密的联系。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政府已经逐步重视教育机会均等问题,但是由于我国各个地区的环境、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文化差异、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导致教育机会均等问题依然存在,这些问题正逐步向隐形的、深层的教育差距转变,这就客观上让受教育者接受均等机会的教育问题变得更为紧迫。

【关 键 词】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4)02-0008-03

一、教育机会均等的历史渊源

教育机会均等,是指每一个公民不受地域、性别、宗教信仰、文化差异、地理环境、政治经济地位的限制,都可以享受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我们的教育,其实质是体现在公民接受教育的平等方面和权利的对等方面,以此去实现人民大众的教育机会均等目标。

关于教育机会均等,可以追溯到我过古代春秋末期教育家之泰斗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他主张教育不分阶级地位、不论贵族与贫民,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接受教育。在西方,法国的思想家卢梭,针对当时的不平等教育现象进行批判,他主张赋予教育人权,即天赋人权,人从出生一开始就具有生存的权利、自由的权利、追求幸福的权利。这正如伏尔泰曾说过的,虽然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西方近代社会出现了保守主义教育观、自由主义的教育观、激进主义的教育观,其中自由主义主张把个体享有自由教育视为教育公平。在西方,教育机会均等的思想已经通过法律在国家建立起来了,去维护人们追求均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中国现代,从新中国成立起,《共同纲领》中的文化教育政策第四十一条,就提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中国当代,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到:“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这些教育方针、政策都体现了中国逐步重视教育机会均等。

二、当前教育机会均等出现的问题

我国的教育是让每个公民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但是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大国,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的发展制度,各个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制度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教育机会均等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基于此,找出教育机会均等出现的这些问题是很有必要,也是很有意义的。

(一)从宏观方面来说,有以下几点

1. 地区差异,民族差异。在我国1991年到1995年的第八个五年计划时期,经济地区的发展差异扩大,其中包括绝对差异的扩大,也包括相对差异的扩大。贫富差距日益突出。地域位置的不同导致区域之间居民收入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尤其体现在城乡居民、西部偏远地区居民的收入方面。在这一背景下,各个地区的教育差距十分突出,而且这个差距正逐渐变得越来越大。在落实国家的九年义务教育政策中,在东中西部的覆盖率是不一样的。

2. 城乡差别,性别差别。城市教育水平高、教学设备先进、教学师资优质,这些客观条件吸引更多的学生;农村的教学资源贫乏,教学设备落后,教育水平低下,农村的小学生升学率低、流失率高,初中生缀学率高。

各个地区的文化差异致使女性受教育的机会比男性少很多,在有些偏远的贫困农村,甚至是不让女性接受教育,女性入学率明显低于男性,女性的文盲率明显高于男性。

3. 阶层差别,职业差别。我国城市居民收入、乡村居民收入差距大。据国泰君安宏观专家电话会议纪要显示,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甘犁教授2012年11月2日对中国的收入分配改革进行了展望。他认为,中国收入不均的严重程度在世界上属于高的。最高收入10%的家庭在总收入中的比例为57%,最高收入5%的家庭收入占总收入的44% 。收入分配不均,中国的两级分化越来越明显。根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2010年中国家庭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61,城镇家庭内部的基尼系数为0.56,农村家庭内部的基尼系数为0.60 ,这已经远超出全球平均水平0.44。我国的贫困人群数目的增加,导致贫困学生人数的增加,有一部分学生会因为家庭经济困难难以支付学费,而放弃接受高等教育。一些调查,在城市的重点中学以及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问题上,很大一部分普通工薪阶层、体力劳动者、农民的孩子,因为没有家庭背景、关系、地位,在考试(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考试)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根据北京市招生办统计的数据显示,在1990年录取新生共17248人,干部、军人、职员子女占78%,工农子女占21%。在重点大学,重点专业的录取学生当中,高干家庭的子女与权贵知识分子的子女人数占较高的比重,且呈上升趋势。然而,在那些非重点学校、冷门专业的录取学生当中,农民的子女、劳动者的子女以及普通工薪阶层的子女的人数占相当高的比重。这些客观存在的现象,从主观上导致了学生在学业机会上的不平等 。

(二)从微观方面来说有以下几点

1. 二元户籍制度。最近网络上热议的“假证妈妈”话题,不是北京户口的孩子,想在北京小上学,但因为从老家开的证明不合格,为了让孩子上学,假证妈妈办理了假证,结果被抓了。虽然这种弄虚作假的行为会损害公众的利益,但是母亲的初衷是为了让孩子可以在北京上学。最后的结果是:母亲被抓、孩子在北京上不了学。

2. 择校问题。我国的教育基本制度,小到组、集体、班级,大到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都存在着一种好与不好、优等与差等、火箭班与重点班、实验班与普通班、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211高校与985高校、既是211高校又是985高校等等,这样等级划分。在农村的家庭中,孩子通常进入普通中学求学,在城市的家庭中,孩子通常进入所谓的重点中学求学。大城市重点学校的师资力量强大,有优质的教学资源、先进的教学设备,优美的教学环境,会吸引更多的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子。然而那些边缘地区的普通学校,教学设备简陋,教学资源贫乏,师资力量薄弱,只有家庭经济拮据的农村家庭的孩子才会进入。

3. 满堂灌的教育模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满堂灌的方式,到现在依然存在,特别是在面临应试教育的高考制度下。每个学生的需求是不同的,但是却要按照相同的教育方式来对待学生,从这一方面来说,这种教育是不平等的。

4. 教育结果均等。教育结果均等是指让接受教育者达到他应该达到的水平,追溯到阶级划分的年代,不管你多优秀,本身是什么样阶级的人,就永远处在那个阶级。以前农民的孩子要出头,就只能靠上大学、参军这些出路,如果这些路行不通,就只能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这样的教育结果均等其实是不均等的,真正的均等不是教育结果均等而应该是教育机会均等,即获取这个教育结果的机会均等。

5. 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在应试教育制度下的教育,“升学率”、“优等生”这个时代的产儿也由此诞生。在这样的教育制度下,一个班级的所谓优等生总是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他们理所应当的成了老师的“得意门生”、“宠儿”;而所谓的差等生总是被老师忽略的对象,任其“自生自灭”。这些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受到教师平等的对待,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平等对待。

三、影响教育机会均等的原因

1. 经济原因。我国是一个二元的社会结构,在这个以城市一元、农村一元结构之下,它们彼此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和间隔距离,进而导致城乡居民的生活条件有所差异;对于城市的居民来说,其所在的工作性质、地位等级,成为我国社会阶层的一个分水岭,这会对城乡居民的生活条件造成一定的影响;由于每个家庭的经济总收入以及平均收入不同,所以在教育方面,每一个社会阶层的教育观念、消费方式也是不同的。这些客观存在的现象,对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 多元文化差异。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一所学校会有来自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本地学生不管是在语言、文化、风俗习惯方面,还是在地域、经济等方面都占有一定的优势,这种优势就给来自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带来了心理上的压力,这种无法跨越的鸿沟诞生在他们彼此的潜意识里。本地学生的优等生特别是物质条件的优越性,使他们这种心理不平衡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3. 我国的二元户籍政策。家长们为了让孩子去大城市接受更好的教育,就不得不离开自己原来的地方去那些大城市上学,然而在大城市上学的非本地户口的学生,在繁琐的办证明程序中,需要很多证明,只要一个证明不合格,稍微有一点不符合当地的规定,那么将不予通过,孩子也无法在异地上学。网络的“假证妈妈”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孩子无法继续上学。我国相关法律虽然规定了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受教育平等的权利。在二元户籍制度的背景下,公民受教育的权利与公民的户籍身份紧密联系,非本地户口的孩子要接受教育是需要走很多远路、弯路。

4. 学校方面。在应试制度的教育背景下,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师对优等生的偏爱,对差等生的忽略;音乐、体育、美术这些所谓的“豆芽课”被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这些所谓的“主课”无情的霸占。这些现象主观上使有些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实际过程中,造成了他们身心发展机会的不均等。

5. 家庭方面。由于我国长期的封建制度思想,在我国有些偏远的山区家庭里,有家长认为女儿以后长大要出嫁,“嫁出去的女儿,就如泼出去的水”,儿子长大了以后是顶梁柱,以后防老靠儿子。所以,不让女儿读书,让儿子读书,这就造成了女孩在接受教育的不均等。

6. 教育经费方面。教育经费不足,是导致农村教学资源缺乏的原因之一,农村教师的教学信息大多数来自教科书,很少一部分可以从网络上获取教育资源。与城市的教师资源比起来,相差甚远,这就从客观上导致了农村的学生在接受教育资源上的不均等,进而也造成了教育质量的不均等。

四、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解决策略

1. 政府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的力度。我们的教育是要让每一个孩子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让每一个孩子接受教育的均等机会,前提是政府要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减小西部农村的教育、偏远山区这些不发达地区教育的差距。使其在教育资源方面、教育设备、师资方面的情况得到一定的改善。

2. 个别化西部地区教师待遇。在劳动力市场情况的影响下,可以提高教师资源严重短缺的地方特别是西部地区教师的工资待遇,在经济条件可以达到的情况下,从教师的绩效、责任范围来考虑,可以把西部地区的工资待遇提高到城市教师的两倍甚至更高。以此来吸引优秀的教师,这样在不发达地区、偏远山区的孩子就可以接受同样优质的教育,这样不仅可以使教育资源得到合理分配,也可以使孩子享受到教育机会均等的权利。

3. 教师流动。制定“教师轮岗制度”,让农村的教师去城市的学校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让城市特级、骨干老师到农村的学校去教书、向农村的老师传授丰富的教育经验,以此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教师轮岗制度与个别化西部地区教师待遇的方式,对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也对我国教师发展不均衡问题有一定的启发和意义。这样可以弥补西部地区、偏远地区的师资不足,也可以避免西部地区、偏远地区的孩子因此放弃接受均等教育机会权利的现象发生。

4. 改革二元户籍制度。二元户籍制度的存在,似乎是在人为地拉大教育机会不均等差距,无论孩子是否在本地,他都应该享有受教育机会均等的权利。这些人为设置限制的户籍制度的存在,是无法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的。我国的户籍制度应该做出相应的改变,可以让那些外来务工人员和农民工在其长期居住的地方落户,以防止不是本地户口孩子不能上学的问题出现。这样就可以为实现教育机会均等提供有利的保障。

5. 教育评价体系的调整。在应试教育的制度影响下,学校教育一味地追求升学率,导致学校以及教师按照分数的高低把学生人为地分成三六九等。这样的教育存在着明显的不均等,造成学生在接受教育及其心理发展的不均等,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对教育评价体系调整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下,教育评价体系的调整是符合事物本身发展规律的,有其调整的必然性。在这种教育评价体系下,最重要的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发展、学业发展促进他们健康的发展,让学生得到全方面的发展,在实施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当对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让他们不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享有均等机会的权利,而且也在他们接受教育过程的同时,在心理发展方面也享受到相应的均等的权利。充分发挥这种制度内在的价值,促使在教育机会均等的制度下,使其教育效果得到最大化。

6. 完善教育法律法规。我国的教育法律法规规定每个公民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并且享有教育机会均等的权利。但是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各个地区的经济、文化坏境存在着很大差异,这就无法保障每个公民可以享受到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基于此,现阶段必须加大完善我国的教育法律法规的的力度。在家庭对教育的影响方面,父母在对其子女的教育观念和态度上存在着一定的偏见,这对女孩接受教育来说是不平等、也是不公平的,从长远方面来说,对女孩的发展会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所以,可以定期在各个地区展开教育讲座,强化家庭父母的教育观念,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和偏远的山区家庭父母的教育观念,让他们意识到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让他们更加重视女童接受平等教育的机会。国家须尽快调整这些与教育机会均等发展不适应的环节,构建适合我国当前国情的教育法律体系。在此基础之上,国家和政府应该在加强执行、执法力度方面起带头作用,也应该对那些造成公民接受均等教育的事件与相关政策,进行积极调控和有效干预。

参考文献:

[1]文都考研专业课考试研究中心编.教育学基础综合知识辅导讲义,2012.

[2]郭颖.生本教育的哲学观探源[J].现代教育论丛,2005(2).

[3]王道俊,郭文安主编.主体教育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

[4]陆慧.关于我国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思考[J].科教文汇,2013(1).

[5][6]叶澜.基础教育改革与中国教育学理论重建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30-32.

[7]杨荣.少数民族女童教育机会均等问题探析[J].教育探索,2012(2).

[8]刘丹.试析教育公平问题,赤峰学院学报[J].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7).

猜你喜欢

权利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我们的权利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论不存在做错事的权利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权利套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