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不均等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2014-10-23徐秋琳
徐秋琳
摘要:收入分配不平均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以往对收入分配的研究都居于居民的层次。从社会制度角度出发,探寻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严重性、不平等产生的制度性原因以及如何降低不平等等问题。
关键词:收入分配;不平均;薪酬;透明化;机会均等;伦理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9002602
1不平等持续上升是个问题
不平等不可怕,可怕的是无节制。所有的国家都不可能让国民以完全平等的方式平分国民收入。这样的平均主义不仅违反人的本性,而且还不能催生一个生机勃勃的经济,因为有生气的经济需要有人利用有竞争优势的技能和生产率去创造以一个积极向上的经济,在这个过程中衍生出较多的不平等。不平等是永恒的话题,一定程度的不平等是健康的、自然的、有激励作用的。在自由社会,竞争是自然的倾向,这是人的天性。竞争促进生产和创新,所以竞争的结果就是不平等。不平等是民主社会的特征之一。我们应该尽全力降低不平等,避免极端的不平等。
而如今对不平等的加剧的忧虑,不只是欧洲、美国有,在新兴国家里更严重,许多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不平等现象,究其原因,更多的是社会原因,而不是经济原因。
公众如今越来越怀疑顶级人物的薪酬是否真的与业绩相关联的。很明显,薪酬与业绩之间的联系是社会契约的核心,但人们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开始质疑这个核心了。因为人们了解到,那些顶级的金融高管、金融家、银行家,即便在他们的公司亏损的情况下,也想尽办法拿走了大笔薪酬。
大量的人生活艰难,收入不足。在眼前的经济情况下,他们看不见改善的前景,这使他们面临更大的问题,因为有继续恶化的危险。另一方面,他们在新闻上看到高管们即使做不好工作也能赚到数百万,这加剧了他们的感受。所以,他们感到不公正,感到恼怒是正常的。
前面谈到过社会契约这个概念,他不仅要求报酬是公平的,而且要求给予那些辛苦工作、遵守规则的人真正的回报。如果大部分工人有工作、生活的舒适,工人们是有可能包容不平等的大幅上升的。在经济不景气期间,人们害怕丢工作、降工资,他们会特别关注不平等问题。当人们的生活欣欣向荣的时候,他们不注意、不关心不平等的增长,当生活水准下降的时候,他们肯定马上就开始注意。这些评论就好像是公众情绪的气压计,暗示我们那两个社会契约原则非常容易受到破坏。换言之,人们越来越倾向于质疑:(1)高管是否真的有资格拿那么高的薪酬;(2)底层的人是否真的就应该忍受更多的失业和遭受更严重的生活困境。
所以不平等的持续上升是个问题,而且越来越严重。
即使不平等变得非常严重,也有可能被接受,但条件是:(1)人们相信社会报酬的分配是公平的;(2)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有足够的机会享受舒服的生活。我们把这两点条件称为是基础性的“社会契约”,(源于法国思想家让·雅克·卢梭1762年版的《社会契约论》)如果人们接受这个社会契约,即使不平等水平大涨,人们也能接受现实,并且社会能保持稳定。由于金融危机和经济不景气同时出现,这个契约有一部分内容有可能会陷入困境。原因是一些社会顶级人物的薪酬并没有像人们预期的那样与业绩紧密相连,于是人们变得不再像过去那样愿意容忍顶级人物的高薪。与顶级人物的情况相对立,辛苦劳动的工人在经济不景气中找不到新工作,这再一次无可辩驳的证明顶级人物的薪酬与业绩没有关系。
2收入不均等的制度原因
2.1企业制度
企业薪酬的透明化倾向在驱使薪酬上升中发挥了奇妙的作用。因为透明化的目的本是为了防止过高的薪酬而公开薪酬的细节。但是,透明化显然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透明的实际效果是在高管的薪酬之间进行比较,逐渐加大高管之间的竞争意识。在没有透明化之前,高管相互之间是不知道对方薪酬情况的,他们因无法进行比较从而没有竞争意识。一旦薪酬可以比较了,高管之间马上开始争夺名望的相互竞争,于是导致薪酬螺旋上升:以高管的身份看世界,能看到不平等现在正在增加。
2.2非正式制度
(1)伦理。
富人需要照顾穷人,这个思想贯穿所有宗教。在过去三十年里,人们的意识形态发生了改变,从前,人们内心中有抑制薪酬过高的伦理约束,如今,追求巨大财富的冲动已经超过了这种伦理约束。这个文化潮流的性质——贪婪。“工人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可是他们没能公平地分享自己创造出的财富。由于高新者的贪婪,工人与高薪者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金融市场解除管制以来,贫富差距急剧变大,大量的富人和超级富人,他们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由于市场的全球化和自由化,高管能更自由的跳槽,这消弱了个人与公司和社会的俩系。高管们四处寻找更好的薪酬待遇,他们变得不如从前忠诚,丧失了义务感。很多国家的国有经济在缩小规模,公众对政府机构的态度也不如从前尊敬。如果拿高薪的人不光是消费,二是花钱做些有意义的事情,人们是能够宽容高薪酬的。行动带来差异。
(2)机会不均等。
机会均等是鼓励竞争的基本原则,因为只要做得好就一定有机会。公众越来越忧虑普通家庭出身的人无法拥有富裕家庭出身的人同等的机会。目前许多年轻人在进入劳动力市场时都会遇到困难。
不平等还有另一个侧面,我们称之为被排除在外的人群,这些人至少是被排除在就业之外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发现很难找到工作,他们是边缘化的受害者、教育制度的辍学者、无法融入社会的失败者。阻止年轻人进入社会的门槛很高。
(3)价值观念。
比较高的薪酬可以获得“炫耀的权力”,这种价值观念刺激人为了最高的薪酬去竞争。如果所有相似的公司都在减薪,高管们的反应不会太大,因为他们的薪酬很高,即使大幅减薪,仍然能过非常快活、舒服的生活。所以,问题的根源是相互攀比、相互炫耀的这种价值观念。在今天的文化中,钱给人社会威望。为了获得社会地位而追求高薪酬,这使得不平等现象更加复杂。不满意的程度是相对的,看到金融业的人能赚钱,非金融业的企业高管想赚得金融业高管那么多的钱,国有企业的员工想赚私营企业员工那么多钱,而私营企业主想赚银行老板那么多钱。就是这个攀比的过程拉大了薪酬差距,造成了社会的分裂。endprint
3如何补救不平等
3.1薪酬的原则和程序
在过去几十年中,高管的薪酬大幅升高了,升高的程度让人不能容忍,究其原因包括:市场上缺少首席执行官、股票市场大幅升值、资产价格出现泡沫、董事会有相关的规定。未来需要制定新的原则去调整薪酬。工资和奖金的高低,需要符合伦理水平的要求。目前对高管薪酬的关注,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主要原因是人们不理解公司老板的薪酬与员工的薪酬之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有人呼吁自我限制薪酬、自我调整薪酬,这是个谨慎的态度,因为这样能降低政府采取行动限制薪酬的可能性。
但是不建议限制薪酬。用法律手段限制薪酬直接违反了自由市场经济的原则。历史记录表明,用法规限制薪酬,只会把人们的注意力转移,他们会努力去寻找其他回去高额报酬的办法。上世纪70年代,英国推行薪酬限制政策,其结果出现非常复杂的薪酬方案、非现金的福利、各种形式的奖励,这些东西需要花费几年的功夫才能清理完。
可以采取以下两种管理薪酬的方法。第一种是激进的制度主义方式,这也是我们所提倡的,这种方法就是要重新铸造企业的薪酬管理机制,其目标是通过使薪酬严格与产出保持一致,从而消除形成薪酬过程中的不恰当的行为举止。与此相对的是一种改良主义的方法,这种方法以现有的企业机制为出发点,在几个层次上增加薪酬控制。这些薪酬控制机制可以是:(1)内化的道德伦理约束力告诉高管多少薪酬是可以接受的,(2)政府监管限制过高的薪酬,(3)企业内部自发形成的最高薪酬制度,(4)政府对过高的薪酬抽税。
3.2伦理改革
许多人以为不平等现象增加是因为缺少规则的结果,实际不是这样的,而是因为缺少普遍的伦理意识。毫无疑问,在某些领域增加监管能够有补益。但是,除非我们改善伦理意识,否则情况不会有好转的机会。伦理意识是人们向往正确行为的承诺,严格的监管很难促进人们的伦理意识。
公众和领袖应该认识到进行改革的必要性,伦理改革需要耐心的努力,家庭、学校、媒体、政府都参与其中。好的教育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纪律和努力工作。那些赚大钱的人,必须知道如何花钱才是最重要。花钱本是私事,但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人性有一条潜移默化的原则是最聪明的人不仅是为了赚大钱,他们还服务于社会。
3.3改善机会均等
政府首先应该关注机会均等问题。这是个关键。在某种程度上看,这是在与贫困的根源作斗争。但是,让人们感到只要有能力就会有机会,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人们感觉到机会是均等的,他们就能包容更多的财富不平等和收入不平等。政府应该尽全力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这不仅是国家提高整体的全球竞争力,还给人民机会平等的感觉。
3.4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对于在校的学生来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要从教育抓起,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正处在形成时期,可塑性很大,要加以正确引导和教育,教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要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思想品德教育,教师本身就是教育内容的体现者和表现者。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教师是学校的主导。要加强教师的自身修养,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水平,以便使他们在教学管理工作中更好地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起到好的表率作用。
(2)引导企业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关键要抓住好对员工的“四个为本”的教育引导。一要抓好共同价值取向——“强企为本”的教育引导;二要抓好职业价值取向——“事业为本”的教育引导;三要抓好主体价值取向——“能绩为本”的教育引导;四要抓好道德价值取向——“诚信为本”的价值取向。这是个非常关键的态度转变。让员工意识到工作从来不仅是为了钱,而是一种内在的满足感和创造有价值东西的成就感。
参考文献
[1]罗兰·贝格.破解收入分配难题——欧美政治、商业、工会领袖解析国民收入差距[M].何卫宁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2,(4).
[2]让·雅克·卢梭.社会契约论(1762年版)[M].钟书峰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3]陈家颖.用制度看守企业[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12.
[4]王小鲁,樊纲.中国收入差距的走势和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2005.
[5]宋晓梧等.中国收入分配探究与争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