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应对用工成本上升问题探讨
2014-04-29宋冰霜国靖
宋冰霜 国靖
[摘 要] 受经济的发展、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新生代农民的特点及物价水平走高等因素影响,我国劳动力整体用工成本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本文对用工成本的现状进行介绍,分析用工成本上升的具体原因及对企业发展的影响,针对用工成本上升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最低工资标准;用工成本;企业;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9- 0062- 03
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劳动力、资金、土地等要素成本不断上升已成为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企业用工成本(投入在单位员工身上的资金总和)的增加势必会对企业生产经营造成较大程度的影响,进一步认识企业用工成本上升的原因并采取合理应对措施将有利于企业的长足发展。
1 用工成本现状介绍
(1)最低工资标准不断上调,企业用工成本政策性上升明显。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显示:近年来,各地一直连续大幅提高最低工资标准,2011年全国共有24个省市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22%;2012年共有25个省市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为20.2%;2013年共有26个省市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为18%。
(2)普通职工与企业管理者薪酬都有较大幅度增长,且两者差异巨大。《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13)》蓝皮书指出:5年来,我国职工工资随着经济发展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均工资由2007年的24 721元增加到2011年的41 799元,增长了69.1%。与此同时,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平均总现金收入(基本工资和奖金)增长速度达3.5倍,上市公司高管年薪平均值由2005年的29.1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66.8万元,平均每年递增18.1%。
(3)预计我国企业用工成本将长期处于总体上升阶段。统计结果显示,2006-2013年一项大中型企业薪酬一直处于上涨走势。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薪酬增长率出现了下滑,为8.2%,2013年企业薪酬实际增长幅度约为9.9%,预测2014年薪酬增长率较2013年有所上涨。企业用工成本逐年上升势必给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企业存续带来一定压力。
2 导致用工成本上升的主要原因
2.1 法律、法规保障了劳动者报酬的合理上升
近年来,国家和政府在工资和收入分配领域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企业最低工资规定》、《工资支付暂行规定》对规范工资分配行为做出明确规定。政府依法制定和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以确保最低工资标准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1]。2011年《社会保险法》实施,到2020年中国力争实现基本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率将达到90%以上。随着工资收入和劳动保障方面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以及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的动态调整,必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用工成本的合理提高[2]。
2.2 “新生代农民工”的新追求与新变化
由于宏观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的现实变化,新生代农民工较以往的农民工具有物质条件相对优越、学历较高(高中以上学历占67%)、注重心理成本(夫妻分居、照顾孩子等)、存在独生子女“啃老族”、沿海内地农民工收入差距缩小等新变化和新追求。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民工荒”——中低端劳动岗位“招人难,留人更难”,这严重制约了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企业不得不上调工资获得这部分劳动力。因此,工作环境差、时间长、强度大、上升通道狭窄的农民工劳动者,将得到来自市场的补偿性工资。
2.3 宏观经济的通货膨胀压力促使工资上涨,造成用工成本上升
近年来,由于食品和能源价格的不断攀升,很多国家面临通货膨胀压力,为缓解社会矛盾,推动经济发展,各国政府相继采取了上调最低工资标准等政府干预政策。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是最低工资变动的重要参数。2012年,CPI比上年上涨2.6%,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货币和收入的贬值,工资也必然要相应地随之上涨。人社部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努力实现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3%以上。在宏观经济通货膨胀的压力下,工资的上涨直接导致了用工成本的上升。
2.4 科技进步引领企业用工结构变化,工资水平不断提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机械化、自动化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出现了技能人员与一线工人比较紧缺的结构性矛盾[3],导致“用工荒”和“涨资潮”。就我国的劳动力资源市场现状来讲,“用工荒”体现在低端岗位吸引力有限、收入较低、劳动强度大以及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相对稀缺、企业留人能力有限。“涨资潮”体现在熟练工人薪资要求相对较高和具备了一定技能的熟练工人提出加薪要求。企业只能尽力满足上述工人的要求,来减少招聘成本、培训成本和可能的绩效损失。
3 用工成本上升对企业的影响
3.1 用工成本上升为企业带来发展机遇
(1)加速企业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一直以来,我国因人口众多、劳动力价格低廉而以劳动密集型产业来参与世界分工,造就了“世界工厂”的地位,长期处于国际分工价值链条末端的中国制造业出口的大部分产品为低端制造业产品,这种局面严重阻碍了我国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设备改造,进而削弱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放缓了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但随着国内用工成本的不断上升,印度制造业工人平均工资只有中国制造业工人平均工资的50%,津巴布韦是我国的1/4。我国原有的廉价劳动力优势正日渐消失,企业将被迫改变原有的要素投入比例,增加对技术创新、设备升级的投入,最终将改变中国企业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同时,国内劳动者会因报酬的上升而提升自身技能,为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提供一定的人力基础[4]。
(2)提升消费能力,为企业长远发展增添动力。以往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是投资和出口这两驾马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够充分,劳动者收入不高是一个重要原因。用工成本的上升将提高消费者的购买力,促进其更多地参与社会消费,尤其激发了农村劳动者的消费潜能,这在客观上将拉动内需。由于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消费者的消费结构将发生变化,消费结构的升级将拉动产业结构的升级,进而逐渐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的统一,为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奠定基础。从长远发展看,消费能力提升为企业提供了前进的动力。
3.2 用工成本上升对企业带来挑战
(1)削弱部分企业的竞争优势。对于缺乏核心技术的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低成本劳动力是其竞争优势的重要部分。用工成本的上升,进一步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也影响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价格,使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国内市场份额下降,进而导致竞争力不断降低。越来越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工资更低的国家或地区,或者进行产业转型升级,甚至干脆退出该行业,形成了部分产业的空心化。
(2)工人流动性增强,引发用工荒。由于用工成本的逐年提高,以及在各省市、各行业之间存在差异化,很多工人频繁跳槽追求更高的工资。多数求职者倾向于寻求岗位劳动强度相对较低、薪资待遇相对较好、工作环境相对舒适的工作,不愿意从事脏、乱、差、险的工作,造成一线普通工人“用工荒”。
(3)助推通货膨胀,影响企业发展大环境。目前,通货膨胀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用工成本的上升,一方面导致企业产品成本上升,进而提升产品价格,推动物价上扬;另一方面,物价上涨会降低实际购买,导致生活成本提高,从而推动用工成本上升。如此往复,使物价和用工成本呈螺旋式交互上升,不断加剧通货膨胀,从而形成不利于企业发展的经济大环境。
4 如何应对用工成本上升
4.1 政府层面
(1)出台支持中小型外贸企业的金融、财税政策。面对企业用工成本上升及国内企业资金紧张的现状,对于中小型外贸企业的支持政策可能侧重于金融、财税领域,如扩大中小企业税收优惠范围、加快出口退税进度等税收优惠政策,扩大融资规模,降低融资成本,支持商业银行努力扩大对“小微企业”的贸易融资,增加对符合条件出口企业的贷款等。有关部门应抓紧制定具体实施细则,以便尽快帮扶中小型外贸企业走出当前困境,从而更好地发挥其推动国民经济增长、辅助大企业发展、增加就业、活跃市场、推动创新等方面的作用。
(2)积极引导不同地区的产业转型和产业转移。政府应加强引导劳动密集型企业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促进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减少用工成本上升可能引起的就业减少、资本外流等问题。同时,发达地区可趁此机会进行产业升级,以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竞争能力;欠发达接收由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带来的生产加工机会,不断加快工业化进程。借此用工成本上升的契机,政府可通过政策引导使中国的产业在布局方面更上层楼,在不同地区间形成梯次有序发展的态势。
(3)完善体制,缓解人力资源供求的结构性矛盾。我国企业因用工成本上升而加速了产业转型升级,在这一过程中,企业需要大量技术工人,对于职业技术教育培训需求加大。政府应积极调控人力资源市场,加快培养满足企业生产经营需要的合格技术人才,通过组织搭建教育培训和信息公开平台,对工人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5],并加强用工信息的搜集整理与发布工作,来缓解企业在人力资源供求方面的结构性矛盾。
4.2 企业层面
(1)加强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我国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告别了“劳动力红利”时代,正面临着优胜劣汰的关键时期。用工成本上升所带来的压力让我国企业认识到产业转型升级、技术研发创新、核心竞争力培育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也唯有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技术升级步伐,大力开展自主创新,努力形成以技术和创新为主的竞争优势,才能逐渐摆脱对低成本优势的依赖,才能赢得产业转型升级挑战的胜利。
(2)加强管理创新,提高管理效率。为了减少用工成本上升的不利影响,企业应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有意识地在管理思想、管理制度和具体管理方法上进行创新改革,以企业文化为保证,在研发管理、生产运行、市场营销、采购物流、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加强管理创新,提升管理效率,转变原来粗放型的管理模式,逐渐向集约型管理——总量增长型管理与质量效率型管理过渡,进而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效益。
(3)优化用人环境,构建和谐劳资关系。面对用人成本上升,企业应以积极的用人、留人心态来对待高成本员工,通过相对公平性的报酬、畅通的晋升通道、具备吸引力的内部员工培养、人性化办公环境、达成心理契约等方式构建和谐劳资关系,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让员工将个人命运同企业发展紧密结合,提高实际工作产出,减少不必要的损失,让用工成本的每一分付出都能得到最优的回报。
主要参考文献
[1]何勤,王飞鹏.《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企业用工成本的增量分析与应对措施[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9(5):43-46.
[2]卓俭华,朱训伟.当前中国用工成本上升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经济与管理,2011(7):88-91.
[3]张军.我国企业用工成本上升问题探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3 (1):95-96.
[4]程敏,黄萍.我国当前用工成本上升的原因及影响[J].改革与战略,2011(9):45-47.
[5]张本波.积极应对和引导劳动力成本变动[J].经济研究参考,2009(1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