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景
2014-04-29孙青
孙青
“教学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服务于学生学习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 合理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使数学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加强感知,激发思维,轻松地接受新知识. 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要做到朴实无华、简单实用,还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注意每一个环节都要考虑到情境有助于学生学习,让每一名学生都能体验并参与到数学情境中去. 在此方面本人做过一些尝试,下面就具体谈谈我的一些感想和做法.
一、 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 体现情境的趣味性
小学低年级到中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 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 富有情趣的情境是产生问题的肥沃土壤. 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 能够使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共同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 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 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小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例如在位置的教学中可以设计“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每一轮选1 人为“老鹰”, 6 人为“小鸡”. 活动前先让“老鹰”观察1 分钟, 蒙上眼睛, 然后由学生指出某只“小鸡”的前后(或左右)各是谁, 再由“老鹰”猜出“小鸡”的名字. 该游戏极富童趣, 每当老鹰“捉”到小鸡时, 教室里都一片欢腾, 学生的参与程度之高可想而知. 一般来说,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关注“有趣、好玩、动态、新奇”的事物, 而高年级的学生更易被“实用、富有挑战性”的内容所吸引. 只有把数学的自身特点与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二、提供适当的思考空间, 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并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进行思考
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具有思考性, 而且要尽最大可能拓展其思考的空间. 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有挑战性”的数学感兴趣. 所以我们在创设情境中更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让他们在开放性、探究性问题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感觉到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活动,并且初步形成“我能够而且应当学会数学地思考”. 如在比例尺教学中,教师课前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画出学校教学楼的平面图,尽管学生认真努力,但画出来的平面图五花八门,不尽人意. 老师让学生找出画不好的原因,学生通过讨论认为,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方向不知道怎么确定,一个是不知道实际的距离画在纸上应当画多长,因此造成所画的平面图不是自己头脑中理想的结果. 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我们先看第二个问题,你们认为实际的距离在纸上应当怎么画. 学生积极思考,认为应当把实际的长度都缩小相同的倍数画在纸上. 我们看到在这里,教师没有上来就讲比例尺的知识,而是创设让学生画教学平面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而产生学习的需求,从而使学生知道了数学的来龙去脉,解决了数学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过程,认识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使学生把数学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从而学到了有用的数学.
三、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 强调情境的现实性
数学教学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主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因此,数学教学的素材应注重实际,贴近生活,上课时从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入手,把抽象的知识化为具体的实物,从而水到渠成. 这种化抽象知识为具体事物的方法,不但使所学知识通俗易懂,而且对于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生活,留意周围的事态,热爱生活,热爱知识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因而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强化感性认识会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效果. 例如,在“统计初步知识”的教学中,让学生调查六年级学生运动项目爱好情况,家庭用水、用电情况,家庭收入开支情况,并把所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制成统计表,然后分析推断,提出合理化建议. 让学生在调查过程中体会、理解统计的现实意义,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提高信息的搜集、分析、判断能力,培养良好的数学意识. 这样,学生的反应十分活跃,很顺利地收到来自学生的大量的认知反馈信息,也能及时地反映学生的认知不足或偏差,同时更能极大地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四、教学情境的创设需要注意的问题
1. 要正确认识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 防止认识上的片面性. 如新课程标准中强调的“要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 这个现实背景既可以来源于生活, 也可以来源于数学本身, 情境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如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
2. 教学情景的创设必须目的明确. 如果是问题情境, 提出的问题就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尽可能做到小而具体,新而有趣, 既有适当的难度, 又富有启发性. 这样学生才能理解问题的含义, 才有可能去探索、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