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腊肉:来自乡村的烟火味
2014-04-29马慧娟
马慧娟
当墙上一本厚厚的日历被渐渐丝薄,也寓意着一年的风风雨雨即将过去,人们也将进入腊月准备年货的忙碌中。此时,料峭的寒意开始弥漫整个乡村,“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天来。”岁末的帘栊一旦打开,那缕浓浓的腊香便开始在南方的乡间肆无忌惮地流溢,男人们开始忙着宰鸡杀猪,女人们则开始摆弄着腌制腊货的细活儿,勤劳的女人更要为腌制腊货忙上几天几夜。
腊肉,是湖北、四川、湖南、江西、云南、贵州、甘肃陇西、陕西的特产,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据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张鲁称汉宁王,兵败南下走巴中,途经汉中红庙塘时,汉中人用上等腊肉招待过他;又传,清光绪二十六年,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避难西安,陕南地方官吏曾进贡腊肉御用,慈禧食后,赞不绝口。
腊肉,因为大多都是在农历腊月(12月)腌制以待年夜饭之用,所以得此名。其实,也有一种说法认为,腊(xī)肉并非因为在腊月所制,而为腊肉,腊月的腊(là)与腊肉的腊(xī)在古文里并非同一个字,亦即,腊月的腊是繁体的臘,而腊肉的腊本来就是简化字的腊,后人有将腊(xī)误读为臘(là)的嫌疑。
加工制作腊肉的传统习惯不仅久远,而且普遍。每逢寒冬腊月,即“小雪”至“立春”前,家家户户杀猪宰羊,除留够过年用的鲜肉外,其余的肉趁鲜被切成肥瘦相间的长条形,撒上盐,用手细细的抹匀,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装进坛子或缸里,用盖子盖得严严实实。一般腌制五至七天后就可打开,用棕叶绳索串挂起来,滴干水,再用柏树枝、甘蔗皮、椿树皮或柴草火慢慢熏烤,然后用铁丝或竹筷穿起来,或挂在烧柴火的灶头顶上,或吊于烧柴火的烤火炉上空,利用烟火慢慢熏干,或者干脆挂在太阳下晒,任其风干。西部地区林茂草丰,几乎家家都烧柴草做饭或取暖,这是熏制腊肉的有利条件。即使城里人,虽不杀猪宰羊,但每到冬腊月,也要在那市场上挑那上好的白条肉,或肥或瘦,买上一些,回家如法腌制,熏上几块腊肉,品品腊味。如自家不烧柴火,便托乡下亲友熏上几块。由此,乡村里便有了一股浓浓的腊香蔓延,让人回味无穷。
“林老头子,你的腊肉味道非常正宗,带有烟熏味,确实是云南那边的腊肉风味,吃起来结实、香、有嚼头。”2013年9月,在内江市的一个菜市场,云南昭通老腊肉火了一把,引来多位市民的哄抢,一位叫陈建的顾客就说,“我是林大爷的老客户了,他卖的真货价实。因为我经常与驴友去云南昭通一带旅游,熟悉那边的老腊肉特色,皮薄肉厚,基本上是熏过了的,所以肉面上呈黑色,有股烟味。”
而对于昭通的温连华来说,这股别人鼻子里的“烟味”,就成了他久久不能忘怀的“乡间柴火的味道”。望着那些被柴火熏干了的腊肉,他想起的是父亲熏制腊肉的艰辛。熏肉的过程是漫长的,“父亲会在肉块的下方,用几个石墩支起一个火塘,从山上采来很多松枝和荆条,早晚架在火塘里烧。那些浓浓的烟雾腾空而起,在肉块上慢慢洇开。其间,有欢快的火苗蹿起来,像跳芭蕾一样,父亲就把烟斗咂得嗤嗤响;倘若火苗萎缩下去,父亲便弓腰,双手握住吹火筒,鼓着腮帮子往火塘里吹。轰然间,火苗又摇着尾巴蹿出来,照亮了父亲的脸膛,也照亮了他的心窝子。久而久之,肉块上沾满了大大小小的烟尘和柴渣,小小的柴屋里飘满了腊肉的馨香。”他回忆道。
之后,温连华搬到了城里住,不能常常吃上父亲腌制的腊肉了,但他每次携妻回乡,还是能闻到那沁鼻的腊肉香。“父亲都会把菜刀磨得铮亮,然后从柴屋里取下一块腊肉,在火塘里旺旺地架起柴火,将腊肉放到熊熊的火焰上,把那些隐在皮上的绒毛燎尽。待肉质里的油汩汩流出来,火苗咝咝欢叫,腊肉上也淤满了黑黑的烟渍。这时,父亲便将腊肉放入水盆,用菜刀在上面刮去厚厚的烟渍,再用清水透净,一块黄窝窝的腊肉便呈现在眼前了。之后,父亲会将腊肉切成豆腐状,放入马锅用柴火煮熟。期间,有油汪汪的热气将锅盖嘭嘭地顶起来,腊肉的香味也从马锅边缘一个劲儿鼓出来,满屋子的腊香味。我张开鼻翼,一股香喷喷的肉香味顷刻沁入心脾。”每到回城时,父亲还会将一块洗好的腊肉让温连华带上,告诉他那是故土的味道。
后来,温连华父亲的身体每况愈下,但仍执意住村里,只是不再亲自养猪了,他每次回乡,也拿不到父亲送的腊肉了。而每当送别时,父亲说心里空落落的。有一年,他自己试着在市场上买了一些新鲜的猪肉进行腌制,然后挂在楼房里,靠风慢慢吹干。可是“很难寻到那一丝乡间柴火的味了。一些肉质变得暗黄起来,一些肉质开始发霉。”
而邓元麒、邓元光在其回忆录《三个母亲》里则写道,杨妈做事慢吞吞的,不能做巧活,只能做粗活、笨活、出力的活、吃苦的活,别人不愿干只等她干的活……冬天杀过年猪炕腊肉,把门关起来,火也大,烟又熏,人人都呛得喘不过气来,一熏肉,一般要三天三夜,瞌睡都不能睡,一不留神,火一大把腊肉烧燃就成火灾,责任重大,别人不行,只有她。她的一双手,一年四季有如鲁迅先生描写闰土的手,时常呈现在我的眼前。而在文化大革命中,他们在洛泽河河边的一家富农家里,就把藏于粪坑中的粮食和藏于屋后的柴草中的几块腊肉、两坛猪油都搜了出来,然后上交了“国家”。这一发现,着实让那个富农家少吃了几顿肉。
一位网友在博客里评价道,“不知道是腌制的技术高超还是猪肉的原料好,反正这个老腊肉极度香,搞得我这个很怕油腻的人,都能大块大块地吃肥油油的肉。原本我家有四块,毛毛妈来我家的时候吝啬而自私的我只舍得给她带走一块,留了三块给自己”。
而这种味道,也许在当地民间的歌谣《饭歌》里,早已有传唱。“云南下来昭通府,盐巴放在碗头杵,甑子蒸干饭,锅头煮豆腐,偷偷切砣老腊肉,包给情哥吃晌午。”
这,就是昭通老腊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