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低温治疗出血性脑卒中的护理研究分析
2014-04-29李阿芳李娜
李阿芳 李娜
摘要: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对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观察及其护理方法。方法 对20例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急性期给予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亚低温治疗和护理。结果 亚低温治疗期间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 仅有寒战等不适表现, 除3例肺部感染外, 无1例出现严重并发症。亚低温治疗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神经缺损、功能缺损状况。结论 亚低温治疗可以促进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改善预后。
关键词:出血性脑卒中;亚低温;护理
脑卒中是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其病死率,致残率居全国首位,其中出血性脑卒中占脑卒中的40%~50%,是我国临床死亡的最高类型。故有效地防治脑卒中是当前医学研究与临床研究的迫切而艰巨的任务。而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它是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药物,使患者进入睡眠状态,再配合物理降温,使患者体温处于一种可控性的低温状态,从而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对外界及各种病理性刺激的反应减弱,降低机体新陈代谢及组织器官氧耗;改善血管通透性,减轻脑水肿及肺水肿;提高血中氧含量,促进有氧代谢;改善心肺功能及微循环等,从而达到保护机体的作用[1]34℃的轻中度低温( 简称亚低温) 对缺血性和外伤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特别是持续低温>24 h对急性脑出血有显著的神经保护作 用[2],现将科室2010年5月~2012年6月20例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使用亚低温治疗的临床护理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选择2010年5月~2012年6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0例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41~76岁,平均年龄67.6岁,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脑出血16例(小脑出血2例、壳核出血6例、脑干出血4例、丘脑出血4例)。
1.2临床表现 意识障碍10例(嗜睡2例、浅昏迷5例、中度昏迷2例、重度昏迷1例),脑膜刺激征5例,发烧18例,偏瘫12例,交叉瘫2例,眩晕2例,头痛呕吐15例,心律失常4例,STT改变4例,视野缺损2例,巴氏征阳性11例,肺部感染10例,失语8例。
1.3亚低温治疗方法 首先正确安装仪器管道,并对性能进行检查,患者取平卧或侧卧位,将冰毯平整的铺在床单底下,擦干腋窝,将探头放置并固定,冰帽置于患者头部,注意保护耳廓,防止冻伤。机温设置在4℃~10℃, 帽子摆放病床时,帽口应略低于帽顶部,以便排水,空气湿度大时,易形成冷凝水,应注意及时更换枕头布套。一般治疗5~10 d,在治疗过程中,应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将体温控制于(35℃~36℃)±(0.3℃~0.5℃)为宜。
1.4护理
1.4.1临床监测
1.4.1.1意识 在护理过程中一定要严密观察意识情况,做言语、疼痛的刺激,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检查来判断意识障碍程度,区分是否嗜睡、昏睡、浅昏迷、深昏迷,按照GCS评分标准,全面正确评估患者情况,该组患者GCS 5~7分4例,8~11分8例,其中3例患者入院后第2 d GCS評分下降2分,提示病情加重,复查CT,2例脑出血出血量加大,1例蛛网膜下腔再出血,经抢救无效死亡。
1.4.1.2瞳孔密切观察患者瞳孔大小、形态、位置,有无不对称,对光反射是否存在,本组4例患者入院第2~5 d瞳孔出现不等大,昏迷加深,及时通知医生,复查头颅CT,显示血肿增大,遵医嘱加大脱水剂用量后瞳孔恢复正常。
1.4.1.3肢体活动 了解肢体瘫痪范围及程度,观察有无抽搐及不自主运动,共济失调等,并根据患者瘫痪程度制定个体化护理方案。注重肢体功能位的摆放,有抽搐者采用牙垫、开口器防止舌咬伤,抽搐不自主活动较多者,加约束带防止坠床。
1.4.2生命体征监测 给予24 h心电监测,记录1次/h。患者体温>36℃说明亚低温治疗效果差;<33℃容易发生循环和呼吸衰竭;<28℃容易发生心室纤颤。降温速度控制在(1~1.5)℃/h,复温采取自然复温,过快复温可导致反跳性高热,速度控制在0.1℃/h左右为宜。可给予温水袋或加盖被子协助复温。一般将体温控制于(35℃~36℃)±(0.3℃~0.5℃),连续观察3 d及时通知医生停用亚低温治疗。
1.4.3体位护理 平卧是误吸最危险因素[3],在医生指导下对每位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特点,调整瘫痪肢体的正确姿势,及早取得家属配合,对患者采取患侧、健侧交替侧卧位,仰卧位时保持上下肢在功能位,并加防护垫,以防废用性肌萎缩以及肩肘腕综合征的发生。对于病情许可应更换1次/2 h患者头部放置的位置,注意保持降温帽内干燥,以防止患者皮肤冻伤。
1.4.4消化道护理 亚低温治疗会导致凝血功能紊乱,发生应激性消化道出血。尽早留置胃管,观察胃液颜色、性质及pH值变化等。尽早给予鼻饲,多次小剂量定时给予营养液和混合奶启动胃肠功能,减轻胃功能紊乱,增加患者抵抗力 。
1.4.5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以免窒息,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我们对昏迷患者采取翻、拍、吸的方法,即翻身侧卧1次/2 h,拍背使深部痰液松动,当患者咳嗽或在床边听到气管处有呼噜声时要及时吸痰,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鼻饲患者喂食时动作要轻,慢,稳,可抬高床头30°,以免鼻饲返流引起误吸,对清醒患者吞咽无困难时可考虑拔除胃管。
1.4.6加强基础护理,防治并发症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紫外线照射消毒3次/d,消毒液拖地3次/d。建立翻身卡制度,翻身叩背1次/2 h,并注意观察皮肤情况。翻身时以及翻身后要注意使患者颈部处于中线位,以维持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做好患者泌尿、皮肤、口腔、会阴的护理,防止肺部和泌尿系感染,防止深静脉血栓和压疮发生。做好口腔护理;昏迷患者留置导尿,观察小便的颜色和量,定期做留置导尿护理。
1.4.7人性化护理 患者入院后尽量安排ICU病房,室内保持安静、整洁、光线柔和、空气清新,保持室内相对湿度60%~70%,相对温度20℃~22℃,定期消毒,减少探视,并注意动员家庭社会的力量,全方位参与护理,以提高患者康复后的生活质量。
2讨论
一般而言,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普遍存在体温升高。本组20例18例发热占85%,6例在6h内出现发烧,体温>38℃,8例在24 h以后发热(6例为肺部感染),本组死亡3例,体温均>40℃,其中2例脑出血发病第2 d昏迷加深,GCS评分3分,复查头颅CT出血灶加大,证实了脑卒中后发热与残疾率和病死率明显增高有关,应采取措施。治疗脑卒中后发热以预防卒中进展,然而我院临床使用的药物降温方法大多降温效果不明显,而亚低温治疗有较肯定的治疗效果,有效率占87.5%。研究发现脑温下降2℃~3℃(亚低温)对出血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且无深低温所致的各种并发症[4],亚低温保护作用明显, 副反应轻微, 其机制主要是降低细胞代谢率、减少耗氧量、参与能量代谢、减少脑细胞乳酸堆积、抑制有害物质释放、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减少脑细胞蛋白破坏、促进细胞结构和功能修复等。
综上所述,低温治疗仪对急性出血性卒中具有较肯定的治疗效果,在护理上细致、得当,并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准确处理,可有效地提高患者存活率,减轻致残率,降低死亡率,而且安全并发症少,且操作方法简单,有一定的推广利用价值。亚低温治疗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医生和患者信赖的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吕华.气道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2):238.
[2]陈相娟.亚低温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护理[J].全科护理,2009,7(12):3226.
[3]黄如训,苏镇培.脑卒中[M].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57.
[4]孙来广,程振国,王进忠.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作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2):56-57.
编辑/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