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周军队的武器装备、兵种与作战方式

2014-04-29毛洪东韩璐杨丁

华夏文化 2014年2期
关键词:兵种步兵战车

毛洪东 韩璐 杨丁

《左传》成公十三年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西周时期,战争和对祖先的祭祀同等重要,二者共同构成了周人社会生活的两大主题。然而,由于年代久远,西周军队的武器装备、兵种和作战方式我们已经不得而知,本文试图通过对关中地区随葬有青铜兵器的墓葬和车马坑的梳理,以及对馆藏兵器和文献资料的研究,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

一、西周军队的武器装备

西周时期,战争频仍,为了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各国想方设法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代表当时最尖端冶金技术的青铜被广泛应用于战争中。随着冶金技术的不断进步,青铜兵器的种类不断增多,杀伤力也不断加强。

在这些种类繁多的兵器中,戈和矛一直居于主要地位。《尚书·牧誓》记载的是武王伐商至牧野与纣王决战之前的誓师辞,其辞曰:“逖矣西土之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在誓师辞中,武王提到了戈、盾、矛三种兵器,由此可见此三类兵器在当时军队装备中所占的地位。但是由于盾一般为木质,难以保存,故暂不做统计使用。从统计的277座关中地区随葬有兵器的墓葬和车马坑的情况来看(统计情况详见毛洪东硕士论文《关中地区出土西周青铜兵器研究》附表一:《关中地区出土西周青铜兵器统计表》),共出土1100余件(组)兵器,其中以戈、矛、镞和不能用于实战的明器戈的数量最多,此四类兵器的数量占到了出土兵器总数的95%以上。其余刀、剑、戟、斧、钺、弓形器、锤仅占少数。排除作为消耗品的镞和不能用于实战的明器戈,戈和矛的数量最多,由此可见,西周时期军队的主要装备是戈和矛,其中戈的数量最多。

西周时期,战车被广泛应用于战争。早在殷商时期,战车已经开始应用于战争,西周时期,战车作为一种大型作战工具,在军队中有了较大数量的配备。在统计的277座随葬有青铜兵器的墓葬和车马坑中有65座同时随葬有车马器,占总数的23.5%,由此可见战车在周人军队中的重要地位。《史记》的记载也为这一观点提供了论据,《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伐商时的情景:“遂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二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诸侯兵会者车四千乘。”在这里战车的数量被用来形容军容的强盛,由此可见,在西周初年战车已经成为战争中的重要作战工具。此外《周礼·考工记》、《诗经》等文献中也有不少有关西周战车的记载。

西周时期的战车和前代相比有了较大的改进。首先,战车性能大大改善。除双马战车外,还出现了四匹马拉的驷马战车。驷马战车的马分为服马和骖马,中间两匹为服马,负责用力拉车,外侧为骖马,负责左右转向。驷马战车大大提高了战车的速度,增强了战车的冲击力,其性能远远超出了双马战车,发展至春秋时期,驷马战车成为战车的主要形式。其次,战车上配备的进攻性武器有了较大的改进。战车上配备的主要武器是戈、矛和远程攻击武器弓矢,又以戈的数量为最多;极少量战车上还配备有集戈、矛优点于一身的戟。其中戈以有胡戈为主,有胡戈的优点在于增强了戈的勾割功能,在作战过程中可以有效的借助于车的冲击力横扫一片,杀伤力巨大。矛相对于戈的数量来说较少,并且在西周中后期不断减少,沈融先生认为矛数量减少的原因在于:“因为矛是一种刺兵,矛刺一点,只有在高低左右均无差池的前提下才可能奏效,这在车战条件下是不易做到的……车战的兴起极大地降低了青铜矛的作战效能……用戈勾杀可以横扫一片,在行进的战车上的挥戈勾杀,只是高低不差、距离不大于戈的长度,即可能奏效,这一优点是刺兵所不能比拟的。”(沈融:《商与西周青铜矛》,载《考古学报》1998年第4期)弓矢的发明是人类技术的一大进步,在冷兵器时代,弓矢是最可怕的致命武器,可以远距离杀伤敌人,因此战车也常装备弓矢以提高战车的杀伤距离。再次,战车配备了防御型武器。为了减少己方的伤亡,战车上常装备盾牌以防御戈勾、矛刺和弓矢,战车上的甲士也穿戴有铠甲以增强防护力。如图一所示,即是长安普渡村18号墓出土的铠甲复原图,由42片铜甲片连缀而成的铠甲可以为战士的前胸和腹部提供有效的防护。

二、西周军队的兵种

西周军队的主要兵器配备是戈、矛和盾,同时也有少量刀、剑、戟、斧、钺、弓、锤;战车作为一种大型作战器械也开始在西周军队中普及,并发展成为一个崭新的兵种——车兵。根据其作战平台的不同,推断西周军队的兵种可分为步兵、车兵两大类。

首先,居于主要地位的步兵应是西周军队中数量最大的一个兵种。戈是这一兵种主要装备的武器,戈秘的长度并不是固定的,既有三米以上的超长戈秘,也有不及一米的短戈秘。其中长戈秘戈既可用于步战,也是战车上使用的主要武器,而短戈秘戈则主要是步兵使用,使用短戈的步兵在装备了一件进攻性武器——短戈之外,有的还会装备一件防御性武器——盾。西周铜器铭文也证明了这一点,《金文编·附录上》016的金文记录的就是那些一手执盾、一手执短戈的西周战士。步兵除了上述的一手执盾、一手执短戈的战士外,还有手持长戈的战士。《金文编·附录上》015父辛甗、父癸觯和《金文编·附录上》019爵上的金文刻画的就是这些战士。考古发掘资料也证明了这一点,统计的墓葬和车马坑中兵器只随葬实战戈且无车马器和盾牌随葬的墓葬,其墓主人生前就应当是这种手持长戈的战士,该类墓葬占统计墓葬总数的44%以上,超过了既随葬戈又随葬盾的战士,应是西周军队中数量最多的一种。此外西周军队中还有少量手持战斧和战刀的战士,《金文编·附录上》015父庚爵、父辛簋的上的铭文是这些战士存在的有力证据。由以上的考古和文献资料我们可以推断,步兵是西周军队中数量最大的一个兵种,他们主要装备长戈这种兵器,此外短戈和盾牌、战斧、战刀也有少量装备。

其次,居于主导地位的车兵应是西周军队攻击力最为强大的兵种。说车兵居于主导地位原因有二:第一,车兵一般是由贵族组成,而步兵则主要是平民和奴隶,显而易见,车兵在军队中是处于领导地位的。第二,战车部队有着迅捷的速度和强大的冲击力,战斗时,步兵配属于战车,在战车冲破敌人队形时进行格斗厮杀。可以说战车所指,步兵所向,因此我们说车兵在西周军队中居于主导地位。而且,西周时期战车是最为强大的作战工具,人们常常以拥有战车数量的多少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国力,如《史记·周本纪》在记叙武王伐商会盟的诸侯军队时着重指出“诸侯兵会者车四千乘”,孟子也曾经以“万乘之国、千乘之国”来代指大小诸侯国,可见战车部队在西周军队中所处的地位。

三、西周时期的作战方式

西周人采用的是车与徒互相配合的作战方式。“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这是诗人屈原描述当时战争场面的诗句,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西周战争的场景。冷兵器时代,战争不是个别战士的搏杀,而是两个军事集团之间的对决。军队在开战之前常常要排列成一定的战斗队形,即我们经常所说的战阵。战阵通过有效的组织、严明的号令将战士组织起来,彼此呼应,以有效地发挥集体的作用。《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又《左传》成公十六年有云:“甲午晦,楚晨压晋军而陈(阵),军吏患之。范匄趋进,曰:‘塞井夷灶,陈于军中……”由以上记录可以看出冷兵器时代军队在开战之前必须组成战阵,战阵在当时的战争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西周时期的军队必然也以战阵的形式进行战斗。

通过对考古及文献资料的研究,我们推断西周时期军队极有可能采用战车和步兵组织成阵的方式进行作战,采用步车协同的作战方式,战车在前,步兵紧随其后。首先是战车上的弓箭手利用远程武器——弓箭杀伤敌军,不过由于战车的速度一般较快,弓箭手通常仅仅只能够射三次箭,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矢不过三发”。其次,当车错毂时,战车上的战士利用戈、矛或者戟等长柄武器对敌军进行杀伤。拥有强大冲击力的战车破开敌阵后,紧随其后的步兵利用装备的戈矛等武器杀伤溃散的敌兵。《史记·周本纪》记载了牧野之战的情景:“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以大卒驰帝纣师。”《正义》:“大卒,谓戎车三百五十乘,士卒二万六千二百五十人,有虎贲三千人。”一个“驰”字,反映了当时的军队对战车冲击作用的应用,军队除战车三百五十乘外尚有士卒二万六千二百五十人,这二万六千二百五十人是配属给战车的步卒。另外,《周礼·大司马》载周人演练战法的情景:

“乃鼓,车驰,徒走……车三发,徒三刺……”也反映了周人步车协同的作战方式。

综上所述,西周军队可分为步兵和车兵两大兵种。戈是西周军队的最基本的进攻性武器,不仅装备步兵,车兵也大量装备,此外西周军队还配备有远程攻击的弓矢、防御性装备盾和少量的铠甲以及矛、刀、剑等兵器。西周军队在作战时采用步车结合成军阵的方式,充分发挥集团作战的优越性。

(作者:山东省即墨市博物馆,邮编266200)

猜你喜欢

兵种步兵战车
美军M2A3战车
最炫战车秀
新中国兵种巡礼(十五) 海空卫士
新中国兵种巡礼(十四) 陆军之翼
新中国兵种巡礼 大洋补给兵
未来战车大猜想
新中国兵种巡礼(八) 火蓝三栖兵
我们的战车驰过来
九二式步兵炮传奇
“步兵”一词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