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敞研究综述
2014-04-29贺平丽
贺平丽
经学,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学术形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研究。宋代为“经学变古时代”(皮锡瑞《经学历史》),更是受到学者的青睐。不少学者认为,自汉唐到宋初,谈经者笃守古义、各承师说,至庆历间刘敞《七经小传》出,风气才为之一变。由于刘敞敢于疑古,勇于进行学术创新,与时代精神和需要契合,吸引学者从不同的侧面对其展开研究。在这种形势下,有必要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目前学术界关于刘敞的研究动态;二是当前研究的特点和不足。只有做好这两方面的工作,才能将对刘敞的研究推向深入,为北宋乃至整个经学研究做点贡献。
学术界关于刘敞的研究,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一、学术地位的整体性研究
关于刘敞的学术地位,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晚于宋初的疑传派与疑经派,刘敞属于疑经派的后起之秀。陈植锷先生持此观点。1987年,陈植锷发表《从疑传到疑经——宋学初期疑古思潮述论》(《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87年第3期,第39—46页)一文,认为宋学初期可分为疑传、疑经两派,较之疑传派的代表孙复、疑经派的代表欧阳修,刘敞年辈最晚,属于疑经派的后起之秀。
第二种观点认为,宋初的疑传惑经之风虽非刘敞所开创,刘敞却具有标志性意义和地位。高明峰、李君华、赵瑞广等持此观点。
2007年,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高明峰撰《论北宋庆历至熙宁间的经学新变》(《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第48—53页)一文,因袭由宋至清的学者之说,认为中国历史上经学至北宋刘敞《七经小传》出,面貌才为之一新(见该文摘要);但又说刘敞及其《七经小传》是“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开辟的疑传惑经路径的主要代表(见正文首)。这里的陈述显然有矛盾,考之全文,则他要强调的是刘敞及其《七经小传》使经学面貌一新。这和陈植锷先生的说法有明显不同。
2008年李君华、袁建军作《试论刘敞在北宋经学变革中的历史地位》(《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第116—119页)一文,通过分析由宋至清学者的论述、考辨刘敞与欧阳修的关系,认为刘敞才是“开创宋代新经学最具历史意义的标志人物”。此文虽短,却以一种更直接的方式,更明晰的语言,表述了与高明峰先生相同的观点。
2010年,浙江大学博士赵瑞广撰写题为《庆历之际的文化转型:宋学的历史生成》(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的论文,认为“庆历之际的文化转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天圣——康定年间,是宋学的酝酿发生期;庆历——皇祐年间,是宋学的兴起期,疑经变古思潮涌现;至和——嘉祐年间,是宋学的发展期”,他也以为在宋学惑传疑经中,刘敞首次全面疑经。
第三种观点对刘敞的学术定位非常高,认为北宋新经学思想的开创者即是刘敞。王靖、葛焕礼持此观点。
2012年,王靖作文《试论宋代儒臣刘敞》(《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4期,第135—137页),认为“以其渊博的知识和敢于创新的精神在新经学思想的建立中起了极为重要的先锋作用”。“先锋作用”四字表明,该作者认为刘敞才是开创北宋新经学思想的人。
2013年,葛焕礼撰文《论刘敞在北宋的学术地位》(《史学月刊》,2013年第8期,第44—53页),在对刘敞的学术地位定位上走得更远,不仅认为“刘敞及其《七经小传》在当朝学风转变中具有标志性地位”,元祐史官对刘敞学术地位的认定实为知见,不可怀疑,而且以为“与孙复、胡瑗、石介和周敦颐相比,刘敞最早有经学著作传世”。
可以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对刘敞学术地位的定位越来越高。究竟孰是孰非,还未形成定论。
二、著述的整体性研究
关于刘敞著述的整体性研究,篇幅都较大,内容比较全面,只是侧重点略有不同。内容最详实的,当推2003年四川大学硕士张尚英所撰《刘敞著述考述》和2005年南昌大学硕士赖华先所撰《论刘敞的思想与学术创作》,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侧重于文献考证,后者侧重于学说考辨。以下是这一方面的研究情况:
1993年,崔文印作《北宋对古代文献注释的变革》(《史学史研究》,1993年第3期,第74—80页)一文,先引元祐史官的说法,认为刘敞是开创北宋新经学思想的标志性人物,继而对刘敞的《七经小传》的内容、特点进行了评价,认为其释经一方面发前人所未发,且对前人注疏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另一方面也有不能令人信服的地方。
1995年,聂朋撰《墨庄“三刘”》(《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第24—27页),简要介绍了三刘的生平和著述。
2001年,四川大学硕士张尚英撰写《刘敞之生平与学术》(《宋代文化研究》第十辑,2001年,第339—356页)一文,着重介绍了刘敞的生平与《春秋》五书,对他在经学、史学、文学、金石学等领域的成就做了概述。2003年,张尚英又撰《刘敞著述考述》(《宋代文化研究》第十二辑,2003年,第298—317页)一文,从释名、影响、流传等方面详尽考述了刘敞的全部著作《七经小传》、《春秋》五书、《易外传》、《尚书解》等共十六条,内容广泛,用功勤谨。
2005年,南昌大学硕士赖华先撰写《论刘敞的思想与学术创作》(南昌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一文,对刘敞的家世、生平、学术(包括墨庄学、经学、金石学)、思想(包括王道论、人道论、性命观、人生观)、文学(包括骚赋、散文、诗歌)进行了述论和考辨。
学术界对刘敞学术著作进行整体性研究的同时,对其专题性研究也展开了,如诗经学、春秋学、礼义、散文、金石学等,下面笔者将逐一进行评介。
三、诗经学研究
关于刘敞的专题性研究,对其诗经学的研究开始较早,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富,这些成果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探讨刘敞诗经学特色的。葛付柳《北宋新喻刘氏家族及其诗歌研究》、刘美荣《刘敝诗歌研究》、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分别分析了刘敞诗歌以议论为诗、以诗干政、充满自然情趣这三个特色。
2009年,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葛付柳撰写题为《北宋新喻刘氏家族及其诗歌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的毕业论文,略论了刘氏家族的历史与现状,分别分析了“三刘”的诗歌特色,认为刘敞的诗歌创作是在吸收前人的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其木直的特色,体现了宋人“以议论为诗,以学问为诗”的特点。
2010年,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刘美荣撰《刘敞诗歌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认为刘敞对经学的潜心研究以及由此产生的“经世致用”思想,促使其以诗歌“复古明道”并“以诗干政”,体现出积极的人世精神。
2010年,山东师范大学博士马银华撰《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该文第九章“北宋诗人与郓州诗坛”,认为刘敞以郓州乐郊亭为中心与欧阳修、梅尧臣等诗人的唱和,体现了北宋文人士大夫山水自然审美情趣与超然物外的人生理想。
一类是从不同侧面挖掘刘敞诗歌内涵的。杜爱英《北宋“新喻三刘”诗韵研究》一文考察的是“三刘”诗韵所反映的那个时代的方言特色。郝桂敏《北宋诗经研究的新气象》着重分析了欧、刘等人繁多的《诗》解体式。周延良《<诗经·二南>乐体说》指出刘敞是主张《诗经·二南》在于标别乐体的学者之一。章文明《北宋中期文人集会诗文研究》则论及刘敞兄弟在欧阳修文人集团中的成长历程。
2000年,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杜爱英撰写《北宋“新喻三刘”诗韵研究》(《山东师范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第78—84页),通过对“新喻三刘”的古体诗、近体诗用韵情况的考察,发现了那个时代的方言特点,诸如尤萧通押、支鱼通押、鱼萧通押、皆支通押、阳声韵尾的混叶等等,有助于我们对方言历史的研究。
2002年,山东大学古籍所博士、沈阳师范学院讲师郝桂敏撰文《北宋诗经研究的新气象》(《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第84—85页),认为欧阳修、刘敞等人不再遵循汉唐《诗》说的旧有模式,他们初步对《诗序》、《毛传》、《郑笺》提出怀疑和批驳,并开始注重以己意说《诗》,《诗经》研究同政治、文学、个人感悟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一种兼容并包的趋势,而且《诗》解体式繁多,奠定了宋代《诗》说的基本模式。
2007年,周延良作《<诗经·二南)乐体说考异》(《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2011年),认为大约汉魏六朝时期就有主《二南》为乐体之别的见解,宋代主张《二南》在于标别乐体的学者甚多,主要有苏辙、刘敞、郑樵、王质和程大昌诸家。
2012年广西师范学院章文明撰《北宋中期文人集会诗文研究》(广西师范学院硕士论文,2012年),认为刘敞在庆历年间成为洛阳文人集团的成员,壮大了该队伍;嘉祐年间,刘敞、刘敛兄弟等人成了欧阳修文人集团的骨干成员。
关于刘敞的诗经学研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四、春秋学研究
刘敞的学术著作,以春秋学著作最富,对其的春秋学研究也最深入。这一部分研究成果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论述刘敞春秋学特色的。张尚英《刘敞(春秋)学术论》和孙旭红《刘敞的春秋觳梁学述论》侧重于分析刘敞春秋学的思想特色,两者都承认刘敞的春秋学有以义理说经的特点;但前者认为刘敞的春秋学疑古惑经、经世致用,后者认为刘敞表面疑古惑经、实则尊经崇道。葛焕礼《刘敞的春秋学》侧重于分析刘敞春秋学的内容特色,认为刘敞春秋学说的特点是:既兼采经传,又自出新意;重视以史事辅解经传。
2002年,四川大学张尚英撰《刘敞(春秋)学术论》(四川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详细考述了刘敞春秋学的渊源和《春秋》五书的内容,指出刘敞春秋学远法汉魏、近承唐代、吸收时人成果,有疑古惑经、经世致用、以义理说经的鲜明时代特色。2008年,张尚英又撰《试论刘敞春秋学的时代特色》(《史学集刊》,2008年第1期,第103—第104页),择取刘敞《春秋》五书的典型片段,深入揭示了刘敞春秋学的上述时代特色。
2009年,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孙旭红撰《刘敞的春秋觳梁学述论》(《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第32—36页),该文主要论述了刘敞的春秋榖梁学要义,认为刘敞的春秋毂梁学体现了他表面疑古惑经,实则尊经崇道、以义理解经、不拘传注的治学态度。
2008年,葛焕礼撰《刘敞的春秋学》(《宋代文化研究》,2008年,第115—150页),重点探讨了刘敞对《春秋》性质、宗旨的认识:刘敞对《春秋》性质的认识,依源于孟子论《春秋》语:“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也。”刘敞对《春秋》宗旨的认识,承依自中唐啖、赵、陆学派学说,认为《春秋》的宗旨是明王道、播乱世、反诸正。
第二类是从不同侧面挖掘刘敞春秋学的思想内涵的。刘涛《浅析北宋春秋学的攘夷观——以孙复、刘敞著述为中心视野》和孙旭红《宋代(春秋)学中的王霸之辨》两篇文章,分别讨论刘敞春秋学的攘夷观和王霸观。
2010年,西华师范大学硕士刘涛撰《浅析北宋春秋学的攘夷观一以孙复、刘敞著述为中心视野》(《枣庄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129—133页),评介了刘敞的攘夷观,认为在疑古惑经思想的指导下,刘敞的春秋学著作夷夏之别的色彩不浓。
2010年,孙旭红又撰《宋代(春秋)学中的王霸之辨》(《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第32—36页),指出在以“心性”辨王霸的观点上刘敞与王安石趋于相似,清楚地将王、霸之别置于“心”上;以义利之分辨王霸,也始于刘敞。
五、散文研究
目前对刘敞的散文研究还很不足,既不够全面,也不够深入。研究成果较少,这里介绍两篇,其一是副教授邓琳发表的期刊论文,其二是博士何婵娟撰写的学位论文。
2001年,江西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邓琳作《刘敞散文述评》(《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第5—8页),认为刘敞是江西古代散文史上有成就,但至今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作家,不少作品达到了思想艺术的完美统一。
2008年,华东师范大学博士何婵娟撰写毕业论文《以嘉祐为中心的散文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论文第五章第一节,结合宋型文化特征,从宋学精神、宋代士风、古文运动三方面分析了刘敞文风形成的原因。
六、比较研究
第一,刘敞与欧阳修的比较研究。
1995年,黄惠运撰写《欧阳修与刘敞》(《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5期,第58—62页)一文,按照从政谊、诗文情、金石缘等方面论述了欧阳修与刘敞的交往及友谊,论证了欧、刘政治主张的一致性。
2008年,浙江大学李君华硕士论文《欧阳修(诗本义)研究》(浙江大学,2008年),用一节的篇幅考辨了欧阳修与刘敞的关系,得出欧阳修与刘敞并非师生关系的结论,主张不能以一句简单的“刘敞是欧阳修的学生”来抹煞刘敞在宋初经学风气转型中的重要作用。
总体而言,欧阳修与刘敞的比较研究还相当薄弱:二者究竟是朋友关系还是师生关系,既缺乏相当有力的论证,也没有形成一致看法;再进一步,二者的学术思想渊源问题——究竟谁受了谁的影响,还没有专门著作探讨。这两个问题,关乎对二者在宋学转型进程中地位与作用的定位问题。
第二,刘敞与王安石的比较研究。
2003年,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后刘成国作《王安石的学术渊源考论》(《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第90—96页)一文,主张对王安石的新经学予以重要影响的人是刘敞,认为刘敞解经不拟旧训、自出新意,王安石与他在经学上往复辩驳问难,则治经的思路、方法受其影响应在情理之中。
2012年,江西教育学院教授乐文华作《刘敞和王安石性情论的比较研究》(《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第157—161页)一文,认为刘敞和王安石都很重视人性论,都辩证地看待性与情的关系;前者认为性与情的关系就好比是神与形的关系,而后者认为“性情一也,性本情用”。
在王安石与刘敞的比较研究中,还有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那就是王安石的《三经义》是否本于刘敞的《七经小传》。
第三,刘敞与梅尧臣的比较研究。2009年,刘美容撰《刘敞与梅尧臣交游考》(《大众文艺》,2012年第2期,第147页),认为刘敞与梅尧臣的诗歌唱和,体现了二者友谊深厚、志趣相投,反映了刘敞对欧阳、梅等人推动的诗文革新运动做出了很大贡献。
七、其他研究
除了上述六大主题外,人们还开创了许多新颖研究方向,如金石学、汉书刊误、礼义、茶诗、词作、文学贡献、天命论和性情论等。虽然每个方向的研究成果只有单篇,但由于角度新颖、立意独特,值得一提:
1995年,江西新余市文化局万绍毛撰《刘敞在金石学上的贡献及其影响》(《文物世界》,1 995年第2期,第73—77页)一文,认为金石学在其崛起之初,刘敞有开创之功。此后,研究刘敞金石学的专门著作再无出现,只在介绍刘敞的学术或生平的著作中偶有提及。
1996年,邹志峰撰文《三刘(汉书刊误)浅探》(《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第85—90页),从目录学人手,对《汉书刊误》的成书过程、流传情况作了考证,并辑录出部分原文,在这些原文的基础上作了一些评价。
2007年,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的叶国良发表《关于刘敞的四篇礼“义”》(《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7年)一文,分析了刘敞《士相见义》、《公食大夫义》、《致仕义》、《投壶义》四篇文章,认为其受到朱熹、吴澄的极大推崇,被视为可与古人相埒。
2009年,江西社会科学院赖华先撰写《墨庄刘氏家族与茶文化》(《农业考古》,2009年第2期,第34—36页),认为刘敞作为当时就闻名的学者,在繁忙的政事和学问之余作了不少茶诗,表现了他高雅的情调,其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2009年,西北师范大学温吉弟的学位论文《北宋江西籍词人创作叙论》(西北师范大学硕士,2009年),用很小的篇幅谈到刘敞的词作,认为就其所存《清平乐》和《踏莎行》二词观,走的完全是晏(殊)欧(阳修)词风的路子。
2010年,新余学院讲师周绍萍、胡洁发表《刘敞的文学贡献略析》(《飞天》,2010年第12期,第36—37页),认为刘敞文学贡献最主要表现在他对儒家经典《春秋》的研究及笔记体著作的创作方面;两宋文学发展到一个全新高度,以刘敞为代表的一大批学者在治学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博学善疑精神也是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因素。
2011年,吕正等发表《刘敞(论语小传)的诠释特色》(《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8期,第263—264页)一文,认为刘敞《论语小传》的诠释特色有二,一是驳难旧说,二是自出新意。
2011年,江西教育学院教授乐文华作《刘敞天命论的双重性》(《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第132—134页)一文,认为刘敞的天命论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认为人应当敬畏、接受和顺从天命,难免染上迷信和唯心主义的色彩;另一方面又强调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又使他的天命论包含着一些唯物主义的成分,并闪耀着主体性的光辉。
2012年,乐文华又发表《刘敞及其性情论》(《沧桑》,2012年第2期,第85—87页)一文,指出刘敞认为人性与人情的关系就像人的精神与形体的关系,其性情论不仅是他独立思考、好发议论的经学精神一贯体现,而且充分展示出他的继承与创新、实用与内求精神的辩证统一。
综上所述,目前学术界关于刘敞的研究,可谓蔚为大观。笔者认为尚有如下不足。
第一,关于刘敞的学术定位,至今众说纷纭,没有定论。学术争鸣,固然可喜;但对刘敞的学术定位准确与否,直接或间接关系到对他其他方面内容的研究。
第二,关于刘敞的研究,学术地位和学术著作的整体性研究已较丰富,但专题性研究除了春秋学、诗经学之外,都较单薄,如散文、比较研究、金石学,都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第三,开拓了不少新颖的研究方向,如礼义、茶文化、文学贡献、词作、天命论和性情论等,充分挖掘了刘敞学问的广博内涵,如在这几个方面继续深入研究下去并形成争鸣,将进人对刘敞研究的一个新阶段。
第三,刘敞的《七经小传》自宋以来就被诸多学者视为开风气之作,对其研究却屈指可数,以此为题的论文较少。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对该作进行专题性研究,以更准确地定位其学术地位、理解其学术思想。
(作者: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硕士研究生,邮编71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