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一体化: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在中国的延续

2014-04-29李冰

人文杂志 2014年2期
关键词:城乡理论农业

李冰

内容提要: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是发展经济学的奠基性理论之一,它的诞生为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走向发达提供了理论指导。城乡一体化理论是中国学者在改革实践中的总结,是建立在中国国情之上、为消除中国城乡二元结构而率先提出的。本文认为城乡一体化理论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政策主张与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一脉相承,同时,城乡一体化延伸和扩展了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研究方法、核心内涵、研究内容以及政策主张,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延续。

:二元经济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城乡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0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4)02-0045-05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是研究城乡关系的主要理论之一。自诞生起就受到理论界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重视,其研究方法被后来者模仿、学习,所提出的政策主张被许多发展中国家采用。尽管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曾经倍受质疑,但其影响力和适用性得到延续,并派生出诸多新的发展理论,城乡一体化便是其中之一。

一、城乡一体化概述

城乡一体化的概念是由中国劳动者在工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20世纪80年代初期,苏南地区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城乡联系逐步加强,但受制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城乡分割的约束,乡镇企业的顺利发展受到影响,部分市、县认为政府要统筹安排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即要实行城乡一体化。由于这个提法比较符合当时乡镇企业发展的需要,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并被逐渐深入研究。上海是全国最早将城乡一体化提高到发展战略高度的地区,1986年,上海将城乡一体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北京也是较早研究和实践城乡一体化的地区,1986年,北京提出郊区城乡一体化, 1996年,对城乡一体化进行专门研究。

可见,城乡一体化的历史并不长,至今仍在探索、研究中。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由于率先改革获得较快发展,城乡差距出现短暂缩小。但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城乡差距开始扩大,城乡问题遂越来越受到重视,城乡一化体被频频提及。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城乡一体化基本处于研究的初期阶段,这一时期学界对城乡一体化的内涵、特征及实现途径进行探索性研究。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21世纪初期,城乡一体化步入成长期,研究的重点涉及到分析城乡对立、城乡差距扩大的深层次原因等方面。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城乡二元结构问题逐步凸显,到了必须尽快解决的地步。这个阶段城乡一体化的研究范围更广、内容更深,国家也将城乡一体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城乡一体化的研究进入黄金期。

至今,对于发展中国家走城乡一体化道路已无异议。不同的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内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实现路径等还没有统一的理论。有学者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城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赵树枫、陈光庭、张强:《北京郊区城市化探索》,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有学者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包括空间、人口、经济、生态、社会、制度一体化的综合系统;姜作培:《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探索》,《南方经济》2004年第10期。有学者认为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城市与农村相互适应、合理布局、和谐共生的空间结构格局;杨培峰:《城乡一体化系统初探》,《城市规划汇刊》1999年第2期。也有学者对国内城乡一体化的模式进行概括总结。石忆邵:《城乡一体化理论与实践:回眸与评析》,《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第10期。笔者认为,城乡一体化应当是在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的基础上,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城市与乡村各自优势,逐步形成全体百姓平等共享发展成果的、融合的、协调的社会结构。显然,城乡一体化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实现城乡一体化后,不再有城乡居民之分,所有公民平等分享人类发展成果。因此,城乡一体化的实现是一个渐进过程,不同国家、地区由于资源禀赋的差异,实现时间会有不同。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城市与乡村共同发挥各自优势。城乡一体化实现后,城市和乡村仍都存在,二者差别还存在,只是这种差别不再是差距,而是各具特色。

二、城乡一体化理论来源于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是发展经济学的奠基性理论之一。1954年,刘易斯第一次提出发展中国家同时存在以现代化方法生产的资本主义部门和以传统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农业部门。他指出,农业部门中存在的大量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的劳动力是导致发展中国家落后的主要原因。为此,他提出通过工业部门的资本积累,逐步将农业部门中剩余劳动力转移至工业部门,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瓦解,发展中国家逐渐摆脱贫困。拉尼斯和费景汉在刘易斯两部门划分的基础上,认为农业部门不仅存在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劳动力,还存在边际生产率大于零但小于不变制度工资的劳动力。他们认为,在工、农业两个部门平衡发展的基础上,农业劳动力转移需要经历三个阶段。与拉尼斯-费景汉同时代的乔根森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推动农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生产出更多的农业剩余。托达罗与哈里斯针对日益严重的城市失业问题提出大力发展农村的政策主张,形成特有的托达罗模式。20世纪中后期形成的这四种模式成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经典模型。⑥谭崇台:《发展经济学》,山西经济出版社,2001年,第278-322页。到20世纪后期、21世纪初期,出现多种以这四种模式为基础的二元理论,城乡一体化便是其中的一个。城乡一体化生自中国,但与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理论渊源即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城乡一体化的研究方法来源于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结构分析法是指将一个系统分成若干组成部分,在对各组成部分变化规律、相互关系分析的基础上,找到组成部分均衡发展、系统整体和谐发展的办法。结构分析法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最主要的研究方法,无论是古典经济模式的“刘易斯模型”、“拉尼斯-费景汉模型”,还是新古典经济模式的“乔根森模型”、“托达罗模型”,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时都采用这一方法。他们一致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系统可由界限分明的两部门组成,两部门的不均衡发展造成发展中国家落后于发达国家,而解决的措施是两个部门向一个部门的转化。城乡一体化继承了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研究方法,将结构分析作为其最主要的研究方法。⑥把发展中国家分为城市与乡村两个泾渭分明的部分,研究的目标是使这两个部分走向一体。

城乡一体化的研究内容来源于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人口流动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最主要的研究内容。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从产业角度将发展中国家经济系统分为资本主义与非资本主义部门,消除两部门之间差异主要途径是将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逐步转移到工业部门。在四个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经典模式中,刘易斯研究了无限劳动供给条件下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拉尼斯-费景汉研究了工、农两部门平衡增长条件下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乔根森研究了农业剩余产生条件下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托达罗研究了考虑城乡预期收入差异情况下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劳动力转移也是城乡一体化理论最主要的研究内容,中国13亿人口中近一半以上生活在农村、从事农业,大量农业富余人口的存在是导致城乡出现巨大差距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中国落后于发达国家的主要原因。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是城乡一体化最主要的研究内容之一。

城乡一体化的政策主张来源于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消除二元、实现一元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为发展中国家提出的发展建议。刘易斯认为经济发展依赖于工业部门的扩张,其中关键在于资本积累。只要工业产出剩余越多,资本形成越大,农业过剩劳动力转移就越快,经济发展进程也就越迅速。拉尼斯-费景汉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如何将农村的伪装失业者全部转移到工业部门当中去,而提高农业生产率产生农业剩余是农业劳动力流入工业部门的先决条件。他们提出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有两个途径: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乔根森认为农业剩余对于经济增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农业剩余规模越大,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规模越大,经济增长的速度就越快。而农业剩余产生的关键是推动农业发展和技术进步。托达罗认为解决城市失业问题绝不能仅仅依靠工业部门的扩张,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是根本出路。城乡一体化认同二元向一元转化的思路,在转化的过程中,既重视农业本身的转型,也重视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城市对农村的支持,其政策主张与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一脉相承。谭崇台:《发展经济学》,山西经济出版社,2001年,第278-322页。

三、城乡一体化延伸和拓展了二元经济结构

理论的内涵和外延城乡一体化来源于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其研究方法、研究内容、政策主张均具有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特征。但是,中国人口多,地域广,发展极不平衡,不仅城乡存在巨大差距,每个区域的城乡结构又有不同的特点。对于这样的国家,完全照搬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是不能解决中国二元问题的。几乎与中国改革开放同龄的城乡一体化理论,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充分借鉴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方法、对策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在理论内涵、研究方法、研究内容、路径选择、政策主张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可以说,城乡一体化延伸和拓展了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内涵与外延,延续和发展了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城乡一体化扩展了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研究方法。经典二元理论均采用结构分析方法,城乡一体化同样采用这个方法。除此以外,制度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等的研究方法被城乡一体化广泛采用。朱志萍认为只有结合制度变迁的强制力和诱导力,通过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制度创新,才能够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桎梏。朱志萍:《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变迁与城乡一体化》,《软科学》2008年第6期。高帆从城乡二元分工水平不同的角度出发,认为分工演进决定着二元经济的转变程度,未来应该从技术和制度两个层面着力提高社会的分工水平,降低交易效率和交易费用,从而促进二元向一元的转化。高帆:《论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趋向》,《经济研究》2005年第9期。随着城乡一体化内涵的延伸与扩展,地理学、社会学、生态学、环境学以及城市规划学的研究方法被大量采用。城乡一体化研究方法的创新极大地丰富了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研究方法。

城乡一体化扩大了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研究内涵。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研究领域主要在经济,其主要发展思路是通过劳动力转移将二元经济转变为一元经济。城乡一体化自诞生已有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尽管未形成统一的、标准的概念,但源自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城乡一体化涉及的领域更多,内涵更丰富。许多专家、学者分别从空间角度、生产力水平、城乡关系演变、社会制度变革、城乡发展战略等角度提出不同的城乡一体化涵义。杨培峰提出城乡一体化是通过城乡经济职能变迁,城乡空间结构完善,形成的“自然-空间-人类”良性循环系统。杨培峰:《城乡一体化系统初探》,《城市规划汇刊》1999年第2期。李同升与厍向阳从区域空间分布角度提出:城乡一体化是一个有效聚集、有机疏散、高效协作的最优空间网络系统,是区域内城乡关系演化的高级阶段和最终目标。李同升、厍向阳:《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演变分析—以宝鸡市为例》,《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第3期。姜作培认为城乡一体化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产物。姜作培:《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探索》,《南方经济》2004年第1期。张朝龙、施光跃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张朝龙、施光跃:《唯物史观视阈下城乡一体化对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王景新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城乡现代化的交汇融合,既是城镇化的最高境界,也是乡村现代化的最高境界。王景新、李长江、曹荣庆:《明日中国:走向城乡一体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顾益康、邵峰提出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差距发展战略,建立起地位平等、开放互通、互补互促、共同进步的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格局。顾益康、邵峰:《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1期。石忆邵认为城乡一体化是一种发展战略而不是策略;是一种发展过程和状态,而不是结果;是一种思维方法,而不是规划手段;是一种政策途径,而不是目标模式。显然,与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相比,城乡一体化的内涵从横向、纵向都有更多突破,城市与乡村的关系不再仅限于产业对立,城乡一体化涉及到包括城乡空间布局、城镇化、生产力水平、制度变迁、发展战略等多个方面。石忆邵:《城乡一体化理论与实践:回眸与评析》,《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第10期。

城乡一体化丰富了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将劳动力城乡流动作为最主要的研究内容。城乡一体化将中国作为研究和实践的对象,在借鉴发达国家、地区缩小城乡差距经验的基础上,寻找将人口众多、经济基础较差、二元程度较大的发展中大国改造成发达国家的路径和方法。所以,城乡一体化研究的内容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制度、生态等各个方面。城乡经济一体化,即充分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在政府的宏观协调下,城市与农村相互补充、相互支持,城乡产业、资金、技术、人才等充分融合,形成生产效率更高、发展速度更快的城乡经济发展共同体;城乡社会一体化,包括城乡卫生、教育、社保一体化,通过政策倾斜、财政转移、制度优化等措施,不断加大对农村、农业、农民的补偿,逐步缩小城乡卫生、医疗、教育、社保差距,最终使城乡居民平等共享公共服务;城乡文化一体化,鉴于农村文化落后于城市的实际,不断加大农村文化服务总量投入,缩小城乡文化差别,逐步消除文化领域的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在文化权利上平等、文化政策上一致、文化资源上互补、文化发展上互动;城乡生态一体化,基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要求在追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必须重视城市与农村这两个地球生态系统组成部分的保护和优化,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系统的和谐。除此之外, 城乡一体化的研究内容还包括:城乡市场一体化,城乡规划一体化,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以及城乡政策体系一体化等。总之,城乡一体化的研究范畴远超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城乡一体化的研究范围更广、更深,更加贴近发展中国家的实际需要。

城乡一体化增加了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政策主张。尽管拉尼斯-费景汉、乔根森、托达罗提出要加大农村的投入、运用技术进步等,但劳动力的乡–城转移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主要的政策主张。城乡一体化理论是政策主张也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践逐步试验、探索、总结出来的。城乡一体化认为城市与农村的差距不仅仅是产业差距,而是体现在经济收入、民生享有、生产效率等多方面的差距。除了劳动力转移,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策主张还有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和制度化等。(1)劳动力转移。城乡一体化承认农村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劳动力的乡-城流动为城市发展提供了需要的劳动人口,为农民增加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提供了新的路径,为改善农村经济提供了新的途径。(2)城镇化。城镇化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非农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城镇数量不断扩大的过程,是城乡一体化重要的实现路径。城镇化的推进有助于向农村传播城市文明,改变农村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改善农村产业结构,缩小城市与农村的整体差距。(3)农业现代化。传统农业技术含量低、农业产出不高、劳动生产率均较低,导致农业仅起到维持温饱的作用。现代农业是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和目标,现代农业的发展使得农业从业者有可能成为像其他产业从业者一样,工作收入更多、工作方式逐步改善。而且,现代农业不再只是非农产业的补充,而成为与工业、服务业一样,共同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一级。(4)制度化。城乡一体化认为发展中国家共存影响城乡走向融合、一体的制度障碍,诸如城乡差别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教育制度等。实现城乡一体化,需要打破长期以来逐步形成的城乡分割、部门歧视的制度性障碍,通过制度创新推动城乡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实现市场对资源的合理配置。

四、城乡一体化随着中国的改革实践不断走向成熟

城乡一体化是在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基础上,为消除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的城乡对立,随着中国改革深入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同时,城乡一体化理论为中国的城乡发展提供指导,而中国消除二元结构离不开城乡一体化理论。城乡一体化理论将伴随中国改革实践不断走向成熟。

第一,城镇化。城镇化是城乡一体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城镇化是城乡一体化的实现路径和过程;另一方面,城镇化又是城乡一体化实现后的城乡空间布局结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13%,城市人口第一次超过农村人口。但要看到,快捷城镇化滋生出大量负面问题:空间城镇化的速度远远超出了人口城镇化的速度;农村空心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大量农民工蜗居城市成为二等公民;城市房价不断攀升;城市病日益严重。城乡一体化不是城市吞并农村,而是城市与农村的和谐共存,是城市居民与农民平等共享生活品质和发展前途。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一体化,最重要的是要以人为本,实行人的城镇化,既要让农民有办法进入城镇,又要让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有能力生活在城镇。由此,要统筹规划,建立大、中、小城市与中心镇、大村(大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改变过分依赖大城市、特大城市、城市群对城镇化的带动,让更多的进城农民生活、工作在中小城市和距离土地较近的城镇;要重视产业结构的调整,尤其注重二、三产业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城镇的转移;要创新体制,尽快解决较为突出的农民工市民化问题以及城市二元结构问题;要加大对农村、中心城镇的建设投入,为农民就地市民化创造条件。

第二,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将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经营管理方法更多运用到农业中,从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出,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距。农业现代化在中国已经走过近五十年,尤其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现代农业得到较快的发展。但要注意到,现代农业的发展距离城乡一体化的要求还很远,现代农业在农业总量中的比重也较低,存在着现代农业区域发展水平不平衡等问题。现代农业是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目标与方向,农业现代化是过程,现代农业是目标,发展现代农业,农业基础设施的改造主体是谁,农民利益如何保障,龙头企业如何培育,农业科技如何普及,职业农民如何培养等等,都值得研究。

第三,制度创新。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制度缺陷,这是制度经济学家公认的事实。建国后,面对国内外严峻政治环境,为保证工业体系建设,中国制定了一系列阻隔城乡交流的制度和政策,也正是这些制度和政策的实施,造成了中国巨大的城乡差距。实施城乡一体化,面临的制度问题主要有三类:城乡区别对待的户籍制度,城乡性质不同的土地制度,城乡区别对待的社保制度、就业制度、医疗卫生制度及教育制度。

第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基本公共服务是国家为保障公民基本生存、基本尊严、基本健康而提供的公共服务,包括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内容。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均得到较大提升,尤其在农村,农民逐渐获得了许多过去未有的服务,如义务教育、新农村合疗、新农保,农村的公共服务种类在逐渐增多,服务质量在逐步提升。而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农村与城市公共服务的种类、质量依然保持较大差距,如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公共卫生投入、社会保障投入严重不平衡等。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就要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制机制,需要研究如何消除竖立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教育、卫生、社保等公共服务障碍。

第五,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水资源、气候资源、土地资源以及生物资源的总称。城市环境与农村环境是地球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两个部分,城市环境与农村环境不可分割、互为补充,如果生态系统出现问题,既影响城市,又影响农村。城乡生态问题并不是早期城乡一体化理论的研究重点,原因是在当时生态问题与经济社会之间的矛盾非常明显,城市与农村的生态环境差异很小。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生态环境问题首先在城市出现,进而蔓延至农村,而且农村的环境污染有愈加严重的趋势。而如今,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与改善是城市与农村融合发展的前提,也是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

猜你喜欢

城乡理论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坚持理论创新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城乡涌动创业潮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