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设计,让“问题”不出现问题
2014-04-29时峰岭
时峰岭
众所周知,在数学学习中,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才能有效地启动,才能产生积极的活动. 但如何设计“问题”,让“问题”不出现问题,就显得尤为关键.
曾经观摩过“蚂蚁怎样爬最近”的一堂课,教师先进行实验演示,把一个圆柱沿着母线剪开,展开成一个长方形,使学生直观清楚地发现整个过程,由学生合作讨论得出计算公式. 然后教师又紧接着进行一系列的提问.
师:为什么要把圆柱展开成平面图形呢?
生1:在平面上,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蚂蚁不能飞,所以必须把圆柱表面变成在一个平面上.
生2:一样的方法.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交流后发现展开结果有三种,于是开始讨论,并且积极上黑板画出了展开图)
师:如果把圆柱换成正方体呢?蚂蚁该怎么爬最近?
生:同样的方法把正方体展成平面图形.(与上题进行类比,然后由学生动手操作并解决问题)
师:如果把正方体改成长方体呢?比如说长、宽、高分别为3,4,5.
师:最短的结果是多少?你是怎么获得的?
生1:通过勾股定理计算比较可得.
生2:我觉得没必要算,展开的三种图形都是长方形,选择长和宽的差距最小的就可以了!
师:为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最值问题学生还没有学过)
生:生活经验啊.(虽然学生说不出具体原因,但是结论还是给予肯定)
师:这个问题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解决.
教师在这堂课上提出的问题不一定非常出色,但至少达到了目的,说明“问题”的提出还是有效的,是能够被教育者所理解和接受的.
由这个案例,我想到问题的设计是决定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和教学目标能否达成的关键. 因此,如何有效设计问题,设计有效的问题才能使学生产生兴趣讨论,引导学生探究,发展学生思维,是非常值得我们教师探讨的一个问题.
一、问题设计应把握“度”
以前的授课总是“一言堂”,只给学生灌输知识,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接收器. 改革后强调教师的启发,有的老师把它变成了“满堂问”,即课堂教学采用的是一问一答的形式,表现方式有两种:其一,如果学生的回答不符合教师备课中的要求,立即要其他学生回答,直至学生的回答落入教师设计好的“答案”为止. 这样的提问既浪费时间,学生的主动性又没有真正发挥出来. 其二,老师一节课总是“马不停蹄”地提问,把教学内容分得很细,每一步都给学生搭好了“台阶”,问题的设计缺乏合理性、科学性,提问对象随意性大,这样的“满堂问”,使课堂表面上很热闹,实际上学生的参与是浅层次的,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参与思维,当然更谈不上思维得到发展和提高,远离了我们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标.
所以,我们应该把握课堂提问的“度”,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对问题的设计要有启发性,通过提问活跃学生的思维;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对不同层次的问题要选择不同层次的提问对象;提问的时机要成熟,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探索其中的奥秘,体验探索的乐趣,获取成功感和自信心.
二、问题设计应讲究 “趣”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大脑并不是被动地学习和记录输入的信息,而是主动地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储存和提取.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首先应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必须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亲自经历这个过程,才能完成认知的建构. 数学课堂问题设计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点燃学生积极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情不自禁地展开交流与探索.
三、问题设计应强调“听”
国家课程改革“教学专业支持”项目组核心成员,华南师范大学博士、教授刘良华在《什么是有效教学》一文中指出:真正有效的提问,原来只是“倾听”. 他认为:
“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 ”
那么对待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的正确做法是启发. 现实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问,学生回答不出来或回答错误,有些教师很快就会将兴趣和注意力转移到另外的学生,请另外的学生回答,这是一种不佳的选择. 经验告诉我们,在大多数情况下,先前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将会感到困惑,并从心理上不愿意参加后面的讨论. 正确的做法是启发先前的学生自己获得正确答案. 因此,建议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假设学生可能不会成功,应事先想好促进学生得到正确答案的办法,在上课前准备好启发学生的方案,通过连续提问使学生证明或解释自己的回答,从而促进学生更深入地思考.
四、问题设计应注重“导”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学的成败,应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问了多少为什么;不在于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质疑、评判了多少. 促进学生思考问题,提出更多更好的有价值的问题,才是实现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和追求. 教师提问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激发学生自主地发问.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如果遇到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有意识地提出重点问题,同时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解答,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积极性. 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判断,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质疑热情,对学生的新奇怪异的想法我们要加以保护,决不能随便予以否定、遏制及嘲笑. 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同学,应鼓励其进一步地探索,大胆创新,让学生品尝质疑的乐趣.
总之,对待问题设计,教师要心中有学生、有目标、有策略. 只有心中有学生,才能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主動学习的动力;只有心中有目标,才能“粗中有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只有心中有策略,才能“长袖善舞”,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