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迁移”理论与“启发式”教学在语言教学中的有效利用

2014-04-29姜莉娜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4年20期
关键词:启发式迁移语言教学

姜莉娜

摘要: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中小学语言课堂的教学方式正在由传统方式转变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体验、参与、实践、合作、探究的方式。为此,笔者运用了“迁移”理论与“启发式”教学,以期提高语言教学效率,从而使学生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关键词:语言教学;“迁移”理论;“启发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7-0106

进入新课程改革以来,中小学语言课堂正在发生积极而深刻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方式正在转变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体验、参与、实践、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习语言知识与技能,发展兴趣,建立自信,探索有效的学习策略,用所学语言获取新知识,进行思维和情感交流。而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即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和迁移,从而形成学生的基本语言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因此,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是课堂上的重点,也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所在。

启发式教学起源于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矣。”其意思是:当学生还没有搞通问题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明确思路,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 也就是说,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未达到“愤”和“悱”的心理状态,教师不宜越俎代庖。只有在“心愤口悱”的情况下,教师才能启而发之,并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孔子这一论述,言简意赅,生动地描述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状态,精湛地阐述了教与学的关系,精辟地揭示出学习知识与发展智力的规律,明确地提出了启发式教学法的概念。总之,启发式教学是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教学原则。

一、研究教材和学生实际,融会贯通地驾驭课堂

要在一堂课中成功地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并实现讲授内容的正迁移,教师首先要在课前要进行充分的备课。备课的过程包括两个步骤:

1. 研究教材——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梳理知识点的分布

(1)教师要对整套教材有大略或更为具体的了解,熟悉各知识点在各册中的分布,了解初中阶段各单元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根据《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总的目标要求,正确把握整个初中阶段各学期的教学目标,在学期初制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做到在完成教学目的任务的基础上,有效地进行启发式教学。在对整个初中阶段各学期的教学目标、任务有了整体的把握之后,更重要的是对本单元、本课的教学目的要求,有一个清楚的“概念”,对本单元、本课的知识点要进行梳理。在教学目标地要求下,哪些知识点应重点突出,哪些可以一语带过,哪些必须反复训练,哪些甚至可以根本不涉及,这都是备课时应该明确的。要突出重点,就不能不有所舍弃。因此,初中语文课文的启发式教学,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强调“一篇一得”或“一篇两得”,不搞面面俱到。并且在教学时以教学重点贯串整个讲述,让所有的讲述紧扣教学重点,努力把重点讲深讲透。这样,由于教学的口子开得比较小,就使学生在集中突破中获得强烈的效应;还由于每篇课文的个性与教学重点各不相同,使得每一篇新课文的讲述吸引着学生进入新的思维天地。

(2)教学目标和重点的确定必须依照系统论的观点按教材的规定进行。每篇课文的教学目的,必须在初中八册语文的大系统、每一册语文的子系统、每一个单元的小系统中恰当地“定位”,而不能搞主观随意性,不能跟着感觉走。这样,我们在讲课文时虽是“一篇一得”“一篇两得”,但这篇是按计划安排的这“一得”,那篇是按计划安排的那“一得”,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例如,教学初中语文第八册《大自然的语言》一课:从初中语文教材的整体来看,这一册重在帮助学生接受人文教育的同时,了解散文、诗歌、说明文等文体。《大自然的语言》所在的第四单元中的五篇课文,所说明的事物事理有所不同,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则是一致的。教学要求是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学习正确的科学方法;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学会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按要求筛选信息等。结合课文的实际,教师对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可以这样确定:除了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外,还要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优美、典雅的语言和清晰的条理把一门复杂的学科介绍清楚的。

2. 研究学生——划分层次,顾及不同程度的学生

在备课中还应对教学的主体——学生——进行研究,脱离了学生的教学是一种无目的的教学,是完全失败的教学。同一年级的学生的认知能力是相对接近的,教师在备课时就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学内容的传授上、教学手段的采用上、语言方式的运用上,都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反之,则会造成“启而不发”。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学识水平、认知结构等都会存在不同的差异,一堂成功的课应顾及到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既应让程度高的学生有所得益,也应让程度较差的学生有所收效,这样才能达到全面提高的目的,不致于拔高了一些人却抛下了另一些人。总之,备课时教师做到“眼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就为成功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提供了基础。

二、恰当设计问题,因势利导地启发学生

1. 借助目标导读引导学生思考,锻炼思维能力

教学一定要有目标。启发式教学强调学生主动地通过自己的思索接收知识,而学生的思索必须与教师的教学目标合到一块去,这就需要借助提问进行引导。但提问不是乱问,必须有合理、科学的安排。由于学生对课文的教学目的及内容重点常常不能很好把握,因此,教师必须使学生对讲课的思路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抓住总的问题,以此总领课文的讲述与学生的思考。同时,教师要善于分解问题,有步骤地在各部分讲述前把小问题提出来,以此统领一个部分的讲述与学生的思考,总的问题与各部分的问题合起来,就形成了一条科学的思路,从而使学生的思索合理而有效。

2. 创设问题情境,在不同语境中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授《阿长与<山海经>》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同学们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给鲁迅讲美女蛇故事的长妈妈吧,她是鲁迅儿时的一位保姆,她不识文断字,又有些愚昧迷信,甚至连真实姓名都不为人所知,实在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可是鲁迅却以她为主人公写了一篇文章《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为什么要写她呢?她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以此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人物性格,新颖有趣地导入新课。

3. 教师要做到“善喻”,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增加正能量,为学生提供实现“迁移”的良好语境

要因势利导地启发学生,教师还要善于打比方,善于创设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来得更为自然,而思想也会更为活跃,也更能激发灵感。教师要更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就要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其间,设身处地地去理解里面蕴含的内容和丰富意味。如《老王》一课中,“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的镶嵌在门框里”,此时,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用“镶嵌在门框里”而不用“站在门框里”?这就可以让学生设想情境(也可以找胖瘦悬殊的学生演示),像照片、纸张等比较薄的东西,才能“镶嵌”在镜框、门框里,在这里用这个词语突出地说明老王瘦的已不成样子了,如同纸一样薄了,而用“站”就没有这种效果。这样学生就能开动脑筋,大胆想象,思维就会活跃,学习积极性也会被调动起来。

三、要有迁移教学的内在规划并善于使用启发式教学来实现迁移的最大化

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教学过程中的迁移训练给予足够的重视,不能够局限于课本内容的传授,而应该主动采取恰当的迁移策略让学生进行学习。迁移的技能需要教师用心思考,并且在课堂上不断地锻炼。

2. 启发式教学是通过启发学生思维而让学生主动接收知识、发展能力的高妙的教学艺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科学地运用启发式教学,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从而实现教学迁移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猜你喜欢

启发式迁移语言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对乔姆斯基普遍语法的认识及其与语言习得和教学的关系探究
浅谈西班牙语歌曲在教学中的运用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案例陈美琴
谈高中政治课中的启发式教学
浅析迁移规律在足球教学中的影响
现代人类迁移与信息、文化流动的双向不对称现象
启发式教学在《数据库技术应用》课程中的应用
运用迁移学习规律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论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领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