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化素质和思想品德教育探讨大学英语反传统教学法

2014-04-29马永红

课程教育研究 2014年10期
关键词:文学教育文化教育品德教育

【摘要】大学英语不应当是单纯的语言教学,只重视传授英语知识和培养语用能力,而应当做到文化教育、文学教育、品德教育有机统一。要帮助学生在学好英语的同时学会尊重、接纳、欣赏异己或异域文化,不断提高文学素养和文化素质,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大学英语 文化教育 文学教育 品德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跨文化商务沟通》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96-03

一、引言

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人的素质教育,而不是技能培养(虞建华2010:14-18)。外语教学的本质是人文教育,重视心智训练和情感陶冶的价值,而外语技能只是基本功,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外语理解它所承载的文学、文化和精神等(金利民2010:176-183)。英语语言不仅是一个工具,也是西方文化和文明的载体。但是,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往往偏重于语言教学,片面强调外语技能,而偏离了人文教育本质,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思想品德教育重视不够。因此,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 更要意识到自己教书育人的使命,高度重视学生的文化素质(尤其是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的思想德行得以修炼、文化素养得以提高,从而真正更好地改善教育教学效果。

二、文化教育

文化作为一个范畴,是一切人类文明和进步的积淀。语言既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最重要的载体,二者密不可分。离开了语言,文化无以言表;没有了文化,语言便失去了灵魂。一个民族如果既没有语言又缺乏文化,这样的民族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外语学习者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和词汇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学习这种语言所反映的文化。只有充实了某一种外语的文化方面知识,吸取其优秀的文化成果,融入到它所反映的文化氛围中去,才能切实提高文化素养,进而改进外语学习效果。正如H. Douglas Brown指出,学习外语每时每刻都得理解在另一种文化中生活的人(H. Douglas Brown1980:130)。

然而,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对此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重语法、轻文化,重语言能力(Competence)、轻交际运用(Performance)的现象普遍长期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大学英语学时有限,教师在课堂上常常忙于讲解词义和用法,忙于分析语法结构和翻译句子,而往往忽略了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因此,教师应该端正教学指导思想,改变教学方法,发挥好主导作用,注意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吸取文化知识;要尽量在大学英语课时少、任务重的情况下搞好英语教学,将语言教学与文化素养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尽可能多传授些与课文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对中英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实现对学生的综合培养。

背景教学法对外语教学很重要。教师在讲解课文前应先对文章所涉及的文化、历史背景作些简单介绍,讲解过程中也随时不忘就相關背景知识作必要的说明,以便课文内容自始至终都与相应的文化传统、历史背景、风土人情等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学生就不再感到课文仅仅是出于纯语言教学的需要而杜撰人物和虚构故事,相反,他们能够置身于彼时彼地,在彼情彼景之下去体会作者的意图,追随作者的思想轨迹,从而更加全面、深刻、透彻地理解作品,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

下面,试以《大学英语精读》第二册第二课“The Dinner Party”为例说明。

本文有关的背景知识包括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眼镜蛇的习性以及博物学家或自然主义者的职业特点等等。如果教师在讲解课文前不介绍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是1947年以前,印度还处于英国的殖民统治之下,印度人民正在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而进行不懈的斗争;也不介绍有关眼镜蛇的知识,指出其饮食结构及印度的眼镜蛇最喜欢喝牛奶这一传说;对naturalist也仅仅停留在注解式地释义为“博物学家,自然主义者”而不作进一步的阐述,学生就无法透彻理解全文,甚至连男佣人为什么要用牛奶来引诱眼镜蛇也弄不清楚。

学生觉得有些文章难以理解,其中最大的障碍往往不是语言上的困难,而是文化知识的缺乏。所以,教师在给学生打下一个基本的语言功底的同时,更要让他们对各方面的知识都要有比较全面、深刻的了解,以达到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的目的。现以《新视野大学英语》为例来分析一下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综合知识的教育。

在Birth of Bright Ideas一文中,作者探讨了潜意识(也叫无意识)对人的闪光思想的产生所起的重要作用,这种作用在那些富有创造性的天才人物身上尤其明显。作者通过对音乐家瓦格纳、数学家庞加莱和哲学家笛卡尔等天才人物的梦境分析得出结论,一切真正创造性的活动似乎都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潜意识中的某些信号;一个人洞察力越强,这些信号就越鲜明、越富有戏剧性。在创造过程中,正是潜意识使得相对无序的成分变成新的有序形式。作者在这里只是和大家一起探讨潜意识的神奇力量,但对此问题还没有找到真正的答案。

教师在对这篇文章进行分析时,一定要讲一讲有关无意识或潜意识方面的知识,否则学生就会难以理解。西方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荣格和弗洛姆可谓无意识领域的先驱。

现代心理学把人的意识分为两大类,即意识(指清醒的、明了的意识)和无意识(又叫潜意识,即我们觉察不到自己内心的感觉)。在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Freud, S) 看来,清醒的明了意识只占我们心灵生活的小部分,其余大部分都是潜意识的活动范围(Wilfred L 1999)。意识是理性的,是人格的一部分;而无意识是非理性的,是人格的另一部分。弗洛伊德认为,梦就是潜意识愿望的一种表现,有少量的梦是“未来”种子的浮现,这是未来信息的一种超前显现,甚至在以后的生活中还会得到印证。

瑞士的荣格(C.G.Jung)是弗洛伊德的弟子。他发展了弗洛伊德的学说,把无意识再分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个人无意识保存了个人的经历和记忆,这种记忆后来因为受到打击、压抑而被遗忘;集体无意识是人类所共有的心理潜藏的基本构架,荣格把它叫作“原型”(Wilfred L 1999)。他认为,无意识正是一个人的根本内因。

美籍德国犹太人、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姆(Erich Fromm)又进一步发展了他们的理论,认为意识代表了社会的人以及人所受到的历史的和时代的种种限制;无意识代表了普遍的人性,但这个人性不是我们今天所讲的社会性的人性,而是宇宙性的人性。也就是说,这是一个真正的完整的人,这个人的根在宇宙之中。无意识代表了人之内的宇宙万事万物,代表了人类的过去和未来。人要变为充分的人类,就是自然的人性化和人的自然化。

通过对以上无意识知识的讲解,学生才会对文章的内涵有所理解,才不会感到茫然不知。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是非常必要的。在阅读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创设文化氛围,帮助学生了解文化差异,才能加深对英语阅读材料的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提高英语阅读教学水平的目的(朱家科2009:16)。

三、文学教育

文学是一个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文学的影响力不是直接的,而是深远的;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的;不是明显感知的,而是潜移默化的、无处不在的(虞建华2010:14-18)。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不同于英语专业的教学,没有专门为学生开设文学课,学生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去进行课外阅读。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除了帮助学生攻克语言难关、提高语言能力以外,还应重视并注意语言中普遍存在的文学性,有意识地多从文学的角度讲解课文(李志岭2006:127),包括作者生平简介、主要代表作、所屬文学流派及创作手法、写作技巧、语言特色、作品主题思想等等。

文学学习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进行有意义的讨论,活跃课堂气氛。学生被教师生动有趣的讲解所吸引,就会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考,完全置身到作品中去体味主人公的喜怒哀乐,而不再觉得英语课只是单调乏味的死抠单词和语法或逐字逐句地翻译课文。学生面对的也不再是一连串死板的印刷符号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故事。教师通过从文学的角度讲解课文,不仅让学生获得了对文学的感受和体验,受到了文学的熏陶,同时也从作品中了解到了英美的文化传统和社会风俗,最终为语言学习提供丰富多样的背景知识。

教师讲课时还应根据作品的特点进行多方面的提问,而不应一开始就唱“独角戏”。还要注意就作品主题或难点进行的每一次提问都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相关知识,引发他们去积极思考。同时,也要向学生介绍必要的文学基础知识和欣赏技巧,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寻求答案的能力。

下面我们还是以上面的“The Dinner Party”一课为例,来看看教师应怎样从文学的角度来讲解课文。

我们先看第一段。教师讲完这段后可问学生:这段为我们提供了什么?学生思考完后就会回答:这段为我们讲述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和地点。

在第二段里,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在这里插进一位“美国的博物学家”?他为什么是“美国”人而不是英国人或印度人或其他国家的人?为什么是“博物学家”而不是其他方面的专家学者?学生可能一时摸不着头脑,这时教师可先向学生讲述一些有关知识,启发学生。Naturalist意为“崇尚自然、排除一切超自然因素的人”,一是指“博物学家(尤指直接观察动植物者)”,二是指“自然主义者,自然主义作家”。这又要求教师讲授有关“自然主义作家”的文学基础知识。“自然主义作家”把自己所见所闻不加修饰地客观记录下来,不带有自己的观点和感情色彩。法国作家左拉就是其代表人物之一。当然,自然主义作家如实记述,既不夸大也不缩小,有时也难免显得冗长乏味。博物学家和自然主义作家有相似之处,即都是真实客观地描写所观察到的一切。经教师这么一讲,学生茅塞顿开:作者有意插进这么一个博物学家,以他的着眼点来讲述故事,只是想增加故事的真实可信性。再说,他既然是博物学家,观察事物就会冷静、客观。在午宴上,其他人都很忙:佣人忙于服侍、客人忙于进餐和闲聊;唯独他,出于职业习惯,以一种轻松的无所谓的神态,静静地注视着周围的一切,从中便可折射出故事的整个过程。另外,如果他是英国人或印度人,他就会不可避免地怀有某种倾向性,故事也就难免有失偏颇,令人难以信服。

那么,在这一段的后半部分,作者为什么会提到“室内大理石地板上没有铺地毯,屋顶明椽裸露,宽大的玻璃门外便是阳台”呢?这显然是在给读者造成悬念,为以后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暗示眼镜蛇唯一可藏之处便是饭桌下面。

从第三、四段少校和少女之间的对话,学生很可能猜出本文的主题:男人和女人究竟哪一个的自制力更强?

接下来的六段是故事发生的过程:故事的开头给读者造成了悬念,大家迫不急待地想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随着故事的发展,读者越来越紧张,好像快停止了呼吸,到最后当博物学家把门“砰”地一声牢牢地关上时,大家才松了一口气,故事也因此达到了高潮。

课文的最后两段是故事的结尾,通过女主人的机智和成熟点明了主题:妇女在面临危机时有很强的自制力,临危不惧,沉着冷静。

通过这一分析,学生不仅学到了词汇和语法,而且增加了对英美文学的了解,提高了文学欣赏的水平。如果我们只注重语言而不了解其赖以存在的文化氛围,其结果就只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也不可能最终完全理解和准确使用所学到的语言。因此,教师在文学课教学中要尽量避免琐碎地罗列语言现象,力求从篇章结构出发,从文学创作和赏析的高度引导学生全面地把握文章,充分领会作者意思,最大限度地分享作品带给我们的美感。

四、品德教育

大学教育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而仅靠德育工作者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远远不够的。所有教师都有育人的责任和使命,教书育人是最基本的师德要求,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最重要的步骤。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大学英语课文题材多样、内容各异,所选的文章(尤其是文学作品)隐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和德育教育内容,这就为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提供了保证。因此,教师应注重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的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

我们知道,文学是对人生体验的文化表征,文学作品隐含着对生活的思考、价值取向和特定的意识形态等,文学的道德教育功能是显著而强大的。同时,文学的教育功能是一种审美作用,这种功能是在审美的基础上形成的。其道德教育往往为读者在艺术享受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从而影响到他们的思想和精神面貌,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这就是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现以《新视野大学英语》为例,探讨一下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在The Expensive Fantasy of Lord Williams一文中,Mr. Williams是伦敦警署财务部副主管,八年来他从自己掌管的资金中窃取了800多万英镑。让人觉得费解的是,他盗用的资金光投资在一个小山村就花了近500万英镑,而这只是因为这个山村美丽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了他。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除了他精神上有一些障碍以外,还有一个更大的毒素在吞噬着他的心灵,那就是“贪婪”。愚痴的飞蛾,自己投火烧死;无知的春蚕,自己作茧自缚。Mr.Williams的智慧不足以使他意识到正是贪心将自己推向了罪恶的深渊。我们知道,“贪”是万恶之源,是心灵的毒素、人性的渣滓,也是我们烦恼痛苦的根本。正是“贪”使很多人心灵扭曲、变形,也使不少人走上了不归之路。读了这篇文章,我们就应该长点智慧,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懂得知足是人生的一大财富,知足者虽贫犹富。因为世间一切财宝中最宝贵的是知足之心。放弃物欲所得到的快乐远远比物欲中得到的快乐多得多。人的欲望好比是用咸水解渴一样越喝越渴,没有满足的时候。因此,我们就应该随遇而安、知足常乐,这样才能身心皆安。

在A Good Heart to Lean On这篇文章里,作者的父亲虽是瘸子,但身残志不残,心理却很健康。而“我”身体虽健康,但心理却是残疾的。每当父亲与我走在一起时,我总觉得很难堪、很别扭,可父亲从不这样看。不管是生病还是刮风下雨,父亲都坚持上班,几乎从不缺勤。为了养家糊口,再苦再累他都心甘情愿,从不怨天尤人。直到父亲去世多年后,我才有所醒悟,深感自己不孝。我从父亲那里找到了心理的平衡;父亲是我学习的楷模(文章最后一句“You set the pace. I will try to adjust to you.”= “You set an example for me, and I will try to follow you.”)。

在另一篇文章Weeping for My Smoking Daughter中,一位母亲为自己还在上中学的女儿抽烟感到深深的痛苦和担心。回想自己怀孕时吃东西是多么地小心,教女儿安全过马路时是多么地耐心,而今女儿却全然不顾,将自己的心血毁于一旦,母亲真是痛心疾首!

通过后两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应该学会知恩、感恩、报恩。文章告诉了我们含辛茹苦父母情,可我们的无知任性、蛮横叛逆却让父母伤心、痛苦、牵挂、失望。我们以后都会为人父、为人母,所以现在就要学会换位思考,只有能够深深地感受为人父母之不易,我们才不至于成为感情麻木、甚至忘恩负义的人。

羊子跪乳,乌鸦反哺。动物都知道感恩,而况人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父母含辛茹苦地把我们拉扯大,对我们恩深似海。我们再怎么都难以报答他们对我们的恩情,但我们都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回报他们。一个人能知恩报恩,他的人格即可高升起来,生命层次也会大大提高。因此,我们应当报答国家和人民培养之恩、父母养育之恩、大地母亲哺育之恩。从报恩的角度,我们就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知恩报恩的人是善人,知恩报恩而不图回报的人是高尚的人,忘恩负义的人是小人,恩将仇报的人不是人。

我个人的教学体会是,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不仅不会削弱教学效果,反而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他们的學习兴趣,陶冶他们高尚的情操。只要教师能认真地去挖掘教材,有意识地把一些思想观点提炼出来,并加以分析、引申,就能真正做到利用教材来优化英语课堂教学,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实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而且,教师的人品、言谈举止都会影响学生的思想和品德。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以德育人,言传身教,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自己的言谈举止和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陶晓莉2003)。

五、结语

大学英语课文集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文学性、教育性于一体。英语教学不应当是单纯的语言教学,只重视传授英语知识和培养语用能力,而应当做到文化教育、文学教育、品德教育有机统一。要让学生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传统,学会尊重和接纳异己、异域文化,不断提高文化素养;要让学生学会分析西方的文学作品,从中吸取精神养料;要把大学英语课堂作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课堂,把课文中蕴含的道德情操、思想境界挖掘出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进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升自己的生命层次。唯有这样,大学教师才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

参考文献:

[1]H. Douglas Brown. Principles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M]. Prentice?鄄Hall, Inc. Englewood Cliffs, N. J, 1980.

[2]Wilfred L. A Handbook of Critical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3]金利民. 注重人文内涵的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0 (3): 176-183.

[4]李志岭. 文学、语言的文学性与外语教学[J]. 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 (3) : 127.

[5]陶晓莉. 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评介[J] .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3, 23 (10) : 171.

[6]虞建华. 谈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两个走向”问题[J]. 中国外语, 2010 (3): 14-18.

[7]朱家科.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M].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

作者简介:

马永红,副教授,英语硕士、哲学博士,研究方向:文学语言学 中国哲学。

猜你喜欢

文学教育文化教育品德教育
通过家园共育提升幼儿品德教育有效性的探索
注重培养体系构建 提升品德教育质量——基于“互联网+”的品德教育实践策略
图画故事书对儿童品德教育有积极作用
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渗透
多媒体技术与高校文学教育
西班牙语文学与学生语言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
如何通过韩国文化教育开展韩语教育工作
数学知识学习中渗透数学文化教育
我国人口出生率的研究分析
发展文化教育是提高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