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在高职商务外语人才培养中的实践与探索
2014-04-29缪敏
【摘要】在提出高职商务外语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所在区域和学校的具体情况,开展工学结合在高职商务外语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证研究,提出相应的实施办法与策略。
【关键词】工学结合 高职 商务外语 人才培养 实践
【基金项目】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B13656S)。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94-02
2006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提出了“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精神。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问题,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
然而,人们长期以来在观念上存在一种误区:理工类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明显,而文科类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难以显现;理工类专业的能力培养易于把握,文科类专业的能力培养难以体现;理工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易组织,文科类专业的实践教学难落实。尤其是高职外语类专业岗位任职要求比较复杂,涉及面广,深浅难以衡量,工作流程难以标准化,工作复杂程度较高,基本不属于廉价劳动力的范畴,工学结合难以开展。由于商务外语专业工学结合难度高,如何创新高职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缺乏大胆的探索实践和总结提炼。因此需要我们结合所在区域和学校的具体情况,探索适合实际情况的工学结合规律和实现途径。
一、高职商务外语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工学结合,即学校学习和生产岗位工作交替进行的培养模式,工学结合强调学习与实践的结合。工学结合既是一种人才培养理念,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方式和途径。对高职商务外语人才培养来说,其目的在于探索和实践“外语与专业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端技能型外语人才培养质量。其人才培养应突出商务外语专业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流程相结合的特征,高度重视与企业的联系,加强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等实践活动相结合。
工学结合高职商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落实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方案,有利于高职商务外语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促进高职外语专业学习和外语职业岗位能力的无缝对接,满足企业行业对高职商务外语人才的用人需求。实施工学结合的高职商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对企业来说,可以借助高职院校将自己对高职外语人才的用人要求贯穿到学生培养的过程之中,从而能够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外语实用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高职外语人才资源,同时也可以利用高职院校教师和实验室等资源优势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提升企业员工的外语素质和水平。对高职院校来说,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生产条件和职业氛围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把对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培养的课堂延伸到生产现场,实现职场育人的目的,使教育与就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
二、工学结合商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为了顺利实现工学结合商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我们以本校实际和商务外语专业近年开展工学结合情况为例,提出如下实施办法与策略。
(一)优化商务外语人才培养环境
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看,职业教育的地方性和地市级政府在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中的地位,决定了地市在构建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体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政府的政策支持与引导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强有力的助推器。
本校地处福建省省会中心城市,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学校建设,将学校列为福州地区重点建设的高等职业院校。政府部门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给与大力支持,多次协调涉外机构、企业协会等相关部门,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校企合作。这对商务外语专业人才的发展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重视商务外语职业岗位要求
在“工学结合”商务外语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十分重视商务外语人才培养的职业岗位要求,每年定期召开由一线的专任教师和企行业业务骨干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或商务外语专业实践专家研讨会,对所形成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并完成课程体系框架设计,使商务外语专业面对的职业岗位更清晰,职业素质要求更明确,实现商务外语学生能力培养的专业化、教学内容的职业化、教学环境的企业化。同时,根据市场或涉外企业的需求来制订商务外语人才培养方案和质量监控体系,保证专业发展的适应性,提高专业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的吻合度。
(三)提升商务外语专业学生实践能力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意见》还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其中实习实训是关键环节,这些政策与举措对商务外语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具体说来:
1.构建工学结合的商务外語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要求,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岗位工作过程,将实训课程体系分成基于单门课程的单项技能实训、基于数门课程的专门岗位技能实训、基于综合业务能力的综合技能实训和基于实际工作的顶岗实习等四个层次进行学习。
第一层次是基于单门课程的单项技能实训,着重强调对完成某项或某几项任务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和基础技能的训练,如《商务英语口语》、《商务应用文写作》等,主要由一些“理论加实践”课程承担。第二层次是基于数门课程的专门岗位技能实训,在完成单项技能实训内容的前提下,围绕某一针对性岗位要求,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进行岗位技能实训,如《外贸跟单》、《商务谈判》主要是纯实训课程。第三层次是基于综合业务能力的综合技能实训,是专业综合实训课。针对所有课程,根据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利用多媒体或校内实训基地为学生营造一个“准职业环境”,设计若干“仿真”或“全真”的职业项目,让学生在仿真的国际商务环境中,全面、系统、规范地熟悉、掌握进出口贸易的程序、环节及做法。第四层次是基于实际工作的顶岗实习,即与合作企业联合开展校外实习,实现学校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学生通过与学校签约的校外实训基地(或自己联系的实习单位)进行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用于解决实际工作问题、培养实际工作能力。经过几年的探索,本校商务外语专业逐步摸索出“企业岗位体验—校内仿真/全真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的三步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而这些只有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才能实现。
2.完善商务外语专业校内实训室建设
校内实训室是商务外语学生培养职业素质、巩固理论知识、强化职业技能的场所。我们申请新建专业实训室时,围绕建立以岗位技能训练为中心,完善融实践教学与职业素质训导、专业技能训练与鉴定考核、技能竞赛与社会培训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专业实训室这一建设理念。
2.1建立文化体验实训室,强化专业特色和职业氛围
配置含有英美、日本国家文化元素的各种设施和功能区,作为英美和日本国家文化学习的一个固定场所,用于开设相关文化课程以及举办各类文化表演讲座等。学生可以在文化氛围中快乐学习,身临其境地理解和体会相关国家的传统文化。同时,充分利用与企业合作的契机,引强企进校,融校企于一體,将企业文化嵌入校园环境,为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提高提供一个真正的职业氛围和企业文化熏陶。
2.2充分发挥现有校内实验室作用,提高实训教学的软、硬件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
在满足课堂实践教学需求的同时,本校原有商务多功能等专业实训室设施还用于开展英日语各项技能竞赛、外语角、外语沙龙、外贸职业能力训练、文化创意策划与执行等活动场所、承办语言文化技能大赛、承担各类语言考点考务工作。同时还可以承担各类第二课堂活动项目,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加强商务外语专业校企合作办学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不断深入与企业的合作,创新校企合作机制体制,如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共商顶岗实习协议和开展弹性“订单式”人才培养,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合作形式。
3.1 校企共商顶岗挂职实习协议
与福州纵腾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莆田协信制模有限公司、协胜鞋业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就学生顶岗实习项目达成协议,不断开展工学结合在高职外语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探索。通过开展专业调研,组织教师暑期下企业顶岗挂职等校企活动,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挖掘行业标准,并将其合理地嵌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之中,让办学目标和培养目标更加明确,专业建设的针对性进一步增强。
组织学生赴省内知名企业开展专业见习活动或参加顶岗预就业实习。通过专业见习和顶岗预就业实习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清楚市场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同时,为加强校企合作、推进实践教学、优化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等起到积极作用。
3.2 校企订单培养共同育人
与东方超捷国际货运代理(深圳)有限公司福州分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开展弹性“订单式”人才培养。挑选部分学生成立国际货代订单培养班和国际贸易业务订单培养班,以专业为基础,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开设有针对性的选修课程。使学生不仅具备语言与商务技能,还掌握与国际货代和国际贸易相关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不断为企业输送合格的毕业生。《商务外语专业校企订单培养共同育人》获得院级政校企合作项目立项。
3.3 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
紧密依托行业企业,厂校合作,与玛珂立电子有限公司开展合作,成立玛珂立速卖通国际电子商务工作室,在校内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在架构和运行机制上兼具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的双重功能,以外贸综合业务校内模拟仿真实训为基础,依托网络贸易平台和引企入校的外贸企业开展创业实战训练。其目的在于通过对接市场的开放式运作,在实践中开展“外贸实战和跟单顶岗全程贯穿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求通过这一运行平台,将教师的专业实践成果及时转化到人才培养实践中,针对外贸企业用工特点,分阶段安排校外外贸业务跟单顶岗,学生围绕外贸企业的某一订单开展顶岗工作,完成订单即完成顶岗工作。该模式将外贸企业业务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将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中。
4.加强商务外语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实施商务外语“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保证。目前,总的说来,我国商务外语的师资状况难以满足高职“工学结合”商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主要问题是专任商务英语教师缺乏相关涉外行业和商务外语职业工作经历,而涉外企业的指导教师则缺乏相应的学校教学经验。因此,校企双方应从提高商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涉外企业创新能力的长远目标出发,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激励措施,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高素质商务外语专业师资队伍。
本校加强商务外语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主要措施有:一是建立商务外语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与管理机制。通过企业定期实践锻炼等形式,参与企业课题开发、技术服务等,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二是通过有效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技能大赛,根据不同研究方向积极参加各类职业资格考试,考取相关商务职业资格证书,担任商务外语职业资格证书考官和培训师。三是积极引进,聘请企事业单位专家、一线业务骨干作为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参与教学实践指导,并兼职担任导师,通过讲座、顶岗实习指导的形式开展就业、创业教育。
5.完善商务外语专业“双证书”制度
“双证书”是校企连接的桥梁,也能提高商务外语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本校将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作为商务外语专业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要素。第一,坚持课证融合,将商务外语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纳入教学计划。围绕“职业资格鉴定”的要求来组织教学,把专业技能鉴定与课程考试相结合,强化学生技能训练,使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第二,在商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本专业毕业生必须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第三,出台相关的鼓励措施。对商务外语专业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并取得较高级别或含金量高的职业资格证书如外贸单证员、外贸跟单员、涉外秘书、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和BEC等给予一定的奖励。
6.凸显商务外语人才为地方区域经济服务的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多元化趋势促使高职教育发展成为可能,并使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作为外贸大省的福建,外资企业不断增多,从事涉外经济贸易活动成为海西区域发展的主流,大量的高素質外贸外语人才成为影响区域涉外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海西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商务外语专业提供大量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服务为其服务。商务外语专业作为外经贸应用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场所,在海西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体现一定的影响力。为此,本校在商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过程中,按照海西区域企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明确其为海西区域服务目标,培养海西涉外企业所需的“精通外语,懂商务”的外贸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
其途径是通过“工学结合”途径为海西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援助。本校积极为商务外语专业学生创造参加各种商务活动或服务国际赛事的实践平台,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实践教学活动和高端技能型外语人才培养计划的内容。组织商务外语专业学生参加各项商务活动志愿者服务如为各类涉外会展、外事活动、外商旅游观光、涉外企业商务活动提供英语翻译和为在本地区举行的国际赛事提供志愿者服务如世界沙滩排球巡回赛和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进而为推动福州乃至福建省区域经济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7):52—54
[2]马开广. 基于“工学结合”的示范性高职外语“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建构[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3]朱兰珍. 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应用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人才,2012(4):63
[4]鞠明明,李华,黄晓雪.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以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为例[J]职教论坛,2012(14):51
[5]史成泽. 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思考[J]职业,2012(15)
作者简介:
缪敏(1969-),女,福建连江人,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教学;英汉对比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