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海外影响力现状 制约因素与对策
2014-04-29田惠敏韩乃志
田惠敏 韩乃志
摘要:认为中国企业业海外国际竞争力逐渐增强、海外社会责任感日益增加、海外发展全方位多领域格局逐渐形成。仍存在制约中国企业海外影响力的国际层面、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的因素。分别从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与中国开发性金融机构的角度提出了增强中国企业海外影响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跨国企业;走出去;影响力
中图分类号:F279.2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增强企业海外影响力,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关键步伐。中国企业海外影响力的强弱是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规模和水平,由小变大,由弱到强。“走出去”战略是中国的国家战略,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中国企业“走出去”总体上还是处于初级阶段,与中国经济总量以及中国的对外贸易、吸引外资相比,目前“走出去”的规模还太小,中国企业的海外影响力还很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实现跨越式大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创造了较好的机会,也为中国企业提升在当地的影响力创造了机会。这对于加快推动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步伐,提高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水平,树立中国企业良好国际形象,增强中国企业海外复杂环境适应能力,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能力,优化配置全球资源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企业海外影响力现状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实现与各国双边政治关系的良好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各项战略合作机制,在全球的地位和影响力与日俱增。与此同时,中国企业的整体实力在不断增强,“走出去”战略步伐逐步加快,在海外发展过程中与所在国人民和谐共处、互利共赢,企业的海外影响力也随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一)中国企业海外国际竞争力逐渐增强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和影响力逐渐增强,中国企业海外国际竞争力逐渐增强,主要表现在:
1.国际话语权不断提升
金融危机以来,西方主要国家实力遭受沉重打击。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实力增强,也引发了全球的关注,即使有金融危机的存在,中国经济还是9%的增长。发展中国家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中增加了投票权,影响力和话语权上升了,中国的影响力增强给中国企业增加了竞争力。
2.国际金融危机增加中国海外投资机会
金融危机使中国企业更加迫切地需要改变目前国家替代企业投资的模式,以避免对外投资主体和投资对象过于集中所产生的困境。金融危机使许多国家的企业陷入困境,等待破产或者被并购。各国为刺激复苏,均在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而中国在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领域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中国企业已积累大量资本,在世界其他国家投资萎缩和资本极度缺乏的情况下,中国资本变得更有价值。金融危机使国外企业更重视中国市场以及与中国企业的合作,为中国企业并购国外相关企业,或成为国外企业的战略投资者提供了更多机会。
3.中国已形成一批在海外发展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
除了在海外发展实力雄厚的央企之外,中国还涌现了华为、联想、吉利等在国际上较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民营企业,这些民营企业结合自身特点,着眼于全球市场,开展跨国投资,并在相关领域取得了成功经验。
(二)中国企业海外社会责任感日益增强
中国企业的海外发展,对缓解国内资源短缺矛盾、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出口、增加就业以及增进对外友好合作关系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明显。企业只有遵守“双赢原则”才能受欢迎。因此,企业盈利之后要履行必要的社会责任,给当地人民带来好处,才能得到持续的欢迎和支持。在此过程中,许多中国企业在境外投资注意培养当地人才,履行国际社会责任,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教育、环境卫生等都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中国企业海外发展全方位多领域格局逐渐形成
中国企业海外发展全方位、多领域格局逐渐形成。主要表现在: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规模日益增大,企业投资领域逐步拓宽。中国“走出去”战略已经基本形成了“亚洲为主,发展非洲,拓展欧美、拉美和南太”的多元化战略格局。中国企业在改善当地民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领域,包括能帮助这些国家提高经济“造血”机能的农业和制造业,能源、交通、电信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油气和固体矿产开发等资源领域的合作,中国企业影响力日益增强。
1.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规模日益增大
主要表现在对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三个方面:首先,在对外投资方面,自从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2013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共对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2912家海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456亿美元。截止2012年底,中国13500多家境内投资者在国(境)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1.6万家,分布在全球179个国家(地区),累计投资5319多亿美元,并建立起大量产品出口基地,形成海外资产2万多亿美元。其次,在对外承包工程方面,国家对开展对外工程越来越重视,支持政策和相关措施在不断完善,在财政、金融以及外交等诸多方面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中国对外工程业务发展迅猛,规模也在日益扩大,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截至2013年底,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累计签订合同额11698亿美元。中国已在国际承包工程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赢得良好信誉和口碑。最后,在劳务合作方面,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对外劳务合作取得了良好绩效,成为中国对外经济合作和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内容。截止2013年末中国在外各类劳务人员85万人。
2.中国企业投资领域不断扩大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领域不断扩大,特别是能源领域,中国能源企业在管理经验、技术水平和融资能力等方面不断加强,竞争力提升,企业海外影响力在不断增强。以能源矿产资源为主的同时,制造业、电子信息、金融、物流等行业的投资及收购快速增长。随着中国境外投资持续快速增长,投资领域不断拓宽,投资方式灵活多样,一大批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通过境外投资拓展了发展空间,投资效益显著。中国“走出去”战略已经基本形成了“亚洲为主,发展非洲,拓展欧美、拉美和南太”的多元化战略格局。在资源和能源领域,由于中国的相对技术优势,中国企业在一些地区,如南部非洲、拉美和亚洲,显示出一定的优势和影响力。在一些依赖外援资金的地区,中国企业在改善当地民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领域,包括能帮助这些国家提高经济“造血”机能的农业和制造业,能源、交通、电信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油气和固体矿产开发等资源领域的合作,中国企业影响力日益增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进出设施建设进入快速、稳定的发展时期。一方面,亚、非、拉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普遍薄弱,对基础设施投资有着强劲的资金与技术需求。如东盟2010年通过了2955亿美元的发展基础设施投资计划,该计划包括兴建路桥、高口、机场、综合工业区和电厂等717个工程项目,于2020年完成;非洲每年也存在31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融资缺口。另一方面,美、欧等发达国家基础设施也面临更新换代,如美国2010年宣布实施500亿基础设施升级计划。这为中国企业进入基础设施市场提供了良好机遇。
二、中国企业海外影响力的制约因素
中国改革开放30余年,中国经济在“引进来”方面取得了很好成绩,但在“走出去”方面经验不足,还面临较多的困难和问题,中国企业在海外发展影响力还比较弱,还有很多制约影响因素。
(一)国际层面制约因素
制约中国企业海外影响力发展的国际层面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国际“经济民族主义”思潮对中国企业海外发展影响
一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负面影响的凸显,西方发达国家泛起的“经济民族主义”思潮,已经成为影响世界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消极因素。二是这股思潮在这些国家的政府、劳工组织和舆论界联手操纵和推动下,呈现出逐步蔓延和扩展之势。三是中国国有企业的“国家队”的身份经常引发了一些东道国担忧,特别是西方国家对中国固有公司的警惕和偏见。四是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美元不断贬值、美国次贷危机导致信贷紧缩,加之金融市场投资盛行,这些均使中国企业海外融资和经营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五是一些国家的政客会把跨国并购这一纯粹的经济行为上升为威胁国家安全、政治渗透等高度,以阻止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顺利实现。
2.东道国国内局势动荡的政治风险和政策风险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很大一部分投向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这些国家大多民族矛盾错综复杂、宗教冲突不断、战争频繁、政局不稳、恐怖主义盛行、政策不透明、官员腐败、社会治安混乱,因而造成政策缺乏连贯性,或者难以认真付诸实施,如新政府上台后,往往对上届政府同外国政府及对外公司签署的合同不认账,甚至单方面中止,即便承认,也多方刁难;这些国家的法律、财税制度也变化无常,往往让外资企业摸不着头脑,无法适应;一些民族政党敌视外来资本等。这些都会给投资者带来种种不便和困难。中国企业在一些国家的投资遇到了诸如此类困难和问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造成重大的损失。这些由于一些东道国国内政局动荡所造成的政治风险和政策风险,给中国企业在该国的投资带来种种不便和困难,导致企业经营困难甚至造成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失败,而无法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进而影响中国企业的海外形象。
3.部分国家对中国企业海外迅速发展的疑虑和担忧
有些国家对于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上迅速发展,它们存在相当大的疑虑和担忧,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抵制和打压。国际跨国公司采取以知识产权为基础的“技术—专利—标准”战略,以及策略性技术联盟,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受到排挤和抵制。中国不论是在无偿援助还是经济开发商都尚未形成属于自身的价值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长期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歧视,表现在对企业、消费者的双重标准,不承认市场经济国家地位,标准提高等。美国对中国商品设限由来已久,每年都要炮制一些反倾销案。
(二)政府层面制约因素
政府层面的支持和服务,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有力依托,“以援助促合作”、“资源换项目”有效帮助中国企业在项目竞标中争取有力地位。中国政府推出的遍布世界的“孔子学院”对于世界认识中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中国企业的海外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然而中国政府在推进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还面临如下问题:
1.与主流价值观相冲突,对外宣传不到位
企业海外影响力的大小除了与企业自身因素有关之外,还与企业所代表的国家的经济实力、国家官方价值观等密切关联。虽然中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实体,但中国官方价值观与全球主流价值观之间存在冲突,最终表现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外交邦交很多,但盟友很少,在一些国际问题上,中国经常处于孤立地位。这与 “中国模式论”所宣扬的由政府主导的、民族主义支撑的外交路径、国家权力结构和社会治理方式,与西方宣扬的所谓自由、民主、法治的普世价值存在一定的矛盾。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对外援助长期处于不公开状态,透明度较差,这容易引起国际社会对中国援助工作的疑心,更不易于得到国外公众对中国援外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中国在对外援助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宣传不到位,导致国际社会了解很少,甚至不了解,没有很好发挥帮助中国企业树立海外良好形象的作用。
2.对外投资法律不健全,缺乏完善企业对外投资法律保护体系
中国目前尚没有一部较为完善的对外投资法,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对外投资法律体系,致使管理中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现象时有发生。另外,中国缺乏完善的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法律保护体系。如跨国并购往往面对经营风险、交易风险等等各种风险,使得跨国投资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面临巨大风险。为了保证本国投资者的利益,发达国家大都建立了相应的风险保障机制,但是中国在建立海外投资保障方面还处于试验阶段。
3.企业海外并购需得到更多的政府金融支持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缺乏政府提供的金融支持,保险政策支持不够;政府服务功能尚待提高;地方政府的不良干预作用仍然存在。目前,资金不足是影响海外并购、投资的一大问题。企业通过银行贷款实现的投资并不多,特别是能源型的大型并购,利用国家银行贷款至关重要,但普遍情况是国内贷款较多,海外贷款不够积极。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跨国并购时主要利用国内外的资本证券市场通过发行股票、债券、以股换股、信用贷款等融资手段筹集并购资金,但是在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中,虽然出现了一些新的融资手段,但是其占比重很小,金融信贷约束很多,现金收购仍然是主要的手段,并购活动的融资手段仍有待拓展。
(三)企业层面制约因素
提升中国企业海外影响力,企业发展本身是关键。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存在经验较少、整体实力不强、企业比较分散、要素比较分散等问题,企业资本和服务“走出去”较少,对外直接投资项目以原材料、传统加工制造业居多,企业间缺乏合作和帮助,海外投资项目存活率较低,遭遇不公平对外的情形屡见不鲜等。具体来说,企业在海外发展过程中,影响企业海外影响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忽略东道国发展需要导致海外形象不佳
中国企业海外形象不佳主要表现在:国际市场对中国企业认知度不高,存在成见:中国企业缺乏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品牌;中国企业海外媒体负面新闻影响。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中国企业在海外发展过程中对东道国认识不足,对国际市场缺乏深度的认知和全面的把握,缺乏国际化经营的战略指导和发展规划。二是中国企业在海外发展过程中缺乏对海外市场、法律、文化的了解,对海外市场准则、商业模式、法律法规不熟悉,缺乏跨国投资经验、资金、渠道及人才。
2.企业缺乏系统、完整的海外发展战略规划
企业海外发展经营战略规划是一个复杂的策略系统。在国家倡导及中国力量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企业的背景下,很多企业不顾自身发展状况和东道国环境,单纯为扩张而扩张,表现出跨国经营的盲目性;某些企业将海外扩张的目的仅仅定位于出口创汇,表现出跨国经营的狭隘性;有些企业妄图利用国际市场的波动进行短期博彩式经营,表现出跨国经营的投机性。这些不成熟的企业行为正是缺乏系统战略规划的表现,而缺乏系统完整战略规划的企业也必然会在国际竞争中遭到淘汰。
3.企业国际型人才缺乏,企业管理机制跟不上
中国企业海外发展没有形成完整的国际化经营意识,缺乏国际化企业的运营构架,境外机构管理制度不健全,人才支撑远远不足。企业在海外投资时缺乏科学评估和规范的风险管理,容易受人引诱,盲目冲动,热衷低水平的价格竞争,行为短时,缺乏完整的本地化运营战略,引起了当地对中国企业承办工程、中国制造的抵制。另外,中国跨国企业与其它资本来源地跨国企业的最大差距在于技术和管理。中国企业在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应该以其它国家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展的经验教训为借鉴。
4.公共外交自觉性缺乏,境外社会责任承担少
中国企业缺少和境外合作对象以外的社会各方面(如议会、工会、媒体、社区)沟通习惯,缺少公共外交的自觉和经验。中国企业缺少在境外承担社会责任,常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障碍。除了先进的管理机制及雄厚的技术实力外,中国跨国企业在海外市场开拓过程中缺乏公共外交自觉性,境外社会责任承担少。这与当前中国企业对海外地区消费者心理价值的关注度不够及营销策略的开放性不足不无关系。在企业规模较小的情况下,追求纯粹商业影响力的增长是自然的,而在企业规模化之后,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则不可小觑。而企业社会影响力更多地体现在企业关注本地社会需要、主动接受社会影响而形成的一种积极反馈与创新性对话能力。中国企业在海外发展经营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内功,要更为关注当地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以更为开放的经营模式显示其商业与社会营运经验方面的能力和融入当地社会的积极愿望,承担起当地更多的社会责任。
5.企业实力和规模不足,投资结构尚有待完善
从市场资源、技术资源以及企业能力三个角度还衡量企业的资源因素,中国走出去企业并不具备明显的资源优势,中国企业海外在规模、技术、品牌、管理等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上处于劣势,核心技术的缺乏制约了中国企业的海外发展。企业间分散化经营,无法在资本、技术、市场、信息以及生产等资源上实现共享与互补,内部过度竞争。另外,中国整体科技水平并不高,对外投资技术含量比较低,中国企业海外发展过分偏重初级产品产业,主要以资源开发和初级加工制造业为主,缺乏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层次服务业的投资。
6.投资区域分布不合理,企业海外恶性竞争大
投资区域过于集中,中国跨国经营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亚太地区据统计,2010年中国在亚洲和中东的对外投资占到75%,投资过于集中,往往受制于东道国,增大对外投资的风险。一旦这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生波动,必然影响中国海外投资企业的经营效益。投资分布地域过于集中,不利于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和投资风险的分散,往往导致中国海外企业自相恶性竞争。
三、增强中国企业海外影响力对策
随着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的国际经营已经很难被单纯看作是企业自身的经济行为,至少企业的国际经营的绩效,不是完全由经济因素所能决定的。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个体,应该携手合作,只有这样才能走好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之路。中国企业海外影响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企业发展的内部因素,还取决于企业发展的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是内因,取决于企业目标及企业目标与能力;外部因素是外因,取决于国家目标、国内环境和国外环境。
(一)政府层面
中国企业海外影响力不仅囿于企业本身,还受到国家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引导和制约,政府的“保驾护航”的作用不可或缺。中国政府在充分尊重企业对外投资自主决策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和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
1.制定对外投资战略,创造良好对外投资环境
在更加市场化、更加开放、更加相互依存的世界,国家必须考虑,通过具有宏观影响力和国家长远发展战略意义的对外投资,提高企业在海外的影响力。为此,要加强与有关国家的投资合作和对话机制,健全多边投资保障机制,制定国家整体对外投资战略,为企业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2.塑造良好国际形象,加强国际双边或多边经贸关系
随着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中国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中国是举世瞩目的大国,塑造文明、民主、发展、和平、环保的整体形象,向世界展示真实的中国,逐步消除各种误解,维护国家形象和根本利益,是当务之急。为此,需要逐步完善公共外交机制;提高文化交流的能力;大力扶植民间文化交流;加强教育文化交流;推动文化产业与文化贸易;加强与投资国的政治与经贸联系,有效保障中国资源能源安全;积极参与国际投资框架谈判,加强区域合作;积极、主动做好对外经济宣传工作。
3.注重发展中国家乡村建设,重视与西方国家外交关系
在注重对于发展中国家,中国制造业输出到非洲、拉美,符合比较优势。另外,还应重视发展中国家乡村建设。中国具有丰富的农村改革经验,对一些发展中国家,中国政府应重视东道国的乡村经济建设,可以全面介入该国社会政治的内层空间,重建这个国家的基层社会,一方面可以得到当地普通民众的支持,介入该国政治内层空间;另一方面,对未来中国企业深入与当地国家的经贸发展奠定基础。与西方国家把援助和私有化、更好的治理等条件相结合不同,中国可以将自身的经验创造各种工具把援助、贸易和投资结合起来,从而赢得当地国家民众的支持。全面修正中国对非外交政策,对大部分非洲国家而言,没有乡村经济的重建,没有农牧业的持续发展,中国与非洲的经贸关系不可能健康持久,就不可持久的建立和扩大中国企业在非洲的海外影响力。中国对外发展不能仅局限于发展中国家,未来更应重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相处,为中国企业在这些国家的海外发展奠定坚持的外交基础,在竞争中不断提升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4.保护中国企业正当的海外投资权益,降低海外发展风险
中国能否走向全球的决定力量其实取决于经济、文化和军事的“一体两翼”——主体是经济,文化和军事是决定飞行高度的两大翅膀。在文化上,沟通和宣传十分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以符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价值理念的价值观去赢得世界更多国家的认同和支持。军事上,要学习美国的现成经验,以军事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为中国企业的外海投资发挥潜在保障或或背书作用,维护国家的海外利益。
5.完善对外援助工作,推动企业海外发展
自1950年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实施外援计划,这些外援不仅有助于加强中国与受援国的政治关系,树立中国负责人大国形象,且为中国与受援国经贸合作和中国企业“走出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外援主要采取以下方式:一是采取政府贷款、政府贴息贷款等优惠贷款援助,由中国政府向受援国提供援助性质的优惠贷款,以扩大外援规模,提高外援资金的使用效益,推动双方企业的投资合作,带动中国设备、材料和技术出口。二是援外项目合资合作,以利于中国政府援外资金与企业海外经营相结合,扩大资金来源和项目规模,巩固项目成果,提高援助对推进企业“走出去”的效应。发挥中国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加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增强中国企业海外影响力。
(二)企业层面对策
企业是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主体,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走出去”战略表现为企业的微观经济活动,一般由企业发挥主导作用,自主选择完成海外发展决策。对于企业而言,除了关注自身传统微观特质的发展之外,也要关注如何在现有的外部市场环境及制度框架下获得竞争优势。随着中国企业国际化步伐的加快,一大批企业已经步中兴、华为、海尔之后,迅速开始了自己国际经营的进程。企业走国际化道路不能过热,而是多一点检讨,多一点反思,应该多关注当地社会的发展,民生的进步,不断提升企业在当地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1. 培育国际化视野和全球化战略思维
企业家必须有世界眼光,保持开放的、学习的姿态,密切关注国内外国际形势和政策走向,把握全球技术发展趋势;加深对不同文明、文化的了解,提升在国际舞台上的交流能力,以国际化战略视野引领企业发展,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全局视角灵活处理问题、积极推动创新。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的战略意图,注意研究分析世界经济发展变化的形势。此外,中国有实力的企业应利用跨国公司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以自己的比较优势重组他国产业和企业,主动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以获得市场份额和技术开发能力,不断完善投资结构,提高产业链竞争力。
2.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实现管理国际化
中国公司要想在海外获得成功,很重要的是要有全球化的理念,本地化的团队,本地化的经营,而这些需要一流的国际化的管理和经营团队,需要了解国际市场、通晓国际规则、熟悉他国文化、善于跨国经营的知名企业家,需要加强国际经济、政治、金融、语言、综合业务水平等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全面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企业要寻找恰当目标,运用国际专业机构人才,努力实现管理的国际化。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机制,建造一流的国际化的管理和经营团队;在投资东道国全面实施人才本土化战略,以当地人才优势的充分发挥带动中国企业海外发展,在语言文化方面,要以东道国本土语言为工作语言,缩小语言文化差距,运用本土语言文化开展宣传推广,增强跨文化适应力。充分利用海外华商网络资源优势,促进中国企业海外展。
3.履行社会责任,重视当地公共外交
履行社会责任是国际社会评价企业的重要依据,也是中国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的必然要求。中国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应把造福大众作为企业发展的根本追求,把互利共赢作为海外投资的基本准则,模范履行好全球企业公民的责任,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商业道德和行业规则,加强环境保护,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另外,企业应重视当地公共外交,将其列入企业发展战略,以更多地融入当地社会,跨越文化障碍,减少文化理念冲突,实现良好经营。与当地政府、议会、民众、媒体和非政府组织建立良好关系,规避政治风险,改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通过推行属地化经营,履行社会责任,造福当地人民,促进共同发展,赢得当地民众的尊敬和信任,建立良好的企业和品牌形象。
4.提高危机管理能力,加强外海发展风险控制
一个跨国企业的影响力更多源自其在公司形象、产品形象、市场竞争力、人力资源方面的杰出表现。危机管理是跨国企业在海外影响力的重要构成因素。与资本来源地相比较而言,本地社会消费者的生活方式、需求实现方式、竞争者的行为模式、政策空间、资源获得模式等具有非常大的差别,因而跨文化与跨国家的投资经营必然面临着一系列不确定因素,这就需要跨国企业具备即时防范与应对的能力,在这个意义上,危机管理是跨国企业必需具备的技能。中国跨国企业在海外发展中要时刻绷紧危机管理这根弦,要意识到危机的普遍性和隐蔽性,要具有危机前、危机中和危机后采取适当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对企业负面影响的能力,在危机管理中要作出更为积极主动的努力和沟通。中国大规模的海外投资被视为“中国崛起”的新标志。然而,海外投资规模的急剧扩大、资产份额的快速提升,也意味着海外投资风险的日益加大,中国要学会跨国投资的风险管理,提高中国的海外经济利益和海外影响力。
5.加强公司治理,明确海外发展目的
企业在海外发展过程中,应该考虑尽可能地适应当地的文化,并举加强公司的效应的制度建设,尤其是公司治理。不同文明的冲突常常带来无法短期给出答案的问题。认识这种冲突的危害,虚心学习和研究当地文化,避免文化禁忌,是企业在海外发展中取得成功的最基本的条件。为此,需要加强自身海外公司治理能力,不断提高跨国运营水平和风险防范意识,完善内部治理机构,实现国际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组合,充分发挥企业的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企业跨国经营水平和应对风险的能力。
6.加强企业联合,推动跨国合作发展
在加强企业联合方面,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应“抱团取暖”,加强企业间的联合。在资源民族主义、资源保护主义抬头,中国大型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走出去”常常受到不公正围剿的情形下,国企“走出去”易受国外各方质疑和抵制,中小民企容易取得国际市场信任,有较强的身份优势,中小民营企业由于没有国有背景,通常不为外国政府和投资审查机构关注,可以避开政治因素的困扰和国外媒体及舆论的围攻,其“走出去”往往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加之,中小民营企业机制一般比较灵活,市场反应与决策效率高,往往成为大型国有和股份制企业的先锋部队。建议鼓励中小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联合抱团“走出去”,民企与国企强大的政策、资金和管理优势有效结合,可以组成联合体“同船出海”,既可以降低国企“走出去”的政治风险,实现优势互补,还可以降低企业“走出去”成本,提高企业“走出去”的整体竞争力。
(三)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对策
作为中国企业,无论实力,还是经验,与发达国家的跨国该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在“走出去”过程中当然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也离不开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的支持和配合。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在增强企业海外影响力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中国企业海外发展过程中,一定要重视中介结构的作用,特别是金融机构的作用。与国际同行相比,中国专业中介机构如银行、律师和会计师事务所及专业咨询机构等多受限于语言劣势、文化差异和人才短缺等因素,专业能力较差,特别是国际调研、设计和咨询能力不足。公证、律师、会计、管理咨询机构。中介结构,特别是金融服务机构应加大扶持企业走出去的力度,为实体经济的海外活动提供给更好的支持和服务。
(四)中国开发性金融机构应发挥的作用
中国企业海外发展离不开金融机构,特别是开发性金额机构的支持与服务。在增强企业海外影响力方面,中国开发性金融机构应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积极开展国家战略研究,帮助中资企业扩大海外影响力
应顺应经济全球化、区域化发展趋势的客观需要加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国际发展战略研究,不仅从金融方面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而且要帮助和指导中国企业采取正确的海外发展战略,实现预期的投资目标并最大限度地融入当地社会,真正实现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目标,增强中国在全球和区域的竞争力。
2.综合运用多种金融产品,支持企业海外发展
综合运用多方位金融产品,支持企业在海外发展过程中的产业链配套建设,支持“产业园区+产业链”的建设模式,支持新兴产业集聚区的建设。通过买方信贷、卖方信贷、出口保理,支持龙头企业扩大产品出口,建立“大额授信、风险分担”的“走出去”业务合作机制,规模化、系统化推动“走出去”业务发展。支持并购国外高技术企业,提升研发设计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动产品结构调整。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海外投资设厂,实现本地化生产与售后服务,为进一步扩大海外市场份额创造条件。
3.加强海外投资项目审核,提升企业海外风险控制能力
在支持企业“走出去”方面,遵循“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政策,注意风险控制,加强产业链各环节项目的评审;重点支持纳入国家产业发展规划,具有明确技术优势、成本优势的能力建设类投资项目;重点支持有利于提升核心竞争力、优化产品结构、节能减排的技术改造项目;重点支持有利于提高产业集中度,淘汰落后产能的兼并重组、联合重组项目;重点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
总之,中国应坚持和实施更加积极主动、更加体现比较优势的新型开放战略,进一步巩固这种“区位多元化”的战略格局,在巩固对周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投资的同时,加大对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投资与合作力度,学习他们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开拓国际市场的经验和技巧;通过与发达国际国家的合作,实现中国企业的跨越式发展,缩短产品的生命值后期,尽快缩小我们与发达国家在技术、竞争及品牌方面的差距。在支持中国企业巩固在欧美国家发展的同时,还将更多关注点和可利用资源投入到亚非拉新兴经济体国家,围绕“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运用“基础设施换资源”原理,积极探索将中国的资金优势、基础设施建设能力优势、经济开发区建设经验与亚非拉国家的资源优势、基础设施需求、农业发展需求、工业化进程需求实施有效对接,推动中国企业资金、人才、产品和技术“走出去”,通过不断提升综合国力,让中国企业在海外拥有更大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曾鸣.中国企业获取国际影响力的途径[J].IT时代周刊,2005(5).
[2]蓝庆新,夏占友.中国企业“走出去”[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3]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2008中国企业“走出去”发展报告[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8.
[4]陈漓高.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环境与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马振岗,甑炳禧.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建设和谐世界[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
[6]冯雷,夏先良.中国“走出去”方式创新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7]吕立山.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游戏规则[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1.
[8][南非]莫利齐·姆贝基.贫困的设计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9]张茉楠.中国海外投资要提高风险管理能力[N].中国证券报,2011-9-2.
[10][美] 海伦·德雷斯基.国际管理—跨国与跨文化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11]姜洪.世界经济论纲—典型与非典型发展道路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12]唐炎钊,张丽明,陈志斌.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文化整合解决方案探究[M].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13]易纲.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机遇、风险与政策支持[J].中国市场,2012(37).
(编辑:韦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