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乡愁理念的本土教育资源开发利用

2014-04-29高爱

江苏教育研究 2014年22期
关键词:本土资源开发利用小学语文

高爱

摘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目标,其目的是加强课程内容与社会实践、学生生活环境的有机联系,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开发利用本土教育资源的实践研究”证明:将地方独特的人文资源转变成语文课程资源,不仅拓展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丰富学生的认知世界,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而且让学生在知晓地方历史、人文、风俗的过程中养成自主探究、创新实践的良好习惯,激发其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

关键词:开发利用;本土资源;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8-0077-03

今年,半月谈记者李惊亚、杨洪涛写了一篇《拯救乡愁》。文章写道:“记得住‘乡愁,成为我们亟需思考和破解的一道难题。”[1]“乡愁”是一种复杂的情绪,其中至为重要的是对地域文化习俗、历史传统、精神观念的一种眷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因此,大力开发本土课程资源,在小语教学中渗透本土文化,可以搭建起语文教学通向学生生活实践的阶梯,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外延。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可以更加了解家乡文化,培养爱家、爱国的情怀。

一、阅读教学“勾”乡愁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每一册都以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为主体,值得我们细品深读。但又不能完全照本宣科,要坚持“用教材教”和“教教材”的辩证统一,做到教材“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的辩证统一。在开展《美丽的丹顶鹤》、《麋鹿》、《灰椋鸟》等课文的教学时,笔者利用盐城是丹顶鹤和麋鹿故乡这一独特的地域和人文优势,拓展和延伸阅读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注入家乡的元素,让学生直接感受到家乡的生态之美,勾起学生爱家乡的浓浓情怀,让美丽盐城的概念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中。

譬如,在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美丽的丹顶鹤》一文的教学中,笔者创设了“音画故事”课堂,利用歌曲、画面、故事等多重感知,增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对家乡的了解。

音:欣赏和学唱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让学生从优美的旋律中,体验这首以发生在盐城的故事为素材而传唱大江南北的经典老歌,让学生了解盐城是仙鹤的故乡,这里不仅有美丽的景色,还传唱着动人的故事,无论何时何地,听到这首歌会燃起念乡的情怀。

画:用幻灯片播放国家级丹顶鹤保护区的画面。全面展现太平洋西海岸最大的滩涂湿地风光,展现原生态的自然风貌。幻灯片让学生知晓,盐城国家级丹顶鹤保护区已成为东北亚至澳大利亚候鸟迁徙大通道上的主要停歇地和重要越冬地,每年春秋有300多万只候鸟飞经这里停歇觅食,有20多万只水禽在这里越冬。[2]教师让学生了解,保护区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高濒危物种保护地之一,从而激发起学生家乡自豪感。

故事:讲述我国环境保护战线第一位因公殉职的烈士——“仙鹤姑娘”徐秀娟的故事。1987年,江苏盐城海滩丹顶鹤越冬地自然保护区,徐秀娟因公牺牲在复堆河中,年仅23岁。为了纪念这位年轻的护鹤天使,盐城修建了纪念馆,宣传徐秀娟的事迹,激发人们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热情。通过这个故事,孩子会更加关注生态环保,热爱美丽家乡。

通过“音画故事”课堂,美丽家乡盐城的印象深深地扎在学生的心里,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无论哪一天,他们都会留恋家乡的好景、好水、好风光,并为建设家乡、建设伟大祖国而不懈奋斗。

二、习作教学“浸”乡愁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地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丰富的本土课程资源,不仅为学生作文开渠引航,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而且在习作过程中,让学生浸润其中,直接感知家乡的人文历史、文物古迹、名人轶事、民俗风情、语言文化,无形中受到本土文化的熏陶,使家乡的元素印刻在学生的记忆里。

1.文化遗存留住乡愁的“根”。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主要是由于人们自小受到当地的文化、历史、习俗等诸多元素的浸润。盐城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特别是两千多年海盐文化感染了多少代的盐民,塑造了吃苦耐劳、勤劳朴质的优秀品格。为了让学生传承这一文脉,继承先民们宝贵品质,我们利用作文教学这一平台,让学生查阅资料、实地考察、参观展览,使学生掌握盐文化的历史,了解海盐制作的工艺,知晓盐城沿海乡镇跟“盐”相关地名“灶、堰、冈、仓、团、盘、圩、滩、垛、荡”的由来等等,为写好作文作了充足的储备。比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习作4要求学生写一篇参观记或游记,很多学生舍近求远,写北京故宫,写云南丽江,虽写出概貌,但缺乏精神意蕴。我们把目光投向本土旅游资源,要求学生以盐文化为主题,写一篇游记。利用节假日,我们带领学生参观元末参加盐民起义卞元亨的故居——枯枝牡丹园、为纪念北宋西溪盐仓监范仲淹修海堤而建的祠堂——范公祠、反映悠久的中国海盐历史文明的大型专题博物馆——中国海盐博物馆、古老的运盐河道——串场河……参观游览中,学生观赏盐文化历史遗存和纪念地,了解历史上盐民生产与生活,触摸到先民的体温和气息,被他们的勤劳质朴的品质所打动,写出一篇篇想象丰富、情感真挚,反映盐城浓厚盐文化的佳作。

2.传统美食忆起乡愁的“味”。《舌尖上中国》不仅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各地的美食,同时夹杂着文化的传播,引发了游子在外浓浓的乡愁。美味的深一层的“味道”在于一地一域的“土”味,凝结着本土的风情。譬如,盐城糯米藕,馓子,油端子,大糕、醉螺等,都是家乡特色美味。在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习作3教学中,指导学生写家乡的美味时,笔者让学生回顾自已看过的、尝过的美食,让学生畅谈“舌尖上的盐城”。经过充分交流,《我爱家乡的豆腐花》、《一碗馄饨满碗爱》、《东台鱼汤面》、《油端子》、《诱人的大闸蟹》等一篇篇充满浓郁地方风味的文章纷纷“出炉”,让人尤为感动的是,每一篇文章都写出了“味”道,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对家乡的热爱。家乡的这些美食,牵出了浓浓的乡愁。

3.特色工艺烙下乡愁的“印”。家乡的特产流向各地,带着家乡的印记。如盐城的发绣、盐雕出口海外,在外游子看到后,都久久驻足,甚至泪流满面。这些工艺品已不仅仅有装饰的功能,而贴上了家乡的“符号”,引发了绵长的乡愁。比如,东台发绣是盐城的文化名片,20世纪70年代末,沉睡已久的发绣绝艺在盐城东台奇迹般地复苏,几成绝响的古老艺术重新焕发了青春,缕缕青丝化为精美的画卷,让国内外顶级的画师叹为观止。笔者带领学生现场目睹了发绣工艺,欣赏了《清明上河图》、《姑苏繁华图》等一大批发绣长卷和陈毅、刘少奇、邓小平等伟人肖像卷。学生们完全被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工艺惊呆了,为家乡的这种独特的文化所震撼,《盐城一绝》、《魅力发绣》等一篇篇的优秀作品应运而生。笔者相信小小发绣的力量不仅于此,发绣已经成为盐城文化的一个代表性符号。无论何时何地看到发绣,人们都会想起勤劳的“织女”和盐城这片神奇的土地,家乡情愫油然而生,学生从这些艺术品中留下对家乡的记忆。

小学生还没有走向广阔的世界,认知的局限性决定了写作的广度和深度不够。而家乡丰富的作文素材,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和天地,纵有历史人文,横有特色元素,点点滴滴,无不是学生写作的源泉,这些都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的气质和品质。我们只要细加引导,在作文教学中“浸”入乡愁,篇篇习作定会有深度、有情感,让人回味无穷。

三、综合实践“寻”乡愁

盐城是革命老区,是新四军重建军部所在地,这里留下了新四军浴血奋战的印迹,与当地百姓结下了浓浓的军民鱼水情,红色教育资源遍布全市各地,留存着许多红色记忆。许多新四军的后代来此寻“根”,追忆父辈的峥嵘岁月,视之为第二故乡。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青少年更应把“根“留住。在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笔者把红色历史作为宝贵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走进“红色盐阜”社会实践大课堂,采取多种活动形式,让学生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文脉,感受这座红色之城的厚重与魅力,从而更加热爱这片先辈先烈们洒下鲜血的土地,通过“接班人”的传承,将城市记忆留存,将“乡愁”留住。

活动一:“红领巾寻访团”,寻访老战士,当面听教诲。团队成员实地采访新四军老战士祝斌、崔士臣、彭安顺三位爷爷。祝爷爷给学生题词:发扬铁军精神,读好书,成为国家栋梁之材,做革命事业接班人。崔爷爷和大家一起唱响了《新四军军歌》,并给学生讲述他当年英勇杀敌的故事。

活动二:“红色信使小队”,连线老将军,千里寄期望。去年的九月十八号,新四军将领的后代来到实验小学,其中有邓子恢的女儿邓小燕奶奶、谭震林的儿子谭小光爷爷等,一共有三十多人。那一次,学生们听到了很多新四军战斗的故事,和爷爷奶奶们一起唱军歌,做游戏,搞联欢。红色信使小队从那以后,与前辈们书信往来不断。黄火星将军的女儿黄力飞奶奶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是:你们嘹亮的歌声,你们纯真的笑脸,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使我深受感动。祝你们健康幸福地成长,早日成为祖国的栋梁!

活动三:“特别先锋组”,徒步“新、马、泰”,我做小铁军。盐城的“新、马、泰”分别指的是:新四军纪念馆、新四军铜马像广场和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泰山庙,进入这些校外德育活动基地,让学生们深切地感受到当年新四军生活的艰苦与作战的英勇,更加让他们觉得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回来后,学生还根据自己的体会创作了“励志书签”,勉励自己不怕困难,勇往直前。

以上三组活动,让学生了解了盐城的历史,了解了今天美好生活来之不易,了解这座城市历经的沧桑,使得他们更加挚爱家乡,并延展为爱家爱国的殷殷情怀。

在孩子心目中种下“乡愁”的种子,让他们走近家乡—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眷念家乡,需要我们加大本土课程建设,大力发挥本地教育资源的独特作用,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加丰满,使学生的情感世界更加丰富。

参考文献:

[1]李惊亚,杨洪涛.拯救“乡愁”[J].半月谈,2014(1).

[2]陈峰.东方湿地之都[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27.

责任编辑:石萍

猜你喜欢

本土资源开发利用小学语文
依托本土资源 提升科学素养
有效借力本土资源 创设幼儿游戏环境
浅谈利用本土资源,创设幼儿园走廊环境
审计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审计成果利用探析
天台县忍冬科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及开发利用
云南食用花卉开发利用浅析
档案的开发利用在供电公司全面管理中的作用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