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音乐审美想象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2014-04-29康涛

北方音乐 2014年3期
关键词:音乐教学运用

[摘要]音乐是一门想象的艺术,是人类通过有组织的音响实现思想和情感的表现与交流,同时,这种有组织的音响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将有助于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

[[关键词]音乐审美想象;音乐教学;运用

音乐艺术的非语义性和非具象性特征决定了音乐艺术在创作、表演和欣赏过程中离不开音乐审美想象。音乐审美想象是音乐与现实之间的中介,音乐创作通过想象将现实变成音乐,音乐表演通过想象呈现音乐音响,音乐欣赏通过想象将音乐音响转化为现实的情感体验。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是逐步提高学生音乐感知力的重要方式。

一、音乐审美想象

(一)音乐想象的本质

想想象,指人的头脑里对记忆中的表象材料进行分析和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创造出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音乐审美想象所采用的表象材料以精神内容为主,并将其转换和创造成听觉的表象”。

(二)音乐审美想象的分类

按想象或审美想象内容的独立性、新颖性和创造性的程度的不同,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两种类型。审美再造想象是根据艺术作品所提供的文字、音符、动作、表情、画面形象、色彩等,在人头脑中借助已有经验组织新的形象的过程。例如舒伯特的歌曲《魔王》,曲作者用不同的旋律和音色特点描绘出了四个个性鲜明的角色:叙事者、父亲、孩子和魔王。曲作者、演奏者和欣赏者都没见过魔王,但却能共同感受到魔王在温柔的语气中掩藏着狰狞、狡诈这一角色特征。如果没有审美再造想象,那么艺术就很难被创造、表现和欣赏。

第另外还有审美创造想象: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利用自己以往经验在头脑中独立创造新形象的过程称为创造想象。例如鲁迅先生综合多种不同的人物形象在小说《阿Q正传》中创造出阿Q这一新的人物形象。

综上可以得知,“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的关键区别是看个体是否在头脑中独立创造了新形象。

而音乐心理学家黄虹又把音乐想象分为了四种:第一种是模仿想象:如中国唢呐曲《百鸟朝凤》中各种动物形象的模仿描绘,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的《野蜂飞舞》中快速的三十二分音符上下行模仿野蜂飞舞的嗡嗡声等;第二种是象征想象:例如陈钢、何占豪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用大提琴和小提琴的音色象征音乐的男女主角,普罗科菲耶夫的《彼得与狼》中用不同乐器的音色特征象征不同角色形象;第三种是描述想象:例如格里格的《培尔?金特》中《晨景》一曲就用上行三度来描述日出的场景;第四种是图画想象:例如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似乎使我们漫步在美术馆中,欣赏不同内容的绘画,让人流连忘返。

二、音乐审美想象的决定因素

决定音乐审美想象能力的因素我认为有两个方面:

(一)先天的条件

音乐想象力的强弱与先天性的基因或遗传有很大关系,历史上诸如巴赫、劳斯莱斯等音乐世家的例子足以充分说明这一问题。另外,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在一项零点计划的研究中提出的多元智能论,即人有的七种智能(目前这一结论仍在继续发展中):语言智能、逻辑一数学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一动觉智能、人际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目前这一理论已得到普遍的共识,并且对当前的教育特别是音乐教育产生了巨大的推动。音乐作为七种智能之一、是人天生所具备的能力之一、由此引发了现代教育对人的教育培养的广泛研究。

(二)后天的培养

如果说先天条件我们不能选择的话,那么音乐教育的最大的职责则是培养和提高人的音乐想象力。通过音乐教学,“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从而使我们都具备一定的音乐想象力和音乐感知体验的能力,共享人类这一高尚的精神文化。

另外,音乐审美想象也存在个体差异,这种个体差异既有来自个体的先天遗传,也有与后天的个体的不同经历和培养有很大关系。

“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每个人因为个体差异或者我们叫做审美想象的不同,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审美体验。

三、音乐审美想象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音音乐想象的培养和提高主要是通过音乐教学来实现的,而学校音乐教学具备广泛性和普适性。在学校音乐教学中,无论是在音乐创作教学、音乐表演还是音乐欣赏教学中,音乐审美想象的培养应始终贯穿在音乐教学中,这是提高学生音乐感知能力的核心内容。

我们的音乐教学一般是从音乐欣赏开始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音乐感性材料的不断积累,通过由易到难的发展,逐步增加学生对音乐这一非具象性和非语义性的了解。比如在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根据小学生年龄结构和认知水平情况,所欣赏的音乐基本是直观性较强且与生活紧密联系的音乐。如感受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对力度、速度的直观感受等。进一步的发展是表现,通过不同方式模仿、探索自然和生活中的各种音响,这里就是在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在进一步的创造教学中,则要求学生根据所掌握的音乐知识、技能、感性材料进行音乐创造或是即兴的编创音乐。这就需要学生运用音乐审美想象,通过实践来将大脑中的想象的音乐音响变成现实音响。

四、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想象

在音乐教学中,如果脱离了音乐审美想象,例如纯技巧的训练、识谱教学、节奏教学等,那么将使音乐脱离音乐性,使音乐这一情感艺术变成一种技术。因此,音乐教学中的音乐想象应当贯穿在音乐教学的始终,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音乐。

在在创作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在掌握基本的创作技能的基础上,情感的表现需要借助想象这一音乐的翅膀。据说肖邦在创作《降A大调波兰舞曲》时,仿佛真的听到了波兰先辈的脚步声,眼前出现了他们全副武装的愈走愈近的幻影,竟吓得他逃离了自己的创作室。柴可夫斯基在构思他的第六交响曲时,竟激动得放声大哭。在述说他写作歌剧《黑桃皇后》时说:

“今天我完成了第七场,当格尔自杀的时候,我也痛心地哭了。”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生活经历,学习或是赏听音乐而获得的感性经验的积累,增强音乐创作的想象力,从而使创作的作品充满想象力和丰富的情感。总之,培养学生创作的审美想象力,即要不断提升“内心听觉”的能力,努力达到“见谱若听声,听声若见谱”的境界。

在歌唱教学中,想象能帮助学生更好的领悟歌唱的方法和表现歌曲的情感。例如在声音训练中,老师通常用“闻花香”、“打哈欠”的方式让学生找吸气和开口的状态。吉雅娜?德安杰罗告诉学生:“不能抬胸吸气,你要想象你的肺长在腹部。”丽莎?罗玛说:“空气不是有意识地吸进或引进来的,正像我们进屋开门一样,只是给空气提供自动流进的场所,空气不是吸进去的,而是自动充满到肺里的。”我们常要求在演唱演奏中“投情”,这种“投情”即是要在表演中投入,恰当的情感,如在演唱《松花江上》这首歌曲时,就要求歌唱者找准歌曲的基本情绪,然后通过想象联想到当时东三省被日军侵占,人民流离失所,国仇家恨的悲伤情感。而在歌唱《父亲》这首歌曲时,则要想象到父爱的伟岸,投入了对父爱的无限感激之情和赞颂之声,刘和刚当年在青歌赛的比赛场上才引起了众多评委的情感共鸣,甚至是泪流满面。因此,在歌唱教学中,不能一味地追求声音的位置、音色的纯净等技术性问题,而是要充分发挥想象的力量,以情带声才能唱出感染力强的歌声。

在欣赏教学中,音乐审美想象力的培养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音乐艺术是听觉艺术,是声音的艺术,看不见,摸不着。因此,需要通过音乐审美想象将其转化和再创造,形成我们可以理解想象的表象。从最简单的生活或自然的声音的模仿开始,到复杂的音响组合形式,通过多听,不断地积累音乐感性经验,提高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音乐感悟能力。

综上所述,音乐审美想象贯穿在音乐的创作、表演和欣赏中。因此在音乐教学中亦需要把握音乐这一重要特性,将想象贯穿在音乐创作教学、表演教学和欣赏教学中。美国著名美学家V.C.奥尔德里奇在《艺术哲学》一书中说得好:“人们要用受过训练的想象的眼光来看艺术作品,在审美静观中,这种想象颇象充满着情感的理智,按照这种观点,艺术家的所作所为与其说是创造艺术客体,不如说是通过媒介向审美的视觉器展示艺术客体。”

作者简介:康涛,男,四川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教育理论。

猜你喜欢

音乐教学运用
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多媒体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音乐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浅析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中等专业学校音乐欣赏教学研究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