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景创设
2014-04-29苏时康
苏时康
摘要:教学是义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由于教学概念及数学方法的抽象性,使得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直观地、形象地将其表述出来,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良好的教学情景是提高教学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本文从创设教学情景入手,寓教于景,就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谈几点看法。
一、情境教学的必要性
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才是主体,老师讲得再好都属于外因,而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能为学生創设适当的学习情境,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思维,还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情境,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必然会使学生进行富有成效的学习。当我们创设的情景发挥作用,学生能轻易地进入我们所设定的情境,那么我们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揭示和形成过程,也更好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二、情景教学的功能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探索精神
对于上述的几何证明题,学生都能给出正确的解答过程,但老师还要诱导学生不要停留在命题的原意上,试更换命题的条件,看结论是否依然成立。结果学生给出下面几种命题:
第一类:将“第三边上的高线”换成“第三边的角平分线”或“第三边上的中线”。
第二类:将“两边”换成“两角”,并将“第三边”换成“两角的夹边”。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学习相似三角形之后,学生自己证明了“两角及夹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个命题的正确性,并且他们能用前述几个命题都可以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来证明,而且过程更简洁。更为使老师惊讶的是,学生未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又发现了另一个命题的正确性。对于学生发现的这个问题的正确性,我们当然是知道的,但出乎意料之外的是,他们是在集体讨论的情况下自己总结出命题的,这当然归功于教学过程中情景创设的教学功能。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集体主义思想
学生在总结出前述几何命题的正确性之后,自信心倍增。老师要借助此时的气氛,激发学生,告诉学生如何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讨论、相互帮助、共同总结。
三、情境教学的策略
1.利用生活经验创设情景
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实际生活入手来创设
教学情景,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
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时,可设计如下情景:
一块三角形玻璃,不小心打成两块(如图)要裁同样大小的玻璃, 要不要把两块都带去?为什么?
如果带一块可以的话,应带去哪一块?为什么
这样的情景创设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和现实的联系,使学生在认识数学的同时,还能学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2.利用认知矛盾创设情景
利用同一问题在不同的推理运算中产生形式上的不同结果,而引起矛盾冲突,可以启发学生的课堂思维,广开言路。例如分解因式:x3—3x2+4。教师可叫两位同学上台在黑板上做,运用不同的方法,两者分解后的结果分别是(x+1)(x-2)2与(x-2)(x2-x-2)。不一样,显然有些矛盾。学生自然会想到(x-2)(x2-x-2)能否继续分解。教师又自然而然地提出(x—2) (x2-x-2)能否分解因式?这个问题恰好是要学习的新课题。由于受到启发,学生发现x3—3x+4分解成(x+1)(x-2)2的关键是将-3x2拆成—2x2-x2。添项法分解因式的新方法。然后,教师可通过课堂练习,要求学生总结解题规律:拆、添项法就是通过“拆项”或“添项”的方法把原多项式变形,然后分组分解。因此,它是分组分解法的一种特例。
3.利用实验创设情景
当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已经具备学习某一种数学知识的有关知识,但新旧知识间在逻辑联系的必然性上不太容易被学生所知觉时,教师可通过有目的地向学生提供一些研究素材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通过类比、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探索规律,建立猜想。然后通过严格的逻辑论证,得到概念、定理等。例如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在回顾三角形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三个内角和会不会存在某种关系呢”?这种提问,对学生的思维还不能达到确定的导向作用。学生可能会对“角与角”的相等、不等与两角和(差)与第三个角的大小进行比较。发现这些问题只对某些特殊三角形有意义时,他们的思维可能会指向“三个内角的和”是否有一定的规律?让大家画一些三角形,再用量角器量出三个角的大小,并观察一下各三角形的内角有何联系。经测量计算发现:三个内角的和都在约180度左右。然后,教师进一步提出,由于具体测量会有误差,但和数都在180度左右,三个内角之和是否为180度呢?再让大家把三个角拼在一起,看看构成一个怎样的角。结果发现拼成一个平角。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不但使学生获得了定理的猜想,而且受到了证明定理的启发,显示了很大的智力价值。
总之,数学课堂中情境创设的关键是教师要潜心钻研教材,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兼顾学生的具体情况,去设计不同的教学情境,使数学教学与学生们的生活实践联系得紧一点,直观的多一点,动手实验的多一点,使他们的兴趣高一点,自信心强一点.课堂中的情境创设是为课堂、为学生服务的,让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自主激发思维活动,充分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市第十二中学数学组 563000)
砖各需的费用,分别为720元、560元、1000元。最后通过比较知道,丙种价值太贵,甲、乙规格相同,价格均在800元以内,但乙的价钱太便宜,可能质量不够好,所以选择甲种地砖最合适。上述例子,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返回到日常生活中去,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数学问题。又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首先出示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模型。问学生怎样测出这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各自拿出尺子,用尺子逐段测量这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各边的长,然后采用相加的方法,很快就求出了这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在学生兴趣很高的情况下,教师及时发给每个小组的学生一个圆的模型,问学生能否测出其周长。有不少同学信心百倍,认为能测量圆的周长,他们拿着尺子依照测量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方法来测量圆的周长,左比右比无法测量圆的周长。求知心理与知识内容之间产生一种“不协调”,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的兴趣很浓厚,教师向学生提示办法:用尺子在圆周上滚动一周或用细线围圆周一周,用化曲为直的方法来测量圆的周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逐步掌握了测量圆周长的方法。此时,学生认为自己找到了求圆周长的方法,教师借机用自己的手臂在空中旋转一周,画一个圆形出来。问学生能求其周长吗?学生会因具体情境的刺激,而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欲望。教师此时问学生,圆的周长究竟与什么有关系?教师用不同长短的物体在黑板上画出几个圆形来。学生通过观察:很直观地认识到圆的周长与圆的半径(直径)有关。
三、注重生活实践,体会数学应用
罗巴切夫斯基曾经说过:“不管数学的任一分支是多么抽象,总有一天会应用在这实际世界上。”③ 教育家卢梭也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实践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践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④实践是学生学习的必要环节,知识理解的延伸与升华,是创造发明的源泉。
在探索和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学生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应在知识应用中强调应用数学的意识;不仅要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还要让学生去发现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实践表明,积极开展实践活动,有利于发展每个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在教学《一千米有多长》时,我把课堂搬到了操场上,结合学校百米跑道及环形跑道,通过让学生估一估,走一走等活动感受、体验一千米的长度。再引导学生把对千米的认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作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才能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
参考文献:
[1]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思想—— “数学现实”原则
[2]大哉数学之为用
[3]哲理智慧
[4]卢梭教育思想
(作者单位:娄底市经济开发区一中 湖南 娄底 41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