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各种素材提高思品课的教学实效
2014-04-29林敏
林敏
思想品德课程的新课程资源由专门化教材和依据学情补充扩展的、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知识以及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三方面构成。新课程不再只是学科的总和,而是学科、学生、生活、社会的有机整合。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师必须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趋势,更新观念,提升能力,积极探索,寻找并利用各种课程素材,增强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通过有效选择与设计素材,课堂教学中,笔者对多学科教学资源整合、重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进行了尝试。
一、精选学科素材,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巨大内驱力。学生一旦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就会表现出巨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效率也会不断提高。新课程改革之后,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多了。但要想使思想品德课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还是远远不够的。教学实践证明,运用多种教学素材进行思品课教学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有着较大的作用。
在九年级复习考点“学会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时,笔者利用了2014年央视春晚的一档小品节目《扶不扶》的一段视频。小品描述的是男主人公郝建本是热心肠想搀扶起摔倒的老人,谁知老太太一跤摔懵了,愣是“讹”上了好心人。好在年轻人比较聪明,当时还能想起来路边有监控,可又谁能预料到,这节骨眼上监控却坏了,“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很好地形容了乐于助人的人的心情。设问:如果你是小品中的男主人公,遇到类似的问题你会怎么办?小品《扶不扶》深刻反映了当今社会热点问题,老人摔倒到底扶不扶。老人讹诈,肇事者推卸责任,其核心仍然是在讨论传统道德。“扶不扶”是十分矛盾的事情,近两年来媒体大量报道了扶人被讹的事件,这些事件学生非常熟悉。学生处于一种急欲表达的兴奋状态,纷纷议论,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二、结合学科素材,印证教学内容,加深理解记忆
思品教师除了要熟悉思品教材的内容外,还要对历史学科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与初中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特点存在着较大的距离。如果教学过程适当联系历史与社会知识,既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又便于学生理解,扩大知识面,教学目的也很容易实现。
例如:在教学“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一课时,要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定义的认识,除两个根本特征外,还必须让学生明白除生产力水平低外,我国面临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也是制约因素。而这一内容是在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二单元的第二课“直面中国的人口、资源与环球问题”中,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将两门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教材的重组,先让学生认识当前我国生产、生活的相关情况(包括人口资源环境情况),然后再根据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在世界排名等,让学生产生“为什么我国仍处于初级阶段”的疑问,再从生产力、民族素质等方面来认识基本国情。从现状分析再到基本国情的理论认识,让学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
三、与时俱进,渗透时政信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综合性是新课程的一个鲜明特点,这决定了教学要扩大学生知识面,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因而,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以课堂为阵地,以教材为依托,充分运用现代媒体,适时引入体现本学科时代性的最新时事信息,扩大学生的知識面,并帮助学生梳理分析知识,概括出共同的本质特征,实现知识迁移,以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四、开展课外社会调查活动,拓展学习空间
学习不仅仅是对课本知识的学习,生活中可学习的地方也有很多。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整合本土教学资源,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让学生走出书本,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同时使学生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素质,在实践感受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在学习“三个代表”的时候,全班同学自由分组,根据事先设计的问题指导学生采访的技巧,让学生对教师和家长进行采访。通过这个方式,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本的知识,还能较深刻地领会到党开展宣传“三个代表”的必要性,提高了对社会的关注度,增强了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而在讲授“维护消费权”的时候,笔者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头到灵溪镇各大超市搜集有关资料,让学生将调查结果制成表格,画成曲线图,写成小论文,在班上进行交流。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同时又增长了社会阅历,提高了思品学科学习的兴趣。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将抽象的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无论是需要哪种素材,只要教师满怀热情,尽力寻找实情就能找到。让学生感受在生活中时时处处有知识,使他们真正跳出课本框框,找到知识与现实的结合点,并将知识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品德觉悟,对增强思想品德课的说服力、趣味性,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巩固,真正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