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备课,提高备课实效
2014-04-29王英
王英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课题阐释
模块:就是主题单元的意思。之所以称为“模块备课”而不称作“单元备课”, 主要是因为,这里所说的模块不仅指单元教学内容,还包括跨单元的同一领域或同一教学方式的教学内容。
模块备课:研究的就是备课、教研中统整一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力求通过有效的备课、教研活动,能够把握好一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归纳并掌握相近教学内容的教学策略,发掘共享该模块教学的典型教学经验,提高教师备课实效,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2.课题提出的背景
目前,一般教師在备课时都是从前往后一课时一课时地备课,这种分课时的备课方法,导致教师不能完整地把握整个单元的教材,当然更不能完整把握整领域的教材,对同一体系教学内容的教学策略缺乏整体思考。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往往跟着感觉走,教第一课时不想第二课时的内容,往往教学到后面时才发现原来前面几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太低,没有注意培养学生某方面的能力给后续教学造成了障碍。
二、课题研究成果
1.构建了“小学数学模块备课的教研模式”
模块备课可以将区域常态教研活动规范化、细化。首先,针对教师需求选定研究模块,然后开展校、区两级教研活动,教研员深入两级活动中组织、参与、指导备课、上课、研讨等环节,形成了“通理—细备—求精—反思”四环节集体备课法。通理——用“教学架构图”解说知识点,教学注意点。细备——逐课时详备。求精——集团队之力打造一节精品课。反思——整理记录典型做法和不当之处。把整个模块中成功的教学片断整理出来,把不理想的不当做法也整理出来,撰写小随笔,由此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升华。后来我们选择了一些好的随笔,上传到网上共享这些宝贵的经验。
“小学数学模块备课的教研模式”对教研室组织开展区域的研究活动非常适用,校级活动教师经历了整个的备课过程:做中学,区级活动梳理教学内容,展示选拔出的几节精品课,归纳教学策略,交流典型做法。这样能改变以往参与活动教师只听不思,只看一两节课,缺乏对教材整体理解,只看观摩课具体操作,不提炼教学策略,教学影响面小的缺点。能让备课更系统,让不同层面的教师都得到锻炼,让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更好的提升。
2.尝试构建了三种小学数学高年级有效教学模式
“模块备课”不再孤立地研究一节课,而是对教学内容分模块归类研究,所以,更便于寻找到同类教学内容的好的教学策略,也便于研究构建同类教学内容的有效教学模式。2012、2013年课题组对小学数学高年级的三类教学内容进行了较多的思考,尝试构建了三种常态下的有效教学模式。
(1)“探究课”模式。适用于探究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即“导学—试学—组学—展学、研学—固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导学:侧重导出学生已有的经验,导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出研究的问题。试学:先学后教,问题提出后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组学:小组内交流彼此的成果,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为后面的全班展学做准备。展学、研学:就是展示学生试学、组学的结果,教师相机引导,分析、归纳、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果。固学:就是巩固练习。
(2)“概念课”课模式。适用于接受性较强的概念教学内容,即“指导—自学”模式,此模式重在培养学生自习的能力。具体环节为:提出问题—看书自学—交流研讨—巩固提升。
(3)“应用问题课”模式。适用于有一定探究性的应用题类教学内容。即“自主—预习”模式,旨在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以及自学的能力、交流表达的能力。具体环节为:环节一:自主尝试,预习订正(找到问题,盖住答案,尝试解答,方法比较,完善解答)。环节二:课上交流,聚焦点拨。环节三:巩固提升。环节四:布置预习或回顾总结。
3.探索了低段“解决问题”模块的教学策略
低段解决问题教学要重视描述题意,在描述中建构数量关系。如一年级上册要解决问题教学,以往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关注解题,甚至有些教师教学生一些所谓的解题“诀窍”:看到求“一共”就用加法算,看到求“还剩”就用减法算。问号在大括号的下面用加法算,在大括号上面的一部分上用减法算。这样的弊端显而易见,久而久之,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培养。
针对上面的问题,在低段“解决问题”模块备课研讨活动中,我们总结了低段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一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教学内容都以图或图文形式呈现,教师要注意多组织学生说一说“知道了什么”,也就是注意解决问题的“阅读与理解”,既要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又要说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这一环节切不可一带而过,因为在描述知道了什么的时候,有助于学生在说中感悟到“部分数”与“总数”的关系,能让学生对条件和问题的关系有整体的感知,感受到条件与问题的关联,感知到通常有两个条件就可以提出一个问题,解决问题时应该找相关条件,从而增强看图的目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