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特色学校创建的再认识

2014-04-29肖浩宇

江苏教育研究 2014年28期
关键词:特色学校基础教育中小学

肖浩宇

摘要:基础教育阶段特色学校的创建,对于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提高育人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色学校的创建,须从概念上澄清“特色学校”与“学校特色”的区别,立足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需求,着眼于学校未来的长远发展,还应正视“什么样的特色”、“为谁的特色”等问题,妥善处理好诸如特色与传统的关系、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更新思维方式,避免走入误区。

关键词:基础教育;特色学校;中小学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10-0003-04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民族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这一重要文件的颁布,拉开了中小学学校特色创建的帷幕。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强调:“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期望学校全面提升整体办学水平,不断提高育人质量。

一、特色学校内涵的再认识

1.特色学校的内涵

“特色学校”是指学校在继承其本身乃至学校所在地域特定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实际,在学校办学理念与目标、领导与管理品质、课程与教学改革、教师队伍建设、学生成长与发展、教科研以及家校社区合作互动等领域的方方面面,“立体式”、“全息式”地呈现出不同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之处,即整体特色之所在。统而言之,“特色学校”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办学理念特色、教育教学特色、校本科研特色和学校管理特色这四个核心方面。

创建特色学校应体现以下四大特征:

其一,创建指导思想上的鲜明个性化。这种指导思想承继学校及其所在地域的历史文化传统,十分独特、明晰和持久,发挥着引领性作用,它是特色学校的办学发展方向。

其二,创建模式上的整体推进化。特色学校在学校文化、校园环境、校训、校歌、课程结构、教师特长、课堂教学方式、课外活动形式、家校社区合作等各个方面都具有浓厚的特色氛围,需要立体地、全息地创建。

其三,创建突破口上的典型化。特色学校并不是空中楼阁,需要一定的教育内容为载体(如德育与学生工作、课堂教学、校本科研、组织管理等),这些载体常常是特色学校创建的突破口,并且通过这些突破口载体的典型化、风格化而凸现出特色。

其四,创建最终结果上的成效化。可以说,没有良好的成效,就难以被称为特色学校。这种成效首先表现在学生个性充分发挥,专长得到针对性培养,人才层出不穷,学生整体素质不断优化等方面。[1]

2.“学校特色”不等于“特色学校”

“学校特色”的界定,在教育理论界达二十种之多,由此可见分歧之大,其中认同度较为广泛的核心要素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独特的个性风貌。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都能形成特色,“学校特色”的外延相当宽泛,并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局面。

但是,“学校特色”不等于“特色学校”。“学校特色”指的是学校工作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形成了特色,是局部的特色,我们不妨称之为特色项目或优势项目,如写字教学、电化教学、科技教育、艺术教育等。而“特色学校”则是将特色渗透在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体现出独特的整体风貌。[2]

是否立体式、全息式地呈现整体特色,是判断一所学校是否为特色学校的最本质特征。在一所学校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学校一般由没有特色或特色不鲜明,经过努力与提高逐步发展培育出特色。但发展的进程不应就此停滞不前,“学校特色”可以而且应当发展为“特色学校”,这是一个由局部特色向整体特色逐步推进而又不断跃升的过程。

但是,就笔者目前接触和了解到的中小学特色学校的创建过程来看,由于部分中小学校长及管理层对“特色学校”与“学校特色”的概念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混淆,导致工作思路出现了误区,部分学校仍处于或“点”或“面”地创建学校特色阶段,距离特色学校尚有一段距离。基于此,关于“特色学校”概念的再认识,对指导中小学校长及管理层创建特色学校的工作,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直接的现实意义。

二、特色学校创建的现实反思

在特色学校创建中,应该首先追问两个问题:创建什么样的特色?创建为谁的特色?

1.创建什么样的特色?

作为校长一定要明确:如果要创建特色学校的话,应该创建什么样特色?除了要防止“特色是个筐,什么都能装”以外,还要防止“群羊效应”,校长本身要有独立的思想,不能人云亦云。没有特色办学思想的校长,就不会产生特色学校。[3]特色学校的创建,应面向学校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目前的办学实际情况,在长期的办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区别于其他同类学校的独特、优质而且相对稳定的办学气质和办学风格。

特色应该是文化层面的能够引导人的观念和行为的精神形态的东西,而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某一个项目、某一类课程或某一种地方文化上,否则就跟长期以来一直在开展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没有多大的区别。当下,教育新理念、新实验和新项目很多,作为校长一定要敢于担当、学会取舍:对学校的文化历史、原有基础、传统优势等作出充分认识和深度审思,对学校要追寻怎样的教育理想、坚守怎样的培养目标作出明晰的价值判断。[4]

基于学校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及其所在地域特定的历史文化传统,梳理过往、审视现状、展望未来,这是创建特色学校所绕不开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5],校长独立的办学思想理念,学校管理层清晰可操作的发展目标,对特色学校的定位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试以江苏省无锡立信中等专业学校为例,其前身是由我国著名教育家、现代会计之父潘序伦先生于1982年支持创办的无锡立信会计学校.该校在特色学校创建的前期过程中采取了系列措施,如精读校史,访谈历届老校长,整理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及办学目标的传承与演变情况,研究校歌、校徽、校标等沿革情况等,了解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办学发展历程,审思自身的文化历史、原有基础和传统优势,结合学校所处区域特点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特色学校的创建整体鲜明:传承“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成”的校训,以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前进方向,以“以信立校、立信育人”为发展理念,以“立信精神”为发展动力,培养具有创新、创业、创优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技术技能型人才。[6]

2.创建为谁的特色?

特色学校的创建应是以学生培养为核心的,其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校教育的育人功能,充分促进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学生的自由和健康发展是特色学校的目的所在,学生并不是特色学校建设、展示的工具。[7]舍此,特色学校创建就丧失了其根基性。

当下,不少学校打造的特色项目和特色课程是出于功利的目的,是为了把学校尽快办成“知名”学校。也有一些学校为特色而特色,以促进学生成长之名,却没有对学生成长需求进行充分的前期调研就拍脑袋进行特色建设。这些学校层面闭门造车规划的特色项目和特色课程,是不是学生成长与发展所必需的基础性东西呢?是不是全体学生都需要的呢?这理应引起教育研究者和管理者的反思,这种反思,体现了特色学校创建过程中对“特色”和“特色之主体”的自觉思考。

我们需要的是一部分学生的特色,还是全体学生的特色?这些特色是不是基于学生立场的特色?答案是明确的:我们需要的特色学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特色,是和而不同、丰富多彩的特色,是基于学生成长与发展实际需求的特色,而不是某一部分学生的特色,也不是整齐划一、千篇一律的特色,更非学生立场缺失的特色。

浙江省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附属小学的前身是杭州市上城区一所“有名”的薄弱学校,学生和优秀教师流失严重。2006年8月,学校易址新建,新校长罗永军通过对教师、学生和家长的问卷调查、交流访谈发现,校园生活单调乏味,学校规范约束过多,学生厌学现象比较严重。罗永军认为:学校的特色并不等于像诸如篮球特色、合唱特色等某一个特色项目,它们不过是学校特色的表象,真正的特色能影响到全体师生的日常生活,要从儿童的天性出发,寻找适合儿童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方式,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该校经过全体教职工的讨论达成了共识:给孩子创造“自由学习”的校园环境,变革学习方式,形成了一所让学生自由学习的特色学校。[8]

三、特色学校创建的系统建构

特色学校创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站在高位进行整体规划,处理好影响创建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

1.特色与传统的关系

任何一所学校都有其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特色学校的建设不一定非要从头重来,我们首先应该以扬弃的态度审视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同时,正如英国诗人约翰·多恩所言,“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一所学校总是处于特定的地域之中,该地域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对学校的发展不可能不产生影响。因此,我们还应该以发展的思维方式整合学校及其所在特定地域的历史文化传统。

梳理、总结和提炼学校及其所在地域的优良历史文化传统是创建特色学校的基础和首要任务。在此基础上,应努力继承与发展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吸取学校的办学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不断传承、力图创新,增强特色学校创建的历史厚重感和实践创生性。

上海市七宝明强小学的前身是明强学堂,其创办者目睹列强侵略、国家贫弱的现状,提出了兴办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年轻一代变得更“明”、更“强”。这种“爱国爱民,自强不息”的精神,“审美”、“超越”的教育理念,贯穿于明强百年的办学发展历程中。但该校受传统文化中“师道尊严”的影响比较深,民主、平等的意识比较淡薄,教师习惯于“耳提面命”和“注入式”教学。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量由中心城区迁入本区的居民不断提出对优质教育的更高需求。该校以制定学校发展规划为抓手,通过梳理、总结和提炼认为:“审美”、“超越”是明强在近百年的办学实践中积淀下来的学校精神,是学校文化的灵魂,这种精神和灵魂表现为“明事理,明自我;强精神,强体魄”的学风,“开放、共享、创新”的教风。明强小学抓住学校精神、学风和教风,扎扎实实地改革课堂教学、班级建设和学校管理,形成了以“美的仪表、美的课堂、美的活动和美的校园”为标志的具有典型特色的学校文化。[9]

2.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特色学校的创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由系统内部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各要素组成的。显然,局部没有特色便不能称其为“学校特色”,遑论“特色学校”。然而,仅有局部特色,局部与局部之间却未连点成线、连线成面、连面成体,只能称其为“学校特色”。立体式、全息式地呈现整体特色,是特色学校最本质的特征。特色学校的特色并没有局部与整体之分,管窥局部一豹,即可窥见整体特色。

特色学校的创建过程,的确是先从打造局部特色入手,形成学校特色。在变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下,注重高位推进和整体观照,实现局部领域的优势与特色普遍迁移到其他领域,进而实现局部与局部之间连点成线、连线成面、连面成体,体现出特色的“整体性”,即“立体式”、“全息式”的特点。

如果缺乏整体的观照,只是搞几项活动,或者仅仅满足于改革某一类课程,单项改革与单项改革之间只是孤立的存在,那么这种改革往往会偏离目标。[10]反观当下特色学校的建设,一些学校过于热衷优势特色项目的打造,虽建设成果遍地开花,然而由于改革缺乏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因而整体观照不足,呈现出“局部化”、“碎片化”的散点状态,由局部特色向整体特色推进跃升乏力,在由“学校特色”向“特色学校”的发展进程中徘徊不前。

中小学特色学校的创建是一项涉及学校整个系统的长期复杂的变革实践活动,要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避免走入思维误区的死胡同。“缺少整体观照的‘点状深入,缺少深化或提升的平面扩展,或者忽视相互关联的简单对立(如在社会与个人、知识与能力之间作‘非此即彼的选择)。”[11]对这些思维方式方面存在的问题,在特色学校的创建过程中,需要时刻保持反省的自觉,即改变简单对立、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模式;改变只重部分、忽视整体的“局部化”、“碎片化”的思维方式,使我们的思维方式逐渐从点线型向关联型转变,从二维平面向多维立体网状转变。

参考文献

[1]吴恩银.浅论中心小学“特色学校”的创建[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2(6).

[2]王剑荣,沈洪昌.特色学校再认识[J].人民教育,2003(8).

[3]陈进兴.校长要有特色办学思想[J].人民教育,2004(9).

[4]李勤.聚焦“现代生活教育”——关于特色学校建设的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1(3A).

[5]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2.

[6]杨健.特色学校创建的实践探索[J].江苏教育研究,2014(6C).

[7]王本余.特色学校建设的伦理关怀[J].教育科学研究,2009(1).

[8]金庆红.一所让学生自由学习的特色学校[J].人民教育,2009(22).

[9]吴国丽.对学校文化创新的思考与探索[J].中小学管理,2005(4).

[10]溪梦.中小学办学特色及其建设策略[J].中小学校长,2007(10).

[11]叶澜.回望[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7.

责任编辑:杨孝如

猜你喜欢

特色学校基础教育中小学
新时期山区特色学校创建策略探究
植文化底蕴 办特色学校
教育部公布第三批国防教育特色学校遴选结果
特色学校创建不该存在功利化倾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焦作市中小学武术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啦啦操融入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可行性分析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