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初中劳技课“小制作”收益
2014-04-29陆建国
陆建国
摘要:初中劳技教学工作者要正确处理好教学过程的侧重点:发挥“小”制作在劳技教学过程中的特殊功能;“小”制作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收益,让错误点放大并闪光;多渠道实施“小”制作活动;组织多种形式的评比、展览和奖励,进一步调动学生“小”制作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劳技教学中“小”制作“大”收益。
关键词:初中劳技教学;“小”制作;“大”收益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10-0077-03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传统的“教师独占课堂”式的教育理念逐渐为“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教学”的教育理念所取代,新的教育模式强调的是如何发挥学生的个体潜能,我们的教育过程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知识容量越大越好的死的“电脑”,而是要培养学生灵活掌握并运用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作为一名初中劳技教学工作者,笔者深深认识到劳技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具有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一门学科,同时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可以直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当前教育新形势之下,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劳技课课堂教学模式显然不能满足学生个体发展需要,甚至还阻碍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为树立现代教育理念,贯彻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我们有必要对劳技课教学模式进行有效的改革,以全面推进素质化课堂教学。
发挥好初中劳技活动过程中“小”制作的最大效果是许多劳技教学工作者不断探究的一个课题,即“小”制作“大”收益。所谓“小”制作“大”收益,就是以课堂制作过程为载体,学生依据教师引导进行自主探究小制作的活动,其收获就是学生形形色色的作品。它的最突出的特点是:能有效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确保学生活动过程中主体地位的落实,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发挥个性特长提供空间。实现“小”制作“大”收益的关键在于:发挥“小”制作在劳技教学中的特殊功能;“小”制作的过程中注意不轻易批评学生的错误,而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收益,让错误点放“大”并闪光;多渠道实施“小”制作活动;组织多种形式的评比、展览和奖励,进一步调动学生“小”制作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劳技教学中“小”制作“大”收益。
一、发挥“小”制作在劳技教学的特殊功能
“小”制作有利于消除学生对学习探索的神秘感,大大激发学生参加劳技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亲切地感觉到学习劳动技术是在增强自己生活的能力。
教师应要求学生自己完成“小”制作,而不是简单机械模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相关“小”制作的基本原理,引导他们寻找合理的器材、工具,设计科学的操作工艺,进行相关加工、组装。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操作实践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运用科学知识的意识,使学生具有开拓意识、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这也是新课程改革中提倡的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小”制作的完成,有助于学生对相关纯理论的概念、规律进行理解、巩固。因为初中劳技教学中所教内容,是人类生产、生活最常见的基础的科学知识,其中的概念、规律基本是从现实生活中直接概括出来的。
“小”制作的现场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素养,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制作过程也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它以较强的吸引力磨炼学生的意志。
二、关注学生的收益,让“错误”点放大并闪光
错误固然不对,但在学生动手过程中,因为有错误发生,才使课堂更有生机,关键是教师如何来处理这个错误。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巧妙地批评学生的错误,可以影响个体态度和情绪,使之产生积极变化。
例如,在“印鉴刻制”活动过程中,某同学由于没理解镜面刻字原理,还是把作品刻成原字型,教师在发现这一问题后,没有对这样的错误直接批评,而是去寻找该错误中的“闪光”之处,用这样的口气和学生说:“大家都停下手中的制作,一起来看一下这位同学的作品,他所刻的字非常漂亮,虽然字刻反了,这是不合印鉴要求的,不过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找一下,他的这个作品中有许多独创的东西,老师建议他继续完成这个创作,相信他能按要求完成作品。”这样的语气,不但没有伤害到该同学的自尊,反而激发他对自己作品产生兴趣,也帮助其他同学进一步掌握了刻章的基本要领,少走了弯路。
像这类学生的“错误”,在我们劳技活动中比比皆是,我们切不可简单直接地去批评,而应更多地去了解错误的原因,发掘其“闪光点”。
三、多渠道实施“小”制作活动
“小”制作可延伸到课后练习中去,作为作业回家完成。也许有的教师认为劳技课不应占用学生课后作业时间,而实际的教学发现,适当的回家动手制作作业不仅不会影响到学生其他学习的质量,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利用自己的双手完成了一件制作,会有一种成就感,增加了自己其他方面的信心,这正符合现行教育的精神。
多种形式的课外科技活动可丰富学生课外制作活动内容。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许多科技小制作不能由学生个体完成,例如天文科技等,学校要为学生创设条件,培养学生兴趣,拓宽学生视野。
教师可将一些较为复杂,且要一定理论支撑的制作任务改为小组合作来完成,如“组装发声机器人”,可安排每组四、五个同学共同去完成。小组合作是劳技课活动过程的一种常见的组织形式。几个甚至更多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为了完成特定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小组合作也是一种社会型活动模式,让学生构建一种活动群体。在小组合作活动过程中,活动群体成员之间相互支持配合,相互信任促进,以积极的态度共同参与。明确合作目的,承担个人责任,是小组合作活动产生良好活动效果的关键。教师在小组合作活动过程中的组织与监控是活动顺利进行的有效保证。
四、组织多种形式的评比、展览和奖励,进一步调动学生“小”制作的积极性
让学生互评小制作活动的作品,更能发挥作品的激励效果。劳技活动课的作品不仅仅是教师眼中的一份份作业,而是一份份有价值的作品,它们在学生们的眼里比我们教师课前准备的制作更有说服力,因为它们是学生或多个学生合作的结果,是通过学生的双手创造出来的,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我们每个从事劳技教育的工作者,更要在这方面留个心眼。
例如:在“花篮编织”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各自完成花篮作品的基础上,教师可组织开展班级同学互评,不但要肯定其中的优秀作品,鼓励这部分同学的积极性,而且要对“问题作品”的同学正面引导,让这部分同学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树立自己的信心,为课后继续完善自己的作品打下基础。
此外,学生的作品可在学校适当的地方展览,进一步扩大它们的影响,营造学校广大学生参与制作的氛围,为中学劳技课教学的顺利有效推进提供条件。
劳技课程教学永远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学生的创新也是永无止境,劳技教学工作者不仅要针对如何实现初中劳技活动过程中“小”制作“大”收益开展更多的思考和实践,而且要唤起更多同行开展更深入的研究,进一步提高学生劳技制作的兴趣,改变陈旧的劳技教学理念,共同谱写新时代劳技教学活动课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