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太秧歌研究述评
2014-04-29杨丽琴
杨丽琴
[摘要]祁太秧歌是产生于山西祁县、太谷两地,流行于晋中及周边地区的的地方小戏,曲调唱腔丰富、剧目题材多样、表演生动活泼。近年来学术界对祁太秧歌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文章将民俗学、社会学、音乐学、舞蹈学等领域对祁太秧歌发表的相关论文作为研究对戏,梳理总结祁太秧歌研究的现状,并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提出了建议,以其对后续研究做出铺垫。
[关键词]祁太秧歌;民俗学;社会学;音乐学;研究述评
祁太秧歌是产生于山西祁县、太谷两地的地方小戏,是一种集小曲、歌舞、杂说、说唱、戏曲为一体的综合体艺术形式,歌题材通俗多样、曲调丰富优美、表演生动活泼。本文意欲对祁太秧歌研究的成果做一梳理归纳与整合总结,以利于今后对祁太秧歌做进一步研究。
一、祁太秧歌民俗学、社会学的研究
关于祁太秧歌民俗学、社会学方面的文章有18篇。其中涉及伦理观念、婚姻家庭的论文有4篇,钱永琴、钱永平在《祁太秧歌中女性生活史的民俗学分析》分析秧歌剧婚姻家庭中所蕴含低层女性价值观,作者认为祁太秧歌应该针对“媳妇崛起”时代创作新题材、新剧本以实现其自身的价值。张云霞、程鹏《婆媳冲突:内隐的男权世界——从祁太秧歌“婆媳冲突”型剧目中看近代家庭的男性权威和长者意者》一文立意新颖,文章通过分析“婆媳冲突”型剧目,揭示近代山西民间家庭中女性背后的男性家庭权威、两代家庭的权力分工状况以及民众对家庭权威的真实态度。这类论文还有雷焕贵《祁太秧歌中映射出的伦理观念》及《透视祁、太秧歌中的婚姻问题》。
涉及乡土社会、民间生活的文章有6篇。黄旭涛《生活层面:民间小戏民俗学研究的新视角——以祁太秧歌为例》与《民间小戏村落传承方式的调查与遗产保护的思考——以祁太秧歌为个案》,第一篇文章从文化生态环境、表演者和表演场域几个层面的外部动力、内部传承机制进行客观描述、分析阐释,提出地方文化系统和具体表演语境是对民间小戏进行活态研究的两个向度,应通过实地考察分析秧歌作为乡民娱乐实践的生活性特点和地方性意义。在第二篇文章中,黄旭涛以独特的学术视角、丰富的一手资料对祁太秧歌的传承与保护提出了切合实际理论指导,通过调查得出家族和村落是祁太秧歌的重要传承场域,艺人成名的主要途径是依靠村落秧歌组织的师承关系,针对祁太秧歌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作者以为小戏发展应调整秧歌的表演内容与形式来满足人民新的审美需求,延续祁太秧歌生存的文化空间。
钱永平《民间小戏与乡土社会民众的互动状况研究——以祁太秧歌为个案》以山西晋中前营村为个案,通过调查与分析,揭示出祁太秧歌表演中民众的社会行为、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在《祁太秧歌与当代乡土社会的民俗学考察》一文通过对祁太秧歌传统乡俗礼仪、当代仪式庆典、民间艺术三种外在形态的考察,认为祁太秧歌三种外在形态是异体同质的本质属性,此类文章还有侯春燕《晋中秧歌中的近代农村社会生活层面析文》。
以文化生态仪式惯习为研究视角的论文有3篇,黄旭涛在《从文化生态视角看祁太秧歌的生成》认为传统社火、特殊的社会群体、开放的地理优势、繁荣的娱乐市场以及商人的经济扶持是祁太秧歌产生的根本原因。黄旭涛在《仪式操演建构了民间小戏的表演场域——以一次葬礼中祁太秧歌演出为个案》一文中另辟蹊径,通过实地调查提出民俗仪式场合为秧歌的演出提供了表演场合同时也决定其上演的剧目及表演形式;而祁太秧歌为仪式操演营造背景与气氛,并具有反映仪式活动精神实质、彰显家庭地位、沟通人际关系等象征性意义,民俗仪式与祁太秧歌共同构建了祁太秧歌的表演场域、形成了对方的存在形式和民俗意义。文章视角新颖、论据翔实、论证严密,颇有见地。袁波《“场域-惯习”视角下的祁太秧歌》采用布迪厄提出的“场域(field)——惯习(habits)”概念,从文本内容、音乐特点、表演活动和民众信仰四个方面阐述具有惯习意义的地方艺术形式与地方人文场域中的文化习俗之间的联系,考察分析了祁太秧歌在晋中人文场域中的社会作用和文化涵义。
以口头传承与民众意识为视角的论文有以下3篇。黄旭涛在《民间小戏中的口头诗学——山西祁太秧歌的一种研究视角》中运用了美国学者米尔曼?帕里与艾伯特?洛德“口头程式理论”的方法,分析祁太秧歌中具有程式意义的“官乱弹”,揭示出程式性套语及其文本框架是艺人记忆文本、进行创作和表演的内在规律。毕苑《从祁太秧歌看近代晋中地区的民众意识》一文通过对祁太秧歌剧目的研究,分析了晋中地区的民众意识,提出民俗文化是社会史重要的组成部分。毕苑还与社会史研究专家行龙共同完成了《秧歌里的世界——兼论民俗文献与中国社会史研究》一文,在这篇文章进一步对祁太秧歌剧目进行了文本分析,再次提出建立“民俗社会史”学科建议。
对晋商与祁太秧歌关系进行探讨的论文有2篇,陈军《晋商对祁太秧歌的影响初探》晋商兴戏班、建戏台、编剧本直接影响祁太秧歌的发展,此外晋商的繁荣拓展了秧歌剧本的题材,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丰富了祁太秧歌的曲调。李传志、李钧《晋商与太谷秧歌》也在其论文中探讨了晋商与祁太秧歌的关系。
二、祁太秧歌音乐学研究
祁太秧歌的音乐学方面集中在以音乐形态学为主的研究,主要包括调式、唱腔以及历史传承等方面。
综合研究主要指从宏观的角度对祁太秧歌的各个方面进行考察,特点是点多面广,主要从艺术特色和音乐形态特征、存在价值诸方面把握祁太秧歌,以这种视角对祁太秧歌进行研究的有2篇文章:任烨《太谷秧歌的调查与研究》将祁太秧歌、秧歌班社的发展变化放置在民俗环境及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背景中,通过对“自乐班”承班人程永祥人类学、民族学的考察,分析了“自乐班”生存现状,指出“自乐班”延续自今的原因以及祁太秧歌存在的价值。此外高海燕《关于祁太谷秧歌的探索》以对祁太秧歌进行了宏观的研究。
祁太秧歌音乐学研究调式研究最为丰富,相关内容的文章近10余篇,这些文章有的从微观处探讨祁太秧歌调式中的特色现象,有的则从宏观上把握的祁太秧歌的调式调性、旋法特色等等。闫定文在祁太秧歌的调式研究方面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他在《祁太秧歌的角调式研究》一文中指出祁太秧歌角调式的音阶、句式结构、旋法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符合我国传统调式中“一均三宫”理论;作者对祁太秧歌角调式的探究引发思考又发表了《论祁太秧歌的小三度句尾色彩性呼应调式》,所谓“小三度句尾色彩性呼应”是指“调式主音为上句的结音,而下旬落音则是它的色彩音”,作者进一步分析了对形成这种调式的原因。还需提及的是关庆顺《试谈三整音的特殊旋法及其调式的双重综合性》及《论晋中秧歌的调发展》两篇论文,第一篇重点论述了祁太秧歌曲目中存在的三整音旋律结构,通过分析作者发现祁太秧歌中三整音的运用会出现“异宫交织”和“异宫重叠”两个宫调系统的宫角横向叠置现象。《论晋中秧歌的调发展》可以看做是关庆顺对祁太秧歌中调式系统“异宫交织”和“异宫重叠”这种双重综合调式结构特性研究的延续,作者提出祁太秧歌的调式思维发展可分为单一主音、多主音和复合主音三大结构类型,这三种调式思维的发展是民间音乐思维发展的重要成果;关于祁太秧歌调式研究的论文还有陈娟的《太谷秧歌曲调逻辑探究》与贾志宏《浅论太谷秧歌的调式》、王岩的《祁太秧歌的旋法特征》与李森《祁太秧歌调式研究》。
关于研究祁太秧歌唱腔的论文有2篇,赵琦《祁太秧歌唱腔发展的多视角探秧歌的究》通过对史料传说等资料的考证,回顾了祁太秧歌的发展历程,通过“民间解释分层”对祁太秧歌唱腔的组成进行了分类。常晓菲《论民间秧歌艺术家王效端唱腔之艺术特征》将祁太秧歌表演家王效端的唱腔作为研究对象,从行腔、音色、唱词、衬词等方面对王效端的唱腔进行了梳理和探析。
三、祁太秧歌舞蹈学及其他研究
对祁太秧歌舞蹈动作进行研究的论文主要有2篇硕士论文,候仲陶《太谷秧歌舞蹈动态研究》太谷秧歌舞蹈在舞台上具有虚拟性、程式化、情绪化、富有情趣以及生活化的的舞蹈动态表现,对太谷秧歌生、旦、丑“三门”典型舞蹈动态进行了细致的描述。郭慧娟《关于从太谷秧歌中提取舞蹈动作元素的探讨》主要讨论了提取祁太秧歌舞蹈动作的价值及方法。
对祁太秧歌其他方面的研究还有雷焕贵《晋中秧歌艺术发展及现状研究》、赵丽《浅谈祁太秧歌的发展与现状》与《晋中秧歌的艺术风格及发展研究》,三篇文章追溯了祁太秧歌的历史,分析了祁太秧歌的现状并提出相关建议。陈首军《祁太秧歌中的衬词、衬腔》就祁太秧歌中衬词、衬腔的特性用法及其功用做了初步探讨。任莉《祁太秧歌在平遥县的现状》从音乐体系、形式内容、组织经费三方面讨论祁太秧歌传播的因素,并无论述祁太秧歌在平遥的发展现状,似乎有文不对题之嫌。智联忠《太谷秧歌名称考辨》一文以《布告禁止秧歌文》一条文献对太谷秧歌的名称进行了考证,认为“太谷秧歌”这一称谓更符合历史,但仅依据一条文献下此结论,有单证无证之嫌。
四、结语
综观多年来学术界对祁太秧歌的研究,局限在几个相对狭窄的领域,民俗学在祁太秧歌研究所占比例较大,其中以黄旭涛取得的学术成果最为丰硕,她以多角度、新方法、重调查的手段为祁太秧歌的研究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而音乐学领域的成果主要集中闫定文、关庆顺两位前辈对祁太秧歌调式方面的研究,舞蹈学方面的研究可谓初见端倪。祁太秧歌提供给我们的信息是广阔的,可供研究的领域和视角更是不甚枚举,但就研究现状来说,还有诸如社会学、语言学、人类学等空白领域仍需填补;而本文中提及的相关研究大多以简要描述介绍为主,多为资料堆砌,泛泛而谈,缺少深入的理论剖析、独到的学术视角和扎实的文字功底,如何对祁太秧歌进行全面、广博、细致、深入的研究,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以祁太秧歌的音乐学研究为例,我们不仅可以从音乐形态学视角对祁太秧歌进行腔词关系、曲体结构、声音功能、乐学构成等方面的研究,还可以从音乐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等相关学科的理念与方法对祁太秧歌的乐人、音乐活动、乐社进行音乐传承与接替、音乐程序、唱法和奏法等方面进行性综合或专项研究。值得欣慰的是,祁太秧歌的保护与传承逐渐受重视,研究祁太秧歌的的学者逐步增多,各级政府与学校已经开始重视祁太秧歌的价值。相信在新的历史时期,对祁太秧歌的研究必定能够迈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