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肃点!我们在说拖延症呢
2014-04-29田文璐
田文璐
在这个以某种病为个性标签的时代,人人都喜欢说自己有病,似乎没个拉风的心理毛病,你都不好意思出门跟人打招呼。于是,我们的视野中,就大有一副“全民拖延”之势。那么怎么来判断自己是不是拖延症,程度有多严重呢?现在让我们来严肃地了解一下拖延症。
拖延症名词解释
“拖延症”这个说法,是中文网民的创造。因为它跟我们这个时代的生存状况深深共鸣,于是迅速流行,成为热词。如果一定要在英文当中,给“拖延症”找个意义贴近的说法,可能就是“procrastmation”了。“Procrastina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其中“pro”的意思是“向前、偏好”,而词根“crastinus”的意思是“明天”,连起来的字面意思是“推迟到明天做”,这只是一个描述现象的名词。
目前这个词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心理学或医学术语,相比于“拖延症”,心理学专家更愿意回避这三个字,他们称之为“拖延行为”。但严重或经常的拖延行为,常常是一些深层问题的表现。拖延现象已成为管理学研究者和心理学家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这是目前学术上和心理研究范畴对“拖延症”的解释。
世界上对拖延的研究可谓五花八门,从时间管理策略到心理学探源。就连弗洛伊德的“泛性论”也能与之扯上关系。根据美国心理治疗专家克瑙斯的引述,研究拖延的第一本专著是1971年由里根巴赫写成的。但实际上,你根本找不到这本书,因为它从未出版——这是里根巴赫伙同出版人向读者开的一个玩笑:即有关拖延的著作本身也被“拖黄”了。
2007年,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心理学家皮尔斯·斯蒂尔翻阅了从1920年代开始学术界对拖延的800多项研究,写出综述《拖延的本性》,对拖延的历史、变迁和各种原因做了详尽阐述,几乎是对人类拖延问题的“终极”解读。
斯蒂尔发现,在工业革命之前,拖延并不是一个完全负面的词语。在农耕文明时代,拖延是中性的,有时甚至被看作是一种有智慧的应对策略。但随着科技发展。整个社会越来越像一架高速运转的精密机器,人们生活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契约、承诺与期限要求,这就给拖延现象的产生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机会。农业社会的拖延,不会对生活有多大影响,而如今,人们一旦拖延,小则损坏“齿轮零件”,大则使“机器”无法顺利运转,因此,历史悠久的拖延,在今天则成了一种现代病。
怎样判断你是不是“拖延症”重症患者
在豆瓣网有一个历史悠久的关于拖延症的组织——“我们都是拖延症小组”。自2007年创立以来,至今迅速发展到11万多成员。很多“拖拉机”们每天都来小组里报到,立下当夭的目标;第二天来检查自己有没有完成,再立下新的目标,以此督促自己戒掉拖延的恶习。“拖延症”一词最早的出处就是该小组。
由该小组核心发展而来的“战拖会”成员“高地清风”表示,“拖延症”一词最早出现时,基本是最“严重”的人群在讨论。当时侧重于“狭义”的范围。但眼下,拖延症却不限于此。当你身边的哥们一脸真诚地跟你说“我有拖延症”。或者你姐们懊恼地大喊一声“完了!我的拖延症又犯了”,恐怕只能说明,他们有时会有拖延行为。甚至,可能连拖延行为都算不上。目前大多数人在提到“拖延症”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把它当成了一种生活化的提法,泛指一切的拖延现象。
为此,他在社区中划分了“广义拖延症”和“狭义拖延症”。
“广义拖延症”泛指一切拖延现象,即后果消极和本可避免的推迟行为或现象。又称“真性拖延”。皮尔斯·斯蒂尔的《拖延心理学2》中把绝大多数日常的拖延行为,归结到了四个原因:信心不足、不认可工作的价值、易冲动难抵抗诱惑,以及回报太遥远。如果是这样的状况,你不必把自己当成患者,只需要做个正常人,从这四个角度去优化,就可以大大减少拖延。
但当“真性拖延”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并且短期内难以消除或改善,就成为了“狭义拖延症”,背后可能有一些心理/精神医学方面的诱因。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资深心理咨询师简·博克的《拖延心理学》中提到,这些诱因包括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强迫型人格障碍、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注意力缺失/多动障碍(ADHD)、抑郁症、失眠症等。如果是这些比较严重和顽固的拖延因素,最好是结合书中的知识,去专业机构寻求干预或治疗,不排除真的需要服药(比如注意力障碍)。有时并非只有心理/精神医学方面的疾患才能引发“狭义拖延症”,很多时候设计不当的薪酬制度、缺少时间管理的个人习惯,乃至于大众文化等,都可能诱发“狭义拖延症”。
广义拖延症,发作率很高。国外统计表明。70%的人会在日常生活中出现拖延行为。但其中大部分都不是狭义拖延症。因此,不要轻易判断自己已“不可救药”,事实上这样的情况并不是普遍性的。
而很多人为自己贴上“拖延症”的标签,很有可能是合理推迟或假性拖延,即,后果无害的推迟行为、个体无力避免的推迟行为等等,这就并不是需要担心的事了。
详解拖延症的心理动因
由上可知,不拖延的人总是相似的,拖延的人则各有各的原因。简·博克就认为,从根本上来说,拖延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而在直接心理动机背后,是隐藏得更深的人格因素。拖延只是一个人的公正严谨性、自尊和完美主义等等人格特质的外在表现。由于拖延背后根源上的差异,几乎不存在一种通用于各种拖延症的万能药。
有的人拖延的原因与注意力障碍有关。例如遇刺身亡的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是一位当今常被文章提及的ADHD疑似病例,同时患有重度抑郁症。这些疾病使他行事动机不足,管理能力较低,注意力缺失,拖延加重。
作为一名曾经的拖延症重度患者,“战拖会”成员“我要好起来”经历了拖延症带给她的难以想象的痛苦。从2004年到2009年7月,她度过了整整5年“无法动弹”的日子。她认为,自己的拖延原因在于过分追求完美,她举了一个例子:小时候,院子里有个小朋友买了自行车,很快就学会了骑车。其他小朋友也都去找她玩,很快都学会了。她也很想骑自行车,但她却同时想到:大家都会了,如果她现在去学,就是最后一个学会的。在她学车的过程中,小朋友们都会抢着教她,她可能还会受到大家的嘲笑——“所以,自行车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不学了。”就这样。直到她上了大学,因为校园太大,她才不得已学会了骑车。从小到大,像这样的例子在她身上还有很多,只要感觉自己成不了其中的佼佼者,大部分新事物她“碰都不碰”。而这样的完美主义,往往没有起到积极作用,反而拖了人们的后腿,在拖延行为的形成中推波助澜。
还有一些拖延者是为了享受“最后冲刺的快感”,被称为“激励型”。约瑟夫·费拉里认为,激励型拖延症患者通常相信最后一刻的压力可以成为效率、创造力的催化剂。不过拖延能否让人在最后时刻小宇宙爆发,仍然难说。有研究认为,真相其实是,除了拖延,他们并不知道如何去应对让他们感到棘手的工作。
目前关于“拖延”的研究普遍认同,“拖延”是人们对抗焦虑的一种办法。研究人类潜能及高度表现的权威专家丹尼斯·威特利认为,拖拉是防备行为的一种过敏形式,是为了暂时缓解深层次的内心恐惧。这些内心恐惧包括害怕失败、害怕有缺憾(完美主义)以及害怕无法实现的预期(茫然)。
甚至有的人以拖拉行为来逃避成功。心理学家尼尔·菲奥里在他《战胜拖拉》的书中写道:“拖拉常被用来逃避对成功的恐惧:因为成功意味着晋升到有更多要求的职位。对成功的恐惧,可能会以一种更为隐秘而危害更大的形式,即通过下意识的自我挫败行为表现出来。”
最纠结的是有人因为恐惧和焦虑而做不了决定,做不了决定既是结果,也是原因。因为迟迟不做决定,而最后摆脱拖拉的决定也成为困难的一部分。
对于拖延症,有很多形象的比喻,比如把头埋在沙子里的鸵鸟。拖延者们像鸵鸟躲避危险一样躲避焦虑的来临。但其实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将面临更大的焦虑。
著名精神分析家霍妮的比喻尤其经典:“就像在开车时同时踩住了油门和刹车,结果是外表毫无动弹,内心早已精疲力竭。”
另外,拖延症患者在很多事情上都有一些共同的特性:拖延往往都是在干正事的过程中“穿插”一些小动作而造成的。比如,准备工作前,会选择先刷一会微博。而选择食谱时。人们往往会选择先吃炸鸡和啤酒。而把健康的饮食计划留给以后。经济学家乔治·卢文斯坦做过的一个经典实验做出解释:参与者被要求为自己选择一部当晚观看的电影和一部第二天晚上观看的电影,结果是,人们倾向于选择通俗喜剧和大片作为当晚的选择。而将严肃题材作为次日的选择。
这是因为,人们在考虑将来的时候往往能够做出明智的选择,但是,出于及时行乐的本能。人们在当下往往会选择不太紧急的、自己喜欢做的、容易做的事情。短期考虑压倒了长期目标。最可怕的是。将长期目标推迟到明天时,我们并没能考虑到,明天推迟这一选择的诱惑会跟今天一样强烈。这种行为倾向被称作“即时倾向”。详细说来就是你的大脑认为,现在能得到的满足感要更重要——现在爽了就好。
即时倾向深深扎根于我们的大脑,我们的宏伟计划往往毁于那一时又一时的欲望满足。结果显而易见,你宏伟的雄心,周密的学习计划,在拖延症面前都不堪一击。
但“拖拉机”们大可不必自卑。要知道,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克洛夫曾拖了8个月才把朋友的行李从印度邮寄到美国,以至于他在论文中还念念不忘:“8个月里每早醒来我都决定第二天早上去把箱子寄给斯蒂格利茨。”就连皮尔斯·斯蒂尔教授本人都是个际准的“拖拉机”。斯蒂尔的一个兄弟在写给他叔叔的信中写道:“你听说皮尔斯的研究课题了吗?他扮拖延症专家扮得有模有样,哗啦哗啦地发表文童,这可笑死我了,在高中和大学时代,这家伙的‘拖功不是无人能敌的吗?”
《拖拉一点也无妨》的作者约翰·佩里告诉我们,无须改掉拖延,我们照样可以成为一个高效的人——也许没能做成那件最重要的事。但起码做了很多件次重要的事。约翰·佩里表示,这本书写作的目的就是想让拖延者自我感觉好一点。不再从心理上对抗拖延。而当自我感觉变得好一些时,她惊奇地发现,自己的行动力也自然而然地增强了。
最后用简·博克的一句话与拖延症患者们共勉——不要天真地认为,结束拖延就可以保证快乐的到来。快乐的来源之一,就是能够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不管拖延是否是你生活的一部分。都能如实地接受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