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榛子是怎样变成“金豆子”的

2014-04-29王立忠刘辛徐迪

果农之友 2014年3期
关键词:榛子全镇全村

王立忠 刘辛 徐迪

小小的榛子让东张家村的老百姓实实在在富起来了。

全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3 000元增加到去年的1.3万元,其中70%来自榛子产业。从2006年至今,全村购进微型车30多台、轿车20台、摩托车500余辆,有90多户村民在县城买了住宅楼。农忙时回村干活,农闲时到城里居住已经成为这个山区小村的新时尚。

榛子在很多地方都有,但为什么在这个小山村就变成了致富的“金豆子”?记者近日走进东张家村探寻究竟。

1 创新机制,规模优势生效益

“没有榛子,就没有我今天的生活。”东张家村3组村民郭振江常这样说。

今年51岁的郭振江是全村最早承包荒山栽植榛子的,也是受益最大的。20世纪90年代初,他因治病欠下2万多元外债,这对于当时年收入只有2 000多元的农民来说简直就是一座大山。“光靠种地根本还不起。”郭振江开始琢磨其他门路。刚好2000年春,村里号召村民承包荒山发展榛子产业。郭振江认定了这是一条增收致富的好门路,便借了1 500元承包了100亩山地。从此,他和爱人连吃住都在山上。经过精心侍弄,当年卖榛子就收入了8 000元。

这让村民们都惊呆了,谁也没想到不起眼的小榛子能卖那么多钱。第2年郭振江就还清了所有外债,此后,收入逐年增加,如今他家每年榛子的纯收入稳定在20万元以上。

东张家村属于山区,全村区域面积1.8万亩,山林地面积1.2万亩,榛子林覆盖面积约1万亩。2006年,村里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争取上级资金和政策扶持,再次为全村榛子产业发展加了一把劲儿。

村党支部书记郜德权介绍说,目前,村里1/3以上农户都从事榛子生产,富余劳动力也不必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光是为本村榛子大户提供除杂、打药、采收等劳务,一年就能收入8 000多元。随着榛子产业的发展,村里的林地很快就不够用了,村民们纷纷到村外去承包荒山。2010年以来,村里已有20多户村民到西丰、开原等地承包荒山5 000多亩发展榛子。

仅去年,东张家村的榛子产量就高达20万千克,实现产值1 000多万元,发展榛子的村民户均收入超过10万元。

2 立体开发,充分利用林地空间

种榛子首先只是东张家村的一村一品,进而却带动了昌图镇的一镇一业。

2008年起,昌图镇党委、镇政府充分发挥东张家村的典型引路作用,通过政策资金扶持、科学技术注入、实施品牌战略等措施,全力支持榛子产业发展。他们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各部门支持,先后投入1 000多万元资金,修筑方塘、蓄水罐、上大型提水设备,做到旱能灌、涝能排,增强了农民发展榛子的积极性。目前全镇榛子开发面积5.6万亩,产果面积3万亩,去年榛子产量达50万千克,实现产值2 500多万元,仅此一项,全镇山区农民人均增收3 000元以上。

此外,从2011年开始,昌图镇开始尝试在榛子园内搞食用菌栽培,发展林下经济。结合风力发电场建设,引导农民在山脚下栽植寒富苹果。通过东张家村的带动,结合青山工程,昌图镇在全镇山区村实施了“山上风电、山坡榛子、山下苹果园”的立体开发模式,同时发展观光农业和生态旅游,带动了全镇第3产业的发展。相信过不了多久,昌图镇将变成“山顶风车刮来钱、山坡榛子挣来钱、山脚苹果赚来钱”的聚宝盆。

3 抱团发展,延长产业链条

在采访中,记者感受到,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是东张家村及昌图镇榛子产业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重要引擎。

2007年12月,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有关规定,昌图镇指导东张家村成立了昌图县群兴榛子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采取统一栽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供药、统一防虫灭病和协助收购模式,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

为解决技术难题,合作社先后聘请沈阳农业大学和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的专家和教授来村里做技术指导,从榛子园除杂到防虫防病,从花期管理到采收全程跟踪服务。在病虫害防治方面,合作社向厂家直接订货,按批发价格给榛农供药,确保产出的榛子达到绿色、无公害标准。

为打造品牌,合作社在工商局注册了“东野”和“丰至塬”榛子商标,并获得了绿色食品标识。在销售上,合作社先后派人到北京、沈阳、大连、抚顺等地考察榛子市场行情,拓宽销售渠道。

通过招商引资,东张家村还引进了榛子深加工企业。企业对本村的榛子进行收购、生产、加工。群兴榛子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周国栋告诉记者,今后,合作社将在榛子园艺化栽培管理和生物防治病虫害方面下工夫,不断提高榛子的产量和品质,使全村榛子产业朝着高产、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

(据《中国绿色时报》)

猜你喜欢

榛子全镇全村
B站UP 主停更,游戏成“全村”希望
全村唯一收件人
榛子的猫猫图鉴(上)
奇幻塔罗岛之七
全镇最小的人
野生榛子实用管理技术
山东阳谷:图书流转共享资源
松鼠采榛子
抽自家鱼塘救全村1400亩地
办好一处书屋改变全村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