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璞归真: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应然追求
2014-04-29何浩
印度的一名叫苏伽塔·密特拉的电脑科学和教育学博士在印度非常落后的村落做了一次有趣的实验。在一个村落的一面墙上挖了一个洞,其中安装了一台联网的电脑,通上电之后就不闻不问了,只保证电脑能正常工作。经过一天的时间,不少孩子已能熟练地打开文件、搜索网页,几乎是无师自通;经过一个星期的时间,绝大多数孩子用电脑上网、查资料、玩游戏等游刃有余。密特拉博士从自己的尝试中得到了成功的启示,决心改变落后村落落后面貌。此后他在很多贫困社区进行“墙上”试验。短短两年的时间,已经有300多万孩子从中受益。
故事引发我们思考:一是我们小学信息技术的课堂上是否给予了学生足够的信任和创新实践的空间;二是“教师讲解——教师演示——学生练习——教师释疑“的循环教学模式是否能达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教学设想。三、如何将常态课上那些真实的错误、蹒跚的思维、细节中的种种意蕴收集整理后,凝练成教学机智,以完善日常教学。
一、信息技术课堂返璞归真的本质
大道至简,真知灼识是返璞归真的本质特征。一门技术一门学问,弄得很深奥是因为没有看穿实质,搞的很复杂是因为没有抓住程序的关键。小学信息技术课应避免一味追求炫彩的课件和教学方式,但技术后面的真像无法让人捕捉。而应通过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和创新实践的空间,做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落实、教学内容的充实、学生体验的丰实,始终为学生健康成长与终身发展着想。
二、信息技术课堂返璞归真的策略与实践
我们的常态课要返璞归真,就必须尽可能多的提供创新实践的空间,放手让学生自由提问、积极探索、个性化地理解,引导学生探究,还原课堂本真的情景。
1.课堂分段式
2013年新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特别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意味着学生在课堂上需要较多的动手练习操作的时间。小学信息技术课一周只有一节课(40分钟),教材每一课基本是单独一课时,任务重时间紧。笔者认为信息技术课堂要高效,必须对课堂进行合理化分段。一般而言教师讲10分钟、学生练25分钟、反馈小结5分钟,通过合理的时间分段,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时间分段形式可以灵活使用,如“学生练25分钟”这一阶段,可以是5分钟+10分钟+10分钟的组合,也可以是10分钟+15分钟的组合,或者是整体一段25分钟。从学生反馈的调查问卷来看整体一段25分钟的方式最受欢迎,比例高达95%,效果最好。
2.课件简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信息技术课与其他学科相比,变量很多,如教学控制系统、授班学生原有认知和所掌握的技能水平、学生平时喜欢的教学方法、机房机器环境、网络环境等等,任何一种可能性发生都会导致学生练习时间减少。有没有办法确保学生练习操作的25分钟呢?或者再提高几分钟呢?
硕大的投影幕加上非常简短的文字切换,是当下世界顶尖科技产品发布会的宣传方式。例如锤子手机发布会、苹果新品发布会、小米新品发布会等等。这种讲解的方式给人们的印象就如同烙印一样,把新产品的每一项核心创新价值印刻在人的脑海之中,勾起人的无限欲望。基于上述体验,笔者尝试从课件简化着手,将课文中的知识点反复锤炼,凝聚成几组关键词语或短句,将有形的知识点隐于核心目标之中。
如教学四年级第2课《收发电子邮件》时, 原本的课件里面包括了申请电子邮箱的每一个详细步骤,PPT有30多页,教师在讲完每一个步骤之后,还要再演示一遍,然后让学生练习一遍。这样的教学方式有两个很明显的问题:一是学生练习的时间碎片化,只有机械操作的时间,没有时间去思考为什么这样做;二是只是把知识复制给学生,学生只是被牵着鼻子在啃知识,没有时间去探究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我把全课的重点难点提炼出来,课件简化后只有7页,每一页的内容分别是“课题、新与旧、目的、免费、www.126.com、注册、帐号与密码”七个短语。这七个短语就是本节课的主线,就像一串珍珠项链中的线一样,根据佩戴人和珠子大小的需要,线的长度和粗细可以适时的调控。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这些精彩稍纵即逝。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让学生的智慧闪耀光芒。利用课堂上随机生成的资源展开再教学,动态生成体现了师生互动的零差距和课堂的真实性,既完成了教学任务,也为学生25分钟练习操作时间段的时间增加提供了可能性。
3.重难点导学案与指导个性化
教育家第多斯惠说过:“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叫人发现真理。”当前信息技术更新频率是以月为单位,教材内容肯定要滞后于现实。信息技术课面临着学生学习的知识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平衡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会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的能力。
在课堂上,针对“重难点如何讲解透彻”这个问题,笔者在课堂上引入了重难点导学案。刚使用的时候效果并不理想,因为忽视了信息技术学科的两个特质,一是一周只有一节课的超长时间跨度,二是学校的学生家庭有电脑的比例只有30%左右。原本涵盖一节课所有知识点的导学案无法使学生通过课前自学、课堂提高、课后链接等环节,降低学习难度。这两个因素使得导学案中“学习前置”和“问题前置”流于形式。
结合“墙洞电脑”的事例,笔者尝试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和创新实践的空间。笔者将导学案进行了调整,只涉及全课之中的重难点,并以任务驱动的串联形式将整个重难点融合在导学案之中。学生在练习操作的时候首先自我学习,遇到问题时可以随时与旁边的同学交流,如果问题还是不能解决再举手问教师。因为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不一样,教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个性化指导变得游刃有余,从而实现了真正的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高效课堂。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学习能力提高明显。这里要有好的效果,还要特别注意三点:一是留足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二是学生的座位要因学生的学习能力随时调整;三是任务安排要学练有度,不仅需要控制练习中的量,还应该考虑练习的广度和深度。
4.反馈式评价
(1)关注全体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评价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从评价中获得激励,获得进步的动力,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行为能力。对基础差的学生,评价应重在鼓励其敢练,勤实践;对基础好的学生,评价要旨在激励他们不断挑战、创新。
(2)设计不同等级的评价目标
根据《学科指导纲要》“三级评价目标”要求,初级是最低评价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主要是针对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中级目标面向学习情况中等及中等以上的学生,以及通过努力也能达到的学生;高级目标主要是针对学习上有潜力,计算机学习中较为出色的学生。具体的做法是:对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等级的操作题、自主创作题等,设置多项的评价内容,不同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这样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准备和努力,获得最大限度的成功。
同样的任务因为完成的情况不一样,评价的结果就不一样。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对进步大的学生也可以进行越级评价,即他的能力只能得二颗星,可以破例获得三颗星,使学业评价具有更大的灵活性。通过用反馈式评价,学生能清楚的知道自己每一个关键点是否能达到教师的要求,用适合学生发展的独特评价方式来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对学生个体来讲,全面发展并不是要求所有学生的学业都是优秀的,而是允许和鼓励学生在基本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信息技术课堂返璞归真,形式简约了,但并不简单,教师只有课前用心研究、重难点导学案精心设计,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和创新实践空间,学生才能在丰富多彩的信息技术天地里,感受到学习的无穷魅力,在平和的氛围中不断得到发展。
(何浩,镇江市香江花城小学,212000)
责任编辑:颜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