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胜于言
2014-04-29王军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教育发展的速度可谓惊人,大楼林立,名校辈出,然而发展的质量却不尽如人意。在喧闹的教育改革思潮中,每逢“教育家办学”这类话题,作为一名基层的校长,我常常三缄其口。
还能说些什么呢?教育呵,你慢些走!可这话早就有人说过了,教育仍是不管不顾急吼吼地向前、向前;别再让虚无的分数绑架血泪斑斑的教育了,可关于高考及“状元”的炒作一天也没消停过;呼唤素质教育的声音从地方响到中央,但在今日之中华大地,寻找唯一的标准答案仍是孩子的头等大事。这种灵肉分离、极端奇特的教育生态,一度让任何与事无补的高谈阔论都显得过于超前,甚至刺耳。
启蒙远未过时,但重复的述说往往让真理沦为陈词滥调。在一个工具价值大行其道的时代,不违背教育规律、教育常识,做些具体的小事、实事,或许远比喟叹教育独立价值的动摇和虚化、声讨肆意扩张没有边际的权力更有意义。
蒙田说:“教育孩子是人类最重要而又最困难的学问。”面对成千上万独生子女这个人类教育史上空前绝后的群体,我们太需要研究,太需要鲜明的作为了,可我们到底都做了些什么?对教育流行色及教育形式的追逐,一波又一波地冲击着基层学校疲乏的神经,对教育本质探求的脚步却长期止步不前。
也许,我们在等待,等待所谓的顶层设计、系统设计从天而降,照亮我们浑沌的前程。殊不知,所谓的“顶层”一直在小心地等待教育的“小岗村”挺身而出!理论繁荣总是好事,一场接一场的研讨,连篇累牍嚷着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可谁在弘扬“行胜于言”的优良传统呢?“立德树人”是篇大文章,如果你不太会做,哪怕在校园里开展个“中国梦·劳动美”的主题实践活动也是好的,当前“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孩子太需要劳动的洗礼了,让孩子在劳动中流淌汗水、洗礼灵魂,一定胜过千言万语苦口婆心的说教。可是,我们不屑这么做。
也许,我们有点怕,一怕把学生耽搁了,二怕把学校牌子办砸了,三怕把乌纱弄丢了,凡事习惯按指示办。孩子是那么容易被打垮的么?世界各国儿童,原始秉赋不一样,起跑时间和起跑方式也不一样,但除了个别秉赋特别的人最终出类拔萃外,大多数人的心智发展水平最后可谓旗鼓相当。这是怎么回事呢?这并不是儿童在学校发展阶段不存在差异,儿童在学校教育期间接受的是一种程式化的成长路径,有人对此适应,也有人不适应,这就有了所谓的优劣与高下。可这只是暂时的,即使完全不适应的人,也不一定要紧,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离开程式化的中小学教育甚至大学教育后,会有一个后教育的自我补偿发展,这个补偿发展是社会性的、自发的、蕴含在实践之中的,它没有固定模式,但效用甚巨,能迅速弥补孩子在体制教育期间所拉下的差距,从而达到殊途同归的发展程度。我国素以分数论成败,看不到这一点;以功利论人生,忽略了这一点。这,或许才是国内外基础教育的根本区别。可是,我们不愿认可这一点。
我们习惯坐而论道,按既定的、传统的轨道,千年不变地滑行、滑行。这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民族发展道路上的悲哀。如果说这样的教育还有点意义,那就是让那些凡事不等、不怕、不靠,勇于从自己做起,从脚下做起,从小事做起的教育行走者,在暗夜显得特别的醒目和令人敬重。天下大道,“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任何一个教育理想的实现,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更要教育一线“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的践行者,他们才是中国教育真正的希望。
(王军,盐城市盐阜中学,224000)
责任编辑:赵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