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综合?探索”领域合作学习的策略浅探
2014-04-29许岑
新的美术教材一改以单纯的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以美术学习活动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四个学习领域。分别是:“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尤其是后者,不仅融美术各学习领域为一体,还与其他学科相融合,更注重美术与现实社会的联系,是一个新的学习领域。
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小学美术“综合·探索”领域中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较大程度地发挥团队互助力量,使学生的思维显示出积极的状态,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合作学习,是对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
合作学习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形式,它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与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教育心理学家斯莱文认为:“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我国学者王坦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的教学策略体系。”国内外其他学者对合作学习虽持有不同的看法,但他们的定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即强调学习过程的交流性、协同性与分享性。
在美术“综合·探索”课堂中,学生常常希望能“合作”学习,然而真正合作时,他们中的不少人就会无所适从,或者少数人做事多数人旁观,或者大家一起聊与美术无关的事情,还有一些现实中的好朋友会因为意见不一而闹矛盾,影响了美术学习与探索的效能。
教学案例1:《神奇的瓦楞纸》——课堂中的合作学习不应流于形式
笔者在一次区“同题异构”听课活动中,听了三节风格不同的《神奇的瓦楞纸》,作为一节“综合·探索”领域的课,相同的课题,老师们找到了不同的切入点,其中一位老师在作业时的合作环节引发了我的思考。这位老师通过三次观察对比欣赏,让学生寻找不同的制作方法。作业要求学生巧妙利用瓦楞纸特质,运用多种方法制作一个半立体恐龙。执教者在小组合作前并没有进行明确的分工与适当的引导,小组合作基本是流于形式。有的小组,成员各行其道,缺少协作,有的小组在合作中为了小事而大起争端,有的小组则在讨论与学习无关的问题,这样的“合作”使小组学习变成了自由散漫的活动,教学秩序比较混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的互帮互助也不够完善。在教师准备进行作品评价时,有的小组还没有完成作品,对教师即将进行的点评视而不见。
其实,这样的课堂,老师可以先进行情境的有效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鼓励学生与同伴合作,一起操作并力求发现新的方法,学生能发现的,老师绝不插手,小组通过观察,了解瓦楞纸的特征及其与普通纸的区别,并发挥想象,利用身边的工具,用剪、刻、撕、涂、贴、钻等方法将瓦楞纸制作成有趣的合作剪贴画。教师可以设置情境,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获得新发现,课堂过程如行云流水般流畅,不仅条理清晰,而且内容丰富,学生在愉快的合作氛围中动手并思考,作品应该会更加多样,更加大气,细节也可能更为丰满。
反思:合作学习既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又是培养学生团队意识的重要载体,美术课堂不应该是单单让学生学习技能,而应该通过不断的合作与尝试、发现,让学生乐在其中。然而,很多学生不懂得什么是合作,又怎样合作,这就需要美术老师在课堂中进行有效的指导,培养小学生正确的合作学习态度与技能。
二、“合作学习”,是对学校“分享”理念的进一步诠释
随着常州市实小教育集团对“分享教育”哲学研究的深入,国家级课题“基于学校生活变革的小学生分享品行养成研究”成为很多人关注并研究的重点。分享教育在美术的“综合·探索”学习活动中可以着力体现为培养学生在学习中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美术创作活动中相互学习,相互配合,相互竞争,以提升学生美术素质和交往能力。
教学案例2:《现代建筑》——懂得分享是使人快乐的真理
我在教授苏教版小学美术12册第四课《现代建筑》第2课时,由于学生在前一课已经通过学习《纸柱造型》进行了一次立体造型练习,便在他们已掌握的的操作技能的基础上注重进一步的空间想象,学会用剪、卷、翻、折、刻等方法制作出立柱造型,进而用类似于纸柱造型的形式制作现代建筑。在备课时,我发现教材中展示的一些学生作品是小组合作后汇聚在一起的现代小区模型,顿时受到启发,在上课时也用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们一起创作,不仅体现出个体在制作纸质建筑时的优势,又能在合作中分享制作带来的快乐,达到课堂中的双赢。在布置作业时,我要求大家在纸柱造型的基础上添加制作成建筑造型,然后将自己的作品与小组内其他成员的汇聚到一起,布置在一块纸板上,形成一个现代小区建筑群。建筑全都做好后,我进一步启发,小区内缺少了相应的公共设施和环境布置,于是,学生再次进行分组,小组长带领组员进行合作布置。在合作学习前,首先要明确制作目标,应该在“小区”内添置哪些设施,其次,请小组长进行细化分工,责任到人,可以让一位组员负责绘画装饰,其他组员每人制作一个小区内的景观设施,但是内容不要重复,这样就避免了作品的单一性,使最后呈现的效果更加多样化。
在合作前,我还对组内成员携带的工具材料情况作了统计,发现少部分学生缺这少那,在安排合作分工时,请组长进行协调,将组内多出的材料和工具进行资源的共享,这样那些没有带齐材料的学生也就不会因为缺乏材料而无所事事了。
反思:专家认为,分享是一种亲社会的表现,是自身与他人共享资源的形式。善于合作分享,是学生可持续发展所必要的品质。如果只有合作而无分享,可能会导致学生养成自私独享的坏习惯,只有分享而不合作,也可能会养成坐享其成的不良品行。因此,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合作与分享兼有的品质是非常必要的。
三、“合作学习”,是“综合·探索”领域学习的重要路径
在多年的听课与上课实践中,我发现“综合·探索”领域的教学一般比较难于把握,能勇于上此课型的教师不多,成功的“合作”学习更不多,基本还停留在浅表的、形式化的层面,貌似“热闹”非凡,学生的收获却甚微。在“综合·探索”领域中应如何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引发了我的思考。
1.加强课前工具材料的准备。在学习过程中,有些小组成员在合作中发生冲突和争执,原因大部分是由于学生在课前的工具、材料准备不足,而无法深入全面地展开,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收集生活中的废旧材料是合作学习的首要任务。
2.合作学习小组形式要多样化。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品质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个体差异,有的想象力丰富,有的设计能力较强,有的绘画水平较高,有的则心灵手巧,各有特长。教师可以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在“综合·探索”领域课程中,把不同特长的孩子安排在一个组,对材料的搜集、作品的展示及创新等诸多方面进行较为深入的探究,也可以根据“就近原则”进行组合,还可以让他们自由组合,尝试与更多不同的人交流和合作。教师要根据每一个小组能力的不同提出相应要求,设立组长责任制,形成优势互补,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成员间的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前首先明确目的,合理分工,强化小组的团队意识,保证每个组员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任务,担任其中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可以是小组讨论时的组织者、资料收集者、记录者;可以是课堂发展过程中的汇报者、总结者;还可以是作品制作过程中的材料提供者、绘画设计者、手工制作者等等。责任细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团队成员的个人优势。
4.组内成员定期进行角色互换。适当调整学生在小组中的“长期地位”,让一些处于控制地位的学生与处于从属地位的学生进行换位,提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机会,使团队的每个成员都有成为“主角”的可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5.强化作品评价机制,让学生为自己点赞。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非常重视组内成员对自己的评价,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与赞扬。评价时,可通过自评的方式介绍自己的作品,让同组成员更好地理解作品的设计理念。然后,小组成员可对作品进行整体评价,这样制作者既得到了集体的肯定,建立了自信,又可以吸取别人的建议,拓宽思路,提升能力。
6.合理地调控收放。小组合作时,学生常常会沉浸在讨论中而不能自拔,教师可以在小组合作前向学生强调时间观念,例如可以借音乐及电子计时器的开始和结束作为信号,适当进行时间的调控,力求放得开,也收得拢。
美术“综合·探索”学习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研讨合作,交流探索,分享智慧,而有效的合作学习,无疑会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懂得关心他人,欣赏他人,学会互帮互助,学会“求同存异”,学会必要的妥协、退让、隐忍和放弃,每一个生命个体都能在合作学习中释放出更大的潜力。
(许岑,常州市钟楼实验小学,213000)
责任编辑:宣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