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古诗学习中真实的儿童
2014-04-29张国宝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那经典的古诗,就如同中华民族的标识,锻铸华夏儿女的基因,一代又一代地流淌在血液之中,成为中国人的文化符号。古诗作为一种体裁,已经成为教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散见于教材的文本与练习之中,而且也成为了儿童文本学习的重要呈现方式。但面对当下多元文化影响的儿童,面对远离古诗氛围与古诗情境的儿童,面对“我的学习”等个体意识日益突显的儿童,作为老师,笔者认为,在古诗的学习中,我们不仅要关注朗读与吟诵,关注理解与表达,更要关注儿童本身,关注古诗学习中真实的儿童。
一、在鲜活的课例中,走近古诗学习中真实的儿童
《登鹳雀楼》是一首五言绝句,出自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唐代诗人王之涣在诗中为我们描述了其登上鹳雀楼举目远眺,所见之景、所思之情、所悟之理,诗中之景壮阔而雄浑,诗中之情浓郁而深厚,诗中之理朴素而深刻。诗人在高度概括与充分提取之中,在简约素描与深度凝眸之中,把万里河山、生活哲理与人生哲思,浓缩在这短短的二十个字中,影响长远。
作为一名二年级的学生会怎样来学习这首独步千古的《登鹳雀楼》呢?带着一份好奇,也带着这个目的,笔者走进了区里的一次视导活动,走进了二年级一位老师的课堂,也走近了自己很快确定的观察对象——小伟同学。在整首古诗的学习中,小伟尽管很努力地去跟上老师的节奏,也很是专注,但从那疑惑的眼神里、从那撅起的嘴巴中,笔者读到了偶尔的力不从心,甚至有时还在迷糊——不知所以、手足无措。
镜头一:“哎,什么是节奏呢?”
当老师声情并茂地为孩子们范读了一遍之后,有孩子非常清晰地从老师的朗读之中听出了一种韵律之美、节奏之美,于是老师就请大家画一画节奏,其实就是画一画古诗的停顿之处。看看我们的小伟同学不断地咂嘴,眼神中潜藏着那份无助,同时又写满困惑:“哎,什么是节奏呢?”加之有一位老师看似温柔却又目光炯炯地看着他,似乎更加地不自在。尽管老师强调的用“//”来画,但这个孩子依然无所适从。
眼看快要结束了,笔者就在他书上第一句诗“白日依山尽”句中加了“//”,他豁然开朗,依葫画瓢,很快完成,因为小伟凭着语感就知道——整首古诗的节奏都是一样的。看得出来,小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古诗的学习也顿时显得轻松了许多。他甚至还偷偷地斜瞄了笔者一眼,眉头舒展了,眼神也有光彩了!
试想一下:如果老师在提出“画一画节奏”这一要求中,以板书的古诗为例,再在第一句诗上画上“节奏”,这个孩子的学习应该会更加顺畅一些、也会更加轻松一点,当然这样的学习也会更加实在一些。孩子应该不会再疑惑:哎,什么是节奏呢?我该怎样画节奏呢?其实,不就是那短短的两根斜线吗?尽管其背后的意蕴很多也很深!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让孩子们在学习古诗时简单一些,再简单一些,就如上述环节的设计,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朗读自行标识“//”。学生既然已经能够清晰而准确地朗读古诗,那古诗的节奏就已经明了。再说,画“//”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不就是辅助孩子们能够更清晰地、更有韵律地去朗读古诗、吟诵古诗吗?画“//”仅仅是个形式而已,完全不必让我们的小伟们那么纠结,那么煎熬!
何况,随着年级的增加,孩子们所阅读的古诗篇幅会越来越长,朗读的难度会越来越大,如果不依靠良好的语感以及对古诗真正的理解,想要把古诗读得有滋有味,那是很不容易的,绝不是一个个小小的“//”能够解决的。古诗的节奏不是画出来的,而是读出来的。
镜头二:“唉,这句诗的意思究竟是什么呢?”
当老师在和同学们在一定范围的讨论之后,老师在投影中接二连三地出示了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如“白日:傍晚的太阳”、“依:挨着、靠着”、“尽:完”、“入海流:(黄河)最终流入大海”等等。
紧接着,老师让孩子们说说“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意思。小伟虽然在聚精会神地看,似乎也在凝神专注地听,但他仍然不能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他只是在默默地看着,静静地听着。让他把这些孤伶伶的意思重新组合成一句完整的话,并以此来表达诗句的意思,对他来说显然有点不知从何入手。
当老师让同桌之间互相讲一讲时,小伟终于在课堂上第一次得到释放和舒展,尽管他和同桌之间并没有实质性的交流,尽管他说得支离破碎、断断续续,但至少他拥有了表达的权力,拥有了表达的时空,更拥有了表达的听众,只可惜“这句诗的意思究竟是什么”,小伟始终没有弄明白,也就谈不上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诗句的意思了!
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细细品味这句话,话中除了强调古诗学习的重要性之外,还强调了一种重要的古诗学习方式——“熟读”!因为读着读着,古诗中的韵律之美力透纸背;读着读着,古诗中的万千姿势跃然纸上;读着读着,古诗中的壮志豪情与人文关怀、生活哲思与人生哲理,定会呼之欲出、倾泄而下。既然如此,“这句诗的意思究竟是什么呢?”就显得不那么迫切与重要了!
还有,古诗有其“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之特质,一定要说出其每句诗的意思,莫说对于一位二年级的儿童,就是对于一位成人而言,未必能够说得很是周详、很是完备,再加之那么多词语解释的束缚与绑架,结果即使是语言表达出色的孩子,也只能是简单地把词语意思加以连接,其生硬与枯涩,可想而知!为说而说,不仅无助于儿童对古诗的理解,而且破坏了古诗的意境与美感!
既然如此,我们再来看一看、想一想小伟的困惑,就情有可原了!换一个师生交流的环境,我和小伟一起来到了阅览室,再换一个师生交流的话题,会如何呢?
“小伟,你先把诗的前两句读给我听听,好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河流。”掷地有声啊!可能小伟在学习之前就已经会读、会背了。“读着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落日、山、黄河!”“不错啊!再仔细看一看,怎样的落日、群山和黄河呢?”“一轮鲜红的落日、连绵起伏的群山和波涛汹涌的黄河!”“形容得不错!那诗人站在哪里啊?”“鹳雀楼上!”“假如你就是作者,你能按一定的顺序来说说自己所看到的景象吗?”“让我想一想!”“我登上了鹳雀楼,远远望去,在连绵起伏的群山背后有一轮鲜红的落日,(渐渐下沉)。再看看近处的黄河,正波涛汹涌地向大海流去!(好壮观啊!)”“你能把自己刚才所看到的景象写在这两句诗的旁边吗?”“好的!”我示意小伟坐下来慢慢写……听着那沙沙的声音,我相信小伟一定已经真正理解诗的意思了;看着小伟带着语文书离开阅览室的身影时,我更相信《登鹳雀楼》所描绘的画面一定已经深深地印记在他的脑海里、存在他心田上。
镜头三:“老师,你为什么推荐我们读这两首诗?”
《登鹳雀楼》学完了,作为拓展的部分,老师又推荐了王之涣的《宴词》和《送别》,并带着孩子们进行了朗读。
王之涣的《宴词》全诗为:“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而《送别》全诗为:“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虽同为王之涣的经典之作,但这两首诗的影响力却远不及《登鹳雀楼》,其遣词用语的通俗程度更是不可同日而喻。当老师带着孩子们在朗读的时候,小伟也在尽力地朗读,但他的声音里却是苍白一片,因为“畎”,他肯定不认识;“棹”(就是船)的意思,他肯定不理解;这两首诗对他而言,只是个文字的堆砌与组合。同时,他的眼睛里没有学习的光芒,因为这份离愁思绪,没有生活的经历与阅历,是绝不会有触动的,寓愁于景,他肯定暂时也是不会知晓的。他的疑问和我一样:“老师,你为什么推荐我们读这两首离我们这么遥远的诗?仅仅因为诗的作者是王之涣吗?”
当下的古诗学习尾声部分,“推荐相关的古诗”似乎已经成为了“保留曲目”,细细梳理,推荐同一位诗人的其他作品,已经成为大多数老师的选择!但这样的推荐总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美中不足。因为除了诗仙、诗圣等有着大量经典的流传诗作之外,总有一些诗人真正耳熟能详之作也许就一、两首,譬如这位王之涣,在笔者查阅的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中,也只登录了三首,除了《登鹳雀楼》之外,就是《凉州词》、《晏词》,《凉州词》可能孩子们早已经烂熟于胸,《晏词》中散发的这种耐人玩味的“离愁别绪”离孩子们实在太远,不是孩子们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因此这样的推荐自然无法激起儿童的兴趣。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沿着同一种古诗的风格来推荐。这样推荐的视域要宽泛得多,能够推荐、值得推荐的古诗也会广泛得多。就如和这首《登鹳雀楼》风格差不多的,我们完全可以推荐《江上渔者》《蜂》《寻隐者不遇》《墨梅》《题西林壁》《江南春》《塞下曲》等等,这些古诗传承久远,朗朗上口,语言朴素,哲思深刻,影响深远!
二、在立体的语文里,引领古诗学习中真实的儿童
语文的立体化和丰富性,是由其母语地位所决定的,不可更改,也不能动摇。因此,对于儿童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能力的形成、语文素养的提升来说,“教材只是个例子”,老师本人对语文的理解、对教材的解读、对学习的建构,才是用好这个“例子”的关键之所在。
1.利用自身素养教古诗
课堂上孩子学习语文、学习古诗的方式、方法固然有许多,听、说、读、写似乎亘古不变。这其中,我们似乎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存在——语文教师本身。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教师就应该是语文。他用自己散发着浓浓语文味的示范与引领带着孩子们学语文,孩子们应在语文老师的耳濡目染中学语文。不要小看你在黑板上轻轻画下的“//”,也不要小看你在孩子面前声情并茂地朗读古诗,其实,给予儿童的是学习路径,儿童获得的是学习方法,提高的是其学习效率,锤炼的是其学习品质。正因如此,我们会透过如下一些现象看到其深层的原因:一位朗读字正腔圆的语文老师,他所带学生的朗读也定会是掷地有声;一位幽默有趣的语文老师,他所带学生的表达也会是妙语连珠;一位字迹隽秀的老师,他所带学生的书写也会是横撇竖捺、字字讲究;一位言语严谨的老师,他所带学生的口语表达也会是滴水不漏;一位妙笔生花的老师,他所带学生的作文也会是下笔千言;……因为,语文老师全身所散发的语文味道、全身所表现的语文素养,无论如何也不会遮挡住的?古诗学习不也如此吗?当你用那一唱三叹的朗读来表现古诗时,当你用那古色古香的隶书来呈现古诗时,当你用那古典妙曼的旋律来演绎古诗时……作为一位语文老师,你不就是一首耐人寻味的古诗吗?
2.从画面出发理解古诗
古语曰:“古诗,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这样的论断是符合语文、尤其是古诗的特征的。古诗的意思尚且如此,更不要说那具体字、词的意思了。再说,即使个别的字、词的意思已经清楚,能说成一句非常连贯、通顺、准确、完整的话,那样的学习又要经历一个过程。所有的古诗写作是由诗人从所见、所想到所感、所悟,再到形成文字、化作古诗。因此,从古诗所勾勒的画面出发,充分运用插图激发想象,说说透过诗句仿佛看到的画面,说说透过诗句宛如置身的境界,这既是理解诗句的最佳路径,也是孩子们表达的最佳路径,更应是理解诗中字词的最佳路径。因为在丰富的画面中,孕育着无穷无尽的文字,也孕育着儿童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无限可能!试问:有谁还记得小时候,所学的某一首古诗中具体字的意思?但古诗所勾勒的那幅画面、那种场景,你一定会在某个特定的时刻想起,来丰盈和深化你的感受与理解!因此,从画面到文字,再从文字到画面,不仅是古诗创作的规律,也是儿童学习古诗的规律,更应是老师古诗教学的规律!
3.拓展应有边际
曾几何时,语文变成了一个大大的染缸,谁从中任意地蘸上一笔,似乎都可以画出一道绚丽的彩虹。曾几何时,语文又变成了一个大大的箩筐,作为老师的我们,什么都可以往里装,其厚重的程度可见一斑!而“拓展”部分好似就是那道道彩虹与筐筐宝贝最佳的呈现方式。推荐作者的生平,推荐相关的成语,推荐其他的作品,推荐类似的文章等等,一应俱全,包罗万象!我们语文,总不能为推荐而推荐、为拓展而拓展、为吟诵而吟诵,读着对孩子而言那么陌生的古诗,孩子们除了读一遍还有什么呢?什么也没有!毕竟儿童的语文学习过程绝不是那拓展一点就可以铺平的,儿童的语文素养并不是那一点拓展可以形成的,如果真是那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根本没有存在的意义、我们的学校学习根本没有存在的价值,因为这一切都可以通过课外的途径来实现,比如网络与视频。因此,语文课堂的拓展,务必求适切、有边际,黑板上的“语文角”,更应如此。在拓展的视域里,可以是关于文本语言的举一反三,可以是文本中那么特别的言语形式,可以是关于作者的简要介绍,可以是关于作品的精当概括,还可以是一类风格的古诗等等,当然我们也可以拓展一些童诗、童谣、儿歌、谜语等等。其实,拓展的边际就在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儿童之中!
语文学习应基于儿童的立场,给予儿童有尊严的语文及有内涵的语文学习过程。关注并引领古诗学习中真实的儿童,其实就是关注常态的语文课堂,更是关注儿童真实的语文学习!
(张国宝,南京市力学小学,210024)
责任编辑:颜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