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政一年

2014-04-29杨帅

财经文摘 2014年3期
关键词:李克强改革经济

杨帅

2012年末中共十八大召开之初,《经济学人》杂志曾如此评论:“近几年,中国人越来越富足,但也面临着一系列威胁:底层动荡不稳;中产阶级沮丧失望;社会顶层已然失控……果敢地进行改革将会迎来民众的热烈赞誉。”

尔后,“习李新政”开启,一年多来,成绩颇丰,中外媒体虽不是一致称赞,社会各界却也对经济前景充满信心。

2月24日国家统计局公报显示,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568845亿元,比上年增长7.7%,完成既定目标;各产业增加值、就业率、通胀率等均向好。基本平稳的总体形势,算是为民众的信心添加了一份脚注。

李克强经济学

刚过去的这一年的前半段,无疑是李克强总理在经济方面得到了更多关注。

2013年6月,巴克莱资本公司创造了新词“李克强经济学”(Likonomics),用来指代李的经济政策,其由三大支柱搭建:无大规模刺激计划、去杠杆化、结构性改革。

彭博社、路透社也为此叫好,认为李克强的魄力让人想起前总理朱 基在上世纪90年代的手笔:两任总理都是接手了一个过度投资的经济体,同时也都承诺减少政府参与,以短期阵痛换得长期增长。“通过一场至少过去十年未见的货币市场流动性紧张,李发出了最明确的信号,中国的新领导层希望银行控制信贷扩张。”

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经济学人》便曾猛烈唱衰,说中国卷入了一个盲目迷信痛苦改革的怪圈,对刺激经济的厌恶可能会使经济情况进一步恶化。也有国内学者担心经济增长速度会下滑到7%以下,并怀疑这会否是李克强总理的容忍极限。

最终,虽然困难重重,宏观经济数据并未超出预期,同时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首次超过了第二产业。清楚认识到全球经济复苏,不再推行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一类的危机政策,逐渐淘汰落后产能,升级产业结构,是新一届政府收获的第一份好评。

第二份好评来自上海自贸区。

据称,李克强在2013年3月底考察上海之后,便提出了自由贸易区的想法。然而在初步计划公布后,包括银监会、证监会在内的金融监管机构公开对向外国投资者开放上海金融服务业的计划表示异议,计划一度徘徊不前。

“李克强总理在努力推进上海自由贸易区这一里程碑式计划时,与来自金融监管机构的反对声音作斗争。”香港《南华早报》援引政府消息人士消息称,“上海自贸区是李克强的得意之作。这是迄今该国新领导层决心实施早该进行的经济改革的最明显标志。……改革将把一些长期受保护的经济领域直接扔上全球竞争之路。”

于是事就成了。负面清单、多边自由贸易协定、人民币跨境业务,如今上海那28平方公里的土地,推进着全中国的深度改革与创新试验。

习近平经济学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后半段,则是习近平主席对经济工作的发声更多。

就在两会召开前夕,新华社一篇题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关于经济工作的重要论述》的文章颇为引人注目。文章总结,善于把握大势、运用底线思维、着力质量效益、保持调控定力、深化改革开放是习近平经济改革思路的五大方面。

虽然文章务虚,但仍不难看出,从李总理到习主席,宏观经济理念多有一以贯之之处。媒体关注度的转移,并不意味着经济工作重心转移,新一届政府还是要改革,还是要向前走。

同时,改革要有总体方案、路线图和时间表。经过长达一年的酝酿,十八届三中全会终于推出了《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60项改革内容涵盖了国企、金融、财税、政府职能、城镇化、司法、人大制度、反腐、对外开放等,主旨在于那句“让市场机制发挥‘决定性作用”。

英国《金融时报》认为,这份蓝图看上去是中国执政党“过去10年来最具雄心的改革计划”。路透社援引经济分析师鲍曼的话指出,虽然仍需一些细节和后续评估,但从目前公布的政策来看,中国向正确的方向前进了一大步。美联社则称,《决定》勾勒了改革的图景,展示了一些可能的变化:通过竞争使经济有更高的效率和生产率,利用市场力量配置资源。

要知道,1993年的十四届三中全会、2003年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文件起草小组组长都是温家宝(分别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总理)。而此次《决定》,习近平亲自担任文件起草小组组长,并由具有改革意识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鹤实际操刀,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在称赞的同时,外媒更关注执行力。毕竟打折扣的落实已不鲜见,财经作家吴晓波甚至预计,60项改革哪怕能做到一半,中国的经济前景便已不可限量。对此《华尔街日报》评论道,中国领导人接下来的挑战是如何落实这些改革目标——通常这类改革都会遭到国企等利益团体的抵制,而新成立的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有望化解这一问题。

且慢庆功

习李一年,经济成绩单可圈可点,然而待解决的问题还有许多。

新加坡《联合早报》指出:“最近成立的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及国家安全委员会,都是从共产党的领导层面,而非国家领导层面阐发设立,这无疑表明了党和中央的强化集权倾向。……首先要应对绝对权力所带来的绝对腐败。”

既然要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一个绝对强势的党和政府未免会让各界产生怀疑和顾虑:接下来的改革会不会是因时制宜的工具?下放给市场的权力会不会在将来收回?能否把危机倒逼出来的改革红利通过制度固化下来?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是第二大问题。党媒称:“要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中央对地方要“增强宏观管理,减少微观干预”;地方则要“强化全国一盘棋的理念,自觉维护党中央、国务院的权威”。听上去很美好,实际操作却似矛盾而无解。《经济学人》看得明白:不当的激励措施解释了为什么“地方和中央之间总是在进行一场猫鼠游戏”,地方官员也有自己的升迁“中国梦”,这使得中央政府的许多法令没有得到贯彻。

央地关系,直接影响着财税体制改革、全社会负债率等问题。抓紧则死,放松则乱,松紧之间,殊难拿捏。在两会前中央深改小组为省部级干部讲改革的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强调“政策顶层设计与政策分层对接的关系”,不知能在将来有怎样的措施体现。

其三,今明两年中国经济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却不能因此扩张信贷泡沫。《福布斯》杂志分析:中国1月份的信贷投放规模达到四年来的最高水平,社会融资规模增加到了2.58万亿元,远超过分析师预测。

“中国经济还是戒不掉它的信贷上瘾症。”

“中国领导人已经对政策进行了一些修修补补,来减少国家经济对信贷的依赖性,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做足工作,来走上可持续的轨道。”

是的,改革向来是从避重就轻开始,捏软柿子而非啃硬骨头——虽然习李一直在强调后者。香港《大公报》刊文称,据接近决策层的经济学家预测,“两会”措施中,强调市场属性等提振经济增长质量的改革措施也将会先行亮相,而房地产税等容易触险的改革措施则有待试点后适时推向全国。

可以理解,新一届政府必然会首先确保一切风险可控。然而实践上不做铺垫和筹谋,缓行的道理就难免令人生疑。

除此之外,还有环境治理、土地改革、养老、医疗等等,摆在习李二人案头的事务纷繁复杂。好在,十年任期刚刚走过了一小段。“快动真格吧!”民众对于刚过去一年成绩的认可,毋宁说是对未来的期待。

猜你喜欢

李克强改革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李克强在甘肃考察
李克强:对排污违法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李克强在江西考察
改革之路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改革备忘
李克强答中外记者问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