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气”:语文命题的重要原则
2014-04-29梅岚
2014年的高考虽“尘埃落定”仍余音未了,不少教师拼命研究题目,揣摩出题者的意图,死抠高考说明,试图找出与试卷的亲密关系,甚至四方打探消息,揣度第二年的命题趋向。其实如果我们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接点“地气”;从语文的角度出发,有点“文气”;从社会功用的角度出发,长点“正气”,语文的效果自然便显现了。
一、接地气
学生究竟钟情于怎样的考题呢?笔者对本校高三年级学生做过调查,从目前试卷结构看,学生的需求集中体现如下:
学生的提议不一定全面,也不完全科学合理,但他们对试卷的希望正是基于对语文这门学科的认识,他们心中的试卷,首先就是接点“地气”。
所谓“接地气”,就是要亲近学生的普通生活,反映学生的心声,尊重学生的生活习惯等等,而不是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真实愿望,盲目追求“高大上”。比如今年的浙江省的作文题:“门与路永远相连,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它可以挡住你的脚步,也可以让你走向世界。大学的门,一边连接已知,一边通向未知。学习、探索、创造是它的通行证。大学的路,从过去到未来,无数脚印在此交集,有的很浅,有的很深。根据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这道作文题的好处在于既关注学生哲理思辨能力的考查,又契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大学之路”这个话题呈现在学生面前,引起他们对未来生活的思考;既紧密结合了高三语文教材“人生与规划”的单元主题,又体现了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生活的意旨,将学生课堂学习的“知”与实际生活的“行”巧妙结合起来。而“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绿色通道”“自由的沙漠”这样的一些议题,在我看来,虽说蕴含着时代气息,注重考察学生的辩证思维与多元思维的能力,却显得过于“空灵”,与学生的生活脱节,学生可能有好的表达,但未必是“真”的表达。
今年的“北约自主招生测试语文题”,有这样一道题目:“2014年冯小刚导演的中央电视台马年春节联欢晚会如同往年一样,赞扬者少,批评者多,网上的微博吐槽段子更是嬉笑怒骂,五花八门。下面是网络流行的微博段子,请你也给冯小刚回复一条微博段子,表达你对春晚的评价。(例略)”这道题目的设置,至少传递出这样的信息: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并不都是褒扬的,可以吐槽,且吐槽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作为中学生的你有表达的自由,可以用你喜欢的方式进行表达。学生看到这样的题目,大有“不吐不快”之感。这些文题,都接足了地气,因而也更能写出新意。
二、有文气
语文命题,还要有点“文气”,所谓“文气”,现代汉语词典里有两层解释:①贯穿在文章里的气势;文章的连贯性。②文静,不粗野。在这里所提及的“文气”,更多的是指“语文”的“气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召集人温儒敏老师在评价2014年全国各地语文卷时曾说:今年高考语文整体的确在改进,但如果在检测中适当加入部分文化或文学的“积累”因素,也是必要的,也就是要增加测试阅读面与阅读格调方面的内容。语文作为一门特定的学科,必然要体现其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在范围上,除了文学,可以涉及社会、经济、时政、哲学、历史、科技等方面的知识,但目的更多的是考查学生语文的素养。
在这方面,台湾的考题能给予我们很多启示。如“2013年台湾地区大学指定科目考试国文科试题”有这样两道题:
(1)新闻标题与新闻内容理应一致,然而有时并非如此。下列各“标题”与“内容”不一致的选项是:(A)标题:乌有大学,重金吸菁英。内容:学测成绩出炉,乌有大学设立绩优奖学金,提供给学测成绩优秀来申请入学的学生。(B)标题:租屋无认证,乌有大学将抵制房东。内容:乌有大学为保障学生校外租屋的安全,将抵制不参加安全防火认证的房东。(C)标题:世界语言,乌有大学校长看好华语。内容:乌有大学校长昨天表示,未来五到十年,世界上主要流通的语言可能是华语。(D)标题:乌有大学首位文学院院长,是老外。内容:日本籍的大村直人教授,这学年成为乌有大学文学院成立五十年来首位外国籍院长。
(2)古人常有手书前人名句的习惯,下列不可能发生的选项是:(A)刘基手书“谘诹善道,察纳雅言”。(B)韩愈手书“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C)陶渊明手书“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D)王安石手书“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两道考题的设置,在于考量“语”和“文”,第一题意在揭示语言表达的准确,第二题意在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认知。题目都不难,但都很“语文”,这与我们的许多对晦涩病句的寻觅、生僻成语的猜测是不可相提并论的。
三、长正气
语文命题的“正气”,即语文试卷所呈现的考试观、价值观。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反对在语文考试尤其是作文中说假话、大话、空话。语文试题应指向学生的阅读体验和人生经验,最好不要带有强制性色彩,更不能仅指向道德的训诫。
同样是自主招生测试语文卷,华东师范大学有这道“理解运用”题:
阅读歌词《离不开你》,回答问题。
你敞开怀抱融化了我/你轻捻指尖揉碎了我/ 你鼓动风云卷走了我/你掀起波澜抛弃了我/我俩 太不公平/爱和恨全由你操纵/可今天 我已离不开你/不管你 爱不爱我。
(1)你觉得,唱这首歌的人是什么身份?唱给谁听?请用一句话概括这首歌背后的故事内容,再用一句话概括这首歌抒发的情感。
(2)假如,这首歌是学生唱给老师的,会是怎样的故事?抒发怎样的感情?请用不超过三百字的篇幅描述故事,抒发感情。
……
试题公布之后,据说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出乎意料的是,本来担心“师生恋”泛滥的答案少之又少,基本上写的是老师的教育关怀、长者之爱,与学生的不知珍惜、碰撞冲突,最后学生毕业离去时无限伤感。命题者选择了学生熟悉的歌词,出了一条有深度、有意思、且能检测学生语文能力的试题。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冯渊老师指出:现今,我们学生的作文其实也是没有读者的,因为我们的作文命题本身就是虚拟的,语文任课教师或者阅卷者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者,因为我们的写作不是为了交际。如此看来,命制者要考虑到语文的目的是交际,心里要有读者,不能逼迫学生凭空去表达什么哲理。我们必须让写作目的回归到交际的需要上来。如果作文题目不是为了促进交流,写作的意义狭隘地变为替命题人“立言”,写作便注定是一件不愉快的事。
据说教育部正在组织相关部门重点研究语文学科质量检测体系,命题将更加注重运用教育测量理论和命题技术,比如如何提高语文高考的信度和效度,命题如何设定适当的区分度和难度系数,怎样的题更能考察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各种题型如何搭配等等。也许,将来的语文命题会更科学、更有操作性,但在目前,我们更要警惕把测试简单化地作为行政评判的手段,要让语文考试真正回归到语文上来,如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激起无限的生机。
(梅岚,南京市雨花台中学,210012)
责任编辑:宣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