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息学习:发展性理念下的学习变革

2014-04-29金一民

江苏教育研究 2014年32期
关键词:全息成果课堂

我校“发展性课堂”经历了十多年的实践和研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操作模式,被评为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在反复多轮的校本研讨和专家互动中,我们提出了“全息学习”的教学主张。

一、问题的提出

基于发展性课堂基础上的创新,需要借鉴现代教育发展的成果,从三个方面寻求突破:

1.借鉴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在理论背景上寻求突破

教育理念的发展,从“师本”“生本”到“学本”,即以学习者为本,以学习为中心。“师本”理念下,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学就是一个灌输和控制的过程;“生本”理念下,教师的作用弱化了,出现了唯学生为中心的倾向,教学的有效性得不到保证。“学本”理念认为,教师和学生都是学习者,都是学习的主体。当学生以有意义接受的方式开展学习时,教师的作用相对大一些;当学生以探究发现的方式开展学习时,学生的作用相对大一些。

2.借鉴学习科学的最新成果,在学习原理上寻求突破

现在的教学,很多是凭经验,从成人的角度估计和安排学生的学习。事实上,学习更是一种科学,在“人是如何学习”这个问题上,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脑科学进行了长期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丰富的成果,但这些成果大多停留在理论和书本上,真正处于教学一线、面向儿童学习的教师,却没有很好地去学习和实践。我们的项目研究,则是基于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脑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努力在教与学的方式改进上寻求一定的变革。

3.借鉴新媒体技术应用成果,在学习方式上寻求突破

进入大数据时代,海量信息随手可得,这些信息如何为我所用而不是被信息所累?这就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选择、吸收、整合和应用的能力,信息素养已成为学生发展的一种基本素养。当前,新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已远远滞后于信息化与其他领域的融合,新技术的应用必将引发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一次革命。苏州是一个开放性、国际化的城市,信息架构着我们的生活。我校是教育部教育信息化管理标准应用先进单位、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工作先进集体、政府资助的龙芯电脑教学实践基地,有着丰富的经验积累和良好的实践基础。

二、概念界定

全息,最初是来源于影像学、生态学的概念,意为记录并再现物体真实的三维图像,即全部信息的收纳、记录和再现。“全息”引用到教育教学上,就是关注来自学生的全部信息、与学生相关的所有资源,包括“所有的人”和“每个人的所有”。“全息学习”就是基于学生的学习,关注人的完整性、内容的全面性和学习的全程性。

下面的模型图说明了“全息学习”的理念与实践的设计:

核心理念是“学习,无处不在”,事事、时时、处处皆学习;基本内涵是“全人、全科、全时空”,“全人”非“完人”,即聚焦儿童完整人格的建构,包括“全人格”“全身心”“全群体”,是全息学习的目标;“全科”非“单科”,即与学科的融合、与生活的融合、与世界的融合,是全息学习的内容;“全时空”非“单通道”,是指全息学习的环境和方式,即学习随时随地发生。

三、实施路径

1.引领全息学习的目标定位

全息学习背景下,学习的目的是促进知识学习与情感学习、态度学习、价值学习、道德学习的同步开展,让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一是显性与隐性目标并重。不仅仅重视知识、技能等显性目标的达成,而且重视学生内在隐性素养的获得,重在引导学生体会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和精神,培养完整的学科素养;二是结果与过程目标并重。不仅仅重视结果性目标的达成,而且重视展现知识的发展过程,引导学生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三是短期与长期目标并重。不仅仅重视学生当下的进步,而且重视学生未来的发展。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获得适应未来发展的全面素质。

2.激活全息学习的环境开发

全息学习背景下,课堂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固定和封闭的教室,而是多元信息汇集的一个“中枢”,来自不同学生、不同途径、不同方式的信息在这里交汇、碰撞、整合。教师、课堂也不再是学生获取资源的唯一途径。一是全息教室。改造教室空间格局,可以撤掉讲台,课桌自由组合,教室内有学生用的电脑,随时可以搜集信息,有用于测量、实验等活动的常用工具、工具书等;二是移动课堂。深化电子书包的应用研究,创造条件将课堂拓展至家庭,推进云课堂研究,以专题的形式在网络上呈现,如作文、写字、泥塑,各科的微课程微视频等;三是智慧校园。推进“苏州市智慧校园示范学校”建设,实现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四是数字家庭。深化与移动、龙梦的合作,借助专业力量,克服移动课堂不能进家庭、翻转课堂教师不在场的局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泛在的学习。

3.指向全息学习的内容生成

全息学习背景下,学生获得的知识不是零散的、孤立的,而是结构化的,这样的知识有利于知识的生长、转化和迁移。一是以“大观点”组织教材内容。研究各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核心知识,促进相关知识的串联和迁移,实现知识的结构化。新学习科学研究表明,专家的知识不仅仅是对相关领域的事实和公式的罗列,相反它是围绕核心概念或“大观点”(big ideas)组织的,这些知识支持他们进行计划和思维;[1]二是以“条件化”组织教学内容。为了能在需要时提取,知识必须“条件化”,否则它便是惰性的(Whitehead,1929)。[2]条件化的知识就是情境的、弹性的,知道何时何地用到知识,能够容易被激活、提取的。研究表明:多元情境中获得的知识和抽象程度高的知识有助于迁移。因此要注重生活情境的应用、重视活动经验和基本思想,目的就是积淀条件化的知识,即有用的知识;三是以“理解性”组织学习内容。每个人的学习都建立在理解之上。理解性学习倡导“发现式学习”,但并不排除“讲授式学习”,只要是建构于理解之上,这样的学习都是“有意义”的。

4.基于全息学习的方式建构

全息学习背景下,教与学的方式是动态多元、全过程的,实现各教学要素的融通。

(1)学理融通,回答“人,是如何学习的”

所有的学习都包括来自以往经验的迁移,即使是探索全新的知识,也受先前知识经验的影响。学生学习的过程可以概括为四个环节,一是理解,即以理解性的学习方式探索新知,获得新知。研究表明,理解性学习比记忆性学习更能促进迁移。二是联结,以“同化”或“顺应”的方式将新知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采用有意义的联系方式将其组合成相关单元,这些单元受基本概念和原理即大观点所支配。三是激活,当遇到一个问题情境时,能主动激活头脑中的相关知识,同时,一个知识的回忆立即激活其他需要提取的知识。不能激活的知识是死的知识,惰性的知识。四是抽取,激活的知识能顺利地提取出来解决当前的问题。提取分“不顺畅、顺畅和自动化”三个层次。“不顺畅”就是要花很多的时间解决问题;“顺畅”就是能够比较顺利地解决问题;“自动化”就是能够熟练地解决问题。

(2)学程融通,回答“学习,一定发生在课内吗”

学习不一定发生在“课内”,也在于“课前”和“课后”。一是“先学”,比如“导学单”“微视频”,包括课前的搜集资料、调查研究等等,让学生在课前先自主探索,然后带着先学的成果走进明天的课堂,与同伴交流互动;二是“后学”,如“数学日记”“小课题研究”等等,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积累活动经验,同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学法融通,回答“学,一定需要教;教一定导致学吗”

学,不一定需要教;教,也不一定导致学,有时反而会阻碍学生的学习。一是“自学”。自主探究、动手实践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儿童是主动学习者,儿童有天生的学习本能,但这种本能需要引导和培养。二是“合学”。当学生“自学”后,“合学”成为之后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合作学习是一种“互惠”的学习,有利于不同学生的发展,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技能,更是发展了能力,提升了素养。

(4)学教融通,回答“教,如何促进学”

笔者以为,“学本”理念下教师的“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诊学”,即诊断学生的学习。“备课”是基于“学情”的课前“诊学”,要诊断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习预期;课堂观察、提问对话……是课中的“诊学”;作业布置、组织考试……是课后的“诊学”。二是“导学”,在“诊学”的基础上进行活动设计,开展课堂对话,组织作业评讲等,引导和支持学生的学习。

综上所述,“全息学习”是我校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走向,是基于发展性课堂和信息化实践成果,面向苏州义务教育改革项目——苏式课堂项目和苏州市智慧校园示范学校建设的重要创新,也是对于教育理论研究和新技术发展成果的积极回应。

参考文献:

[1][2]美·约翰·D·布兰思福特等:人是如何学习的[M].程可拉主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33,43.

(金一民,常熟市实验小学,215500)

责任编辑:宣丽华

猜你喜欢

全息成果课堂
全息? 全息投影? 傻傻分不清楚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全息欣赏:小学美术“欣赏·评述”学习新样态
工大成果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全息技术在公共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