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应回归本质

2014-04-29吴善虎

江苏教育研究 2014年32期
关键词:写字汉字课文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又是什么?《课程标准》里有这么一句话说得很好:“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但需要强调的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是基于“适应实际生活需要”,脱离了这样的前提条件,语文教学要么进入理想主义而拔高要求,要么误入歧途丢掉本该要抓的东西。从教学的角度说提升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语文课堂,从教师的角度说就是课堂教学,其实现的策略是读书、写字、做文章。

一、课内大量阅读,可以实现的应然追求

有问题进入百度一搜,就能找到答案,那是因为百度有一个庞大的数据库,里面事先存入了各种资料。“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予之”得越多,则能“取之”得越多。读书就是“予之”的过程。学生读的书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文选式的,如我们现在使用的语文课本,还有一种是大部头专著式的。这两种书对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提升都非常重要。如果在课堂上学生能大量地阅读这两类书,语文素养一定是能够提升的。但问题在于,我们的学生一学期里只读一本语文书,才20几篇课文。老师在课堂上深入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体会情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一般用两三节课的时间才把一篇课文教学完毕,每一篇课文都教得很仔细,很认真,很深入。然而这样的教学进行了几十年,我们学生的语文素养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问题出在哪儿呢?是我们教得太细了,学生读得太少了。如果让学生一学期读20本书可能要比一学期学20篇课文的效果更好。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提出语文的主题式阅读、浙江青年名师蒋军晶提出的“群文阅读”等教学主张是由教课文向教“书”的改革和突围。在这方面动作更大的还有山东潍坊的韩兴娥老师的教改实验。她的改革简单说就是在课内大量阅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她大约在实验一个学期之后就全部消灭了班级的后进生。一个班级没有后进生是每一个任课教师羡慕的事情。再看看我们呢,年级越高,班级的后进生越多,老师们越头疼。

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也必须要改革,让学生在课堂上由读一篇文章向读多篇文章到读整本书的改革。改革过去一篇课文教两三课时的做法。一篇课文尽量一课时甚至半课时教完,剩余的时间用来读书写字做文章。

一篇课文教一课时甚至半课时主要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引导学生整体上把握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及鲜明的写作或艺术特色,不在课文的细枝末节上再去纠缠,不在人物情感和精神品质上再去深挖,甚至不在品词析句上太费精力。总之,让学生在阅读中自己品悟、内化成自己精神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有自己品悟出来的东西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就好像植物,只需要给它提供阳光,它自己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生成营养,而不能直接帮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一样。老师只需要给学生提供文章和书籍,学生自己吸收书中自己需要的营养,而不是我们直接把书中的营养灌给学生,即使灌给他,他也不能消化吸收,或者会消化不良。

多出来的时间,老师给学生补充介绍更多的文章和书籍让学生阅读。这里倡导吴非老师提出的“静养式阅读”,即给学生创造读书的氛围,让学生自由地读书,什么具体的要求也不提,也不用考试去考学生,学生读得多了,眼界高了,能力强了,自然能从书中领悟到表达的方法和技巧。这非常像中国的中医,人生病了,用西医的办法是直接服用配制的西药,对症而医,中医则不同,开出几味中草药煎而服之,慢慢地病也会好,可是你说是哪一味中药治好了自己的病,好像也找不出来,这是一个慢慢吸收医治的过程。

二、注重汉字本源,写字教学的专业追求

汉字是表意文字,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之一,汉字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每一个汉字的背后都有一段历史、一个故事。比如“家”,是猪圈的意思,上面的宝盖头表示居住的房屋,而下面的豕表示猪的意思,能圈养猪的地方就是家了,“家”字表现了先民的一种生活,至今这样住家下面养猪的习俗在云南、甘肃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还保留着。所以,汉字不仅仅是一个记录信息的文字符号。

然而,我们看到现在的语文课堂上,写字教学的时间一再被压缩,被挤占,必然导致教师的教学简单粗糙。仅能满足于把字教会、教对,偶尔教怎样把字写漂亮,这成了惯常的教法。在有些公开课上,我们甚至看不到老师有专门用来教写字的时间,他们把时间都用来教学可以出彩的课文了,而写字教学是不容易出彩的地方,于是被省略了。因为写字教学的趋简,很少有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汉字背后的历史、故事,事实上许多老师也不知道一些常用汉字背后的故事和历史,自然就不可能让学生对汉字产生一种崇拜感和美感,根本不能让学生因为自己会写汉字而感到自豪。汉字在学生的眼里成了仅仅是记录信息的符号而已,所以,在教学中就出现了因为一些汉字笔画多,学生老是写错或感觉难写而厌恶汉字的情形。

写字教学质量的下降,导致学生书写水平的下降,字写得张牙舞爪,横不平,竖不直,东倒西歪,难以辨认。《课程标准》提出,每节语文课都要拿出10分钟来写字,可以说是对出现这种现象的警醒和纠偏。写字教学质量的下降,暴露了语文教师自身专业水平的不足,另一方面也看出了老师对写字教学的重视不够。如果把写字教学提高到捍卫汉语言的纯洁性和增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及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效果是不一样的。对写字教学我有这样的建议:

第一,增加写字教学的时间。新的课程标准提出每一节语文课要拿出10分钟时间来进行写字的教学。我觉得这个时间首先要保证,在保证的前提下可以适当提高到15分钟。时间哪里来?压缩课文教学的时间。

第二,增加汉字教学的专业性。教师在教学汉字时,不仅要教学生把字写正确写好看,还要把汉字背后的文化教给学生,把字源讲清楚。这样的实践在有些特级教师的课堂上已经零星的可以看见。比如,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教学《卧薪尝胆》这一课中“奴仆”的“奴”字时,就板书了“奴”的古体字,讲清了字源,加深了学生对“奴”字的理解和认识,自然也促进了对课文的理解。

第三,强化软笔字的教学。毛笔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和象征,可是在传承文化的学校里却有逐渐萎缩甚至销声匿迹的情形。现在许多的学校已经不再要学生写毛笔字了,学生也没有时间写毛笔字,有不少老师自己也写不好毛笔字,更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书写。我的改革建议是学校里拿出专门的时间进行毛笔字的教学,拿出专门的时间进行毛笔字的练习,以此提高学生毛笔字书写的水平,让学生在书写中陶冶性情,提升民族自豪感和审美情趣。

三、重应用文训练,作文教学的理性追求

这里的文章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既有口头的文章,也有书面的文章。口头的文章就是与人正常的交流,与人交流时,能恰当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书面的文章当然包括各种文体在内的文学类文章,但更多的是立足于生活实际的各种应用型文章,如短消息、书信、说明书等。说白了,这里的做文章就是加强语言的实际运用。

前文说到,语文素养的各种能力必须是基于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前提。做文章也必须要紧紧扣住这个前提而不能动摇。因此,这里的做文章,不是要培养出作家,也不是要培养出演说家,而是一个适应现代生活的公民。这样的一个公民能根据生活的需要写出生活所必需的文字。比如,写出一份较好的总结,在调查的基础上能写出一份格式正确、数据详实的调查报告,过春节能给亲人编写一条恰当的祝福短信……

翻开各种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不论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作文教材的编写过于注重文体类习作的练习,比如写人的、写事的、写景的,这些文学类的文章学生当然需要练习,但是另一类常用应用文编写的量明显不足。这不能不说是造成作文教学效率低下的一个原因。因此,作文教学应在作文的应用性上改革和下功夫。增加应用文的教学,适当减少文学性文体的教学。认认真真地教学一些常用的应用文,比如请假条、留言条、书信、总结、计划、报告、申请、调查、说明、诉状……这些实用文的教学要实实在在,反复练习,不但内容表达要清楚明白,而且要符合规范。

强调应用文的教学和写作,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写人、写事、写物等文体文章的教学和练习。各种不同文体的文章从学习的角度来说都需要练习,只有多练才能很好地运用我们的语言文字。不过,从学习心理的角度出发,如果我们在教学写人、写事、写物的文章时,能引导学生换一个实用的角度去设计教学,可能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感到不是为了写作文而写作文而是一种表达的需要。例如,同样是写我的校园,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带学生参观校园,或者展示学校的各种图片,或者引导学生回忆学校四季的不同,最后让学生写作。如果变换一种方式,老师告诉学生,我们学校和另外一所学校结成了友好学校,节假日的时候有一些学生会到我们学校来参观,你能不能先给这些即将到来的小朋友介绍一下我们的学校。我想,用这种方式转换一下,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可能会更高,效果也会更好。

有人说,教育是农业,要给它土壤、阳光、水分,让它慢慢地生长;教育不是工业,不能像工厂那样将原材料放进去快速的生产出产品。我说,语文教学如中医,需要小火慢慢地煎药,长时间地治疗调养,通过提升自身的免疫力最终治好病;语文不是西医,不能哪儿生病,直接用刀子割去,用西药消炎祛病。语文教学争论得太多,折腾得太久,它需要做冷静的思考,做本质的回归。我以为,读书、写字、做文章就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回归。

(吴善虎,南京市江宁科学园小学,210000)

责任编辑:赵赟

猜你喜欢

写字汉字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我学写字
学写字
写字好看,需从小“练”起
我学写字
汉字这样记
背课文
汉字这样记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