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高职衔接过程中不衔接现象的剖析与治理

2014-04-29桂德怀曹建东

江苏教育研究 2014年36期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剖析治理

桂德怀 曹建东

摘要:在中高职衔接教育推进过程中,存在着思想认识不够统一、人才培养目标不太衔接、课程体系不好衔接、课程内容不易衔接、质量考核评价方式不便衔接等不衔接现象,影响和阻碍了中高职的有机、有效衔接。需要克服决策过程中的主观性,完善体制机制的协调性,加强中高职衔接内涵建设的有效性,开创中高职衔接校企合作新模式。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不衔接现象;剖析;治理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12-0005-03

一、中高职衔接中不衔接现象剖析

在中高职衔接过程中,不衔接现象依然存在。崔戴飞、徐云清在文中指出,中高职存在专业不衔接、学校不衔接、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不衔接等状况。[1]郭翠兰撰文指出,中高职衔接中存在文化课脱节、专业课重复、技能课倒挂现象。[2]徐国庆、石伟平也认为,中高职发展至今,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在靠近,而是裂痕越来越深,这是因为没有完全抓住中高职衔接问题的本质。[3]这些判断不是空穴来风或危言耸听,根据调查和访谈,我们发现各地在推进中高职衔接过程中不够衔接的现象确实存在,主要表现如下。

(一)思想认识不够统一。目前,中高职学校领导和教师普遍理解和认同中高职衔接。调查显示,仅37.5%的人认为系统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中高职衔接的根本目的,而23.39%的人认为中高职衔接是为了解决中高职院校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问题。访谈中,中职学校领导和教师认为中高职衔接是一件好事情,能给中职学生创造更多的升学机会和发展通道,能增强中职的吸引力,也能给高职输送更多的生源。但是,高职院校的领导和教师另有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一体化方式培养人才的设想是好的,出发点是对的,但当前一体化培养的政策环境、制度和机制条件都不够成熟,难以真正突破原来分段培养模式的简单组合,目前还没有真正实现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衔接。况且,高职院校不少专业不愁生源,用不着通过中高职衔接方式来招收学生,一些专业通过中高职衔接招收的生源质量也普遍不高,培养和管理难度都很大。可见,对中高职衔接的思想认识,在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之间尚未形成协调统一的认识,更不要说在教育与社会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形成普遍的共识。

(二)人才培养目标不太衔接。调查显示,31.63%的人认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目前中高职衔接过程中最主要的困难。中职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问题长期以来一直都没有彻底解决,因此,开展中高职衔接教育,中职学校在理论知识、技能水平、素质要求方面究竟培养到什么程度,什么标准是合适的、可行的,与高职阶段培养目标是真正衔接的,以及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如何定位是准确的、有效的等诸多问题在当前的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中依然没有清晰的回答。访谈中,大多数相关专业负责人认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该是国家层面的事情,他们对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标准也拿不定主意,更没有决策权力,对企业和社会需求的标准也缺乏科学准确的把握,所以,在制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时只是把原来分段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进行了简单的组合,没有进行科学的、规范的一体化设计。可见,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在质性和量性方面如何有机衔接,目前还处在比较模糊或探索的阶段。

(三)课程体系不好衔接。在调查中,23%的人认为课程体系衔接是开展中高职衔接的重点工作,27.55%的人认为课程体系是当前中高职衔接的主要困难。通过访谈了解到,目前正在使用的“3+2”“3+3”等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基本上是高职院校的专业负责人牵头将中职和高职原有的课程体系拼接而成,删减中、高职名称相同的课程,整合名称相似的课程,保留名称不同的课程。如此得到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没有真正根据中高职系统性、一体化人才培养的需要进行科学论证和规范设计,课程体系衔接的内在逻辑不清,内在关系不明,拼接痕迹明显,有机衔接不到位。

(四)课程内容不易衔接。中高职衔接中的课程设计问题很多,许多课程方案在实践中其实是无法执行的,有的甚至违反了最基本的课程原理。[4]从当前已经实施的中高职衔接项目来看,中职阶段的课程既要兼顾中高职衔接,又要适应中职阶段的岗位要求和考核标准,加上中职和高职在绝大多数省市都分属于职业教育处和高等教育处管理,各自的管理要求致使中职和高职特别是中职既定的教学标准难以改变,中职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也不能对课程做大幅度改革。另外,由于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和实验实训条件的限制、教学管理模式的制约,中职学校缺乏课程改革的勇气和水平,也不愿意深入开展课程改革。访谈中得知,许多高职院校已经开展了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项目化、模块化课程改革,与中职现有的课程在形式、内容、难度和要求上难以匹配。所以,中高职衔接中的课程及内容与衔接前的课程和内容基本上没有太多实质性的变化,即使课程名称做了修改,课程内容大部分还是换汤不换药。这也是当前中高职衔接中的致命弱点。

(五)质量考核评价方式不便衔接。目前,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衔接项目对学生质量的考核是由同一所高职校设计和执行的,采用“逐年考核,合格升级”的方式从中职段逐步升级到高职段。“3+2”或“3+3”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主要是高职院校牵头制定,他们对中职阶段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主要采用“中职为主,高职抽测”的方式,即中职学校按中职的教学要求对学生进行质量考核,高职院校每学期抽测2—3门课程。目前的实际操作过程中,高职院校的抽测也只是根据中职学校提供的几套试卷再组卷,实行所谓的教考分离方式。这样的质量检测和考核对中职学校的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起不到实质性的影响和引导,况且对学生的技能训练、素质养成基本上都没有真正介入。至于中职三年学业完成后如何进入高职院校学习,课题组在采访中发现,多数学校都还没有具体的方案和标准,也有一些学校提出中职考核合格的学生应该全部进入高职深造,也有学校提出还要另行组织一定形式的考核。总之,在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学生学习质量的考核还没有明确的衔接方案。

二、做好中高职衔接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中高职衔接,既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工作,也是国家的战略任务。因此,解决衔接过程中的不衔接问题显得尤为迫切,各地需要高度重视、大力研究和尽快解决。

(一)克服决策过程中的主观性。中高职衔接的根本目的一定是为了系统化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满足企业的需要,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求。中高职衔接项目不会面向所有中职学生[5],且并非所有中职专业都适合中高职衔接[6]。因此,必须明确,在各个地区究竟有多少学生和家长有这种需求,多少企业有这种需要,哪些专业更适合中高职衔接模式,哪些学校更具备开展中高职衔接的条件等诸多问题,更需要决策者、研究者共同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和科学判断,切不可盲目跟风或主观臆断。实际上,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不受学生和家长的青睐、开展中高职衔接教育的学校不被社会接纳的问题。因此,各地区在推进中高职衔接教育过程中,要以专业为纽带,以技术技能积累为目的,认真做好专业衔接、学校工作,在政策、制度、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二)完善体制机制的协调性。以专业为纽带的中高职衔接,首先需要解决中职专业目录与高职专业目录的衔接问题,需要修订和完善两大类专业目录。另外,中高职衔接必然要涉及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的合作、职业教育管理部门与高等教育管理部门的沟通等,需要从责任的落实、经费的预算、资源的整合、过程的管理、困难的排解等方方面面形成良性的、协调的工作机制,在分工的基础上协作,在协作的基础上分工,本着培养和造就一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宗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三)加强中高职衔接内涵建设的有效性。针对上述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考核评价等方面的不衔接现象,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政策引导和项目推动,通过专项课题、招标课题、委托课题等加强研究,形成高水平研究成果,在区域内共建共享,切实解决问题,提升内涵,促进发展。江苏省教育厅组织开展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研究就是一个有力的推动:2014年全省首批立项43项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课题,每项课题给予40-60万元的经费资助,涉及43个专业、22所本科高校、44所高职院校、88所中职学校和32家企业,重点研制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制定主干课程标准,编写主干专业课程教材以及进行相关资源建设。这必将对江苏省中高职衔接教育的内涵提升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开创中高职衔接校企合作新模式。中高职衔接本着人才系统化培养和技术技能积累创新的目的,一方面要做好职业教育体制内的工作衔接,同时更要开创性地做好校企合作工作的衔接。中高职衔接的校企合作一定不能是原来分段校企合作模式的简单叠加,需要根据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增加校企合作的衔接要素,填补传统合作模式的不足。特别是中职阶段的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主要围绕促进学生就业技能的训练展开,而开展中高职衔接的中职教育不再是直接以“就业”为导向,主要应围绕学历提升、技能水平提升、创新能力提升和综合素质提升开展教育。因此,校企合作需要类型增多和功能拓展,需要为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奠定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高职阶段的校企合作,也一定要在中职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基础上做到有机衔接,深化合作,创新校企合作对口式衔接模式、叠加式衔接模式和延展式衔接模式,从而实现校企合作在一体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崔戴飞,徐云青.中高职衔接的现实问题及应对策略——以浙江省五年制中高职衔接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4(11).

[2]郭翠兰.中高职衔接基本问题与协调发展若干对策[J].职教论坛,2007(3).

[3]徐国庆,石伟平.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论研究[J].教育研究,2012(5).

[4]徐国庆.中高职衔接中的课程设计[J].江苏高教,2013(3).

[5]臧志军,石伟平.中美两国中高职衔接机制比较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3(1).

[6]刘荣秀.中高职衔接的现状调查与政策评析——以广东省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0(16).

(责任编辑:方健华)

Abstract: During the process of the cohesion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re are divergences in recognition,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s, curriculum system, curriculum contents and quality evaluation methods. This essay suggests measures such as overcoming the objectiveness in policy making process, improving the coordination of the system and the mechanism, strengthen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and establishing the new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

Key words: cohesion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divergent phenomenon; analysis; management

猜你喜欢

中高职衔接剖析治理
一元一次方程错解剖析
剖析高考数列创新题
“几何图形初步”错解剖析
集合中的错解剖析
中高职衔接下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探微
中高职衔接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治理背景下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发展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