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工融合”视角下“管理型”会计人才职业技能提升研究
2014-04-29刘宇会于善波靳鑫
刘宇会 于善波 靳鑫
[摘要]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对财会人员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从“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变已成为必然。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从“管工融合”视角提出了“管理型”会计的人才职业技能提升策略。
[关键词]“管工融合”;“管理型”会计;职业技能
[中图分类号]F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4-0149-02
当前,对于我国的会计职业群体来说,传统的财务会计人才即“管账型”人才已经相对过剩,而能协助企业管理者做出有效经营管理决策的高级财务成本管理人才即“管理型”人才却处于奇缺状态,这意味着财务会计从业者正面临着向企业管理型会计转型的巨大挑战。为此,针对灵活多变的管理环境,塑造更具创新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的新型“管理型”会计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
“管工融合”是指管理知识、方法、能力与工科知识交叉渗透、相互迁移与互补共进,培养并强化学生的跨学科知识重组、创新和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快速适应现代化企业的管理要求。
因此,在“管工融合”视角下研究“管理型”会计人才职业技能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我国目前“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分析
1.1是适应会计人才需求结构性变化的现实需要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市场经济日趋完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的竞争由资源优势竞争经过市场优势竞争演变成能力的竞争,会计工作内涵发生质的改变,会计人才需求呈现结构性变化,会计工作正面临着重大变革,传统的“记账、算账、报账”已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会计人员的角色由“管账”向“管理”转型,会计人才需求转向“管理型”会计人才。
1.2是适应产业结构升级的现实需要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的双重任务,企业采取主要依靠品牌、核心技术、核心知识和竞争力,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发展模式来代替传统资源扩张和过度竞争的发展模式。生产的知识化、高新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企业管理方法与手段不断创新,从而带来会计工作灵活性和不断变化。会计工作不只是对企业经济活动的事后反映和监督,而应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充分发挥其事前预测和事中控制作用,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管理职能的突出体现,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财务管理的才能,对会计人员综合分析和管理控制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加快培养“管理型”会计人才是适应产业结构升级的现实需要。
1.3是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现实需要
知识经济的深化发展,网络经济的全球化,全球经济的信息化,使得会计业务复杂多变;现代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使会计工作的信息技术支持日趋强大。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管理者需要的是既精通手工账务,又能熟练掌握电脑财务的“复合型人才”。面对迅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带来的工作变化,必将对财会人员提出能力与素质的更高需求。促使会计人才培养方式实现转型,培养管理型会计人才是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现实需要。
2“管工融合”与“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的契合点
2.1有利于实现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与跨学科知识重组能力
复合型人才是在各个方面都有一定能力,在某一个具体的方面出类拔萃的人才。现代企业认为会计人才光有财务、会计专业知识已经远远不够,只有涉猎广泛才可能从账本解放出来,成为企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会计只是经济科学的一个分支,一名合格的管理型会计人员,对于财务会计工作相关的知识、技能和相关的学科,如经济学、工学、营销、管理、法律等也应相当熟悉。依托综合性大学工科背景优势,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原则,有意识、有组织、有导向地着重培养学生“三个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强化学生“两个意识”(创新意识、实用意识),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坚实的管理与会计基础知识和一定的工科技术知识,具备跨学科知识重组能力、综合理论运用能力及综合职业素养的“管理型”会计人才是现实的最佳选择。
通过“管工融合”教育理念,将管理知识与工科知识融合,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由简到繁,逐步形成的创新教学氛围和实践教学体系有助于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同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学科知识的综合学习有益于学生培养良好的跨学科知识重组能力。
2.2有利于提高会计人才综合职业素养与技能
为企业培养各级管理人才是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但行业较强的实践性以及此前单纯的管理类知识的学习,使得管理类本科专业毕业生往往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如管理类中会计学专业的毕业生会因技术背景和管理经验不足受到就业竞争冲击。“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使得学生的职业道德得到了培育,职业技能得到了提升,职业意识得到了强化,实现了就业的“高位对接”。
3“管工融合”视角下“管理型”会计人才职业技能提升策略
3.1优化会计学专业“技术+管理”特色的理论教学体系
会计学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应遵循“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强调会计和管理理论与工科知识相融合,注重会计与工科教学模块的相互补充、相互融合与渗透,力求教学内容既要突出知识的应用,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培养。打造“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工科技术课程模块和应用性专业课程模块”四大教学平台。其中,基础课程模块含科学人文与基本技能工具性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相邻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模块含专业核心主干理论课程,按照“管理型”会计所应具备的能力来设计;工科技术课程模块围绕相关工程技术知识设置;应用性专业课程模块含实务操作内容较多的专业课程,以会计体验和实践为基本特色,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课程设置上,适当减少必修课程,加大选修课在整个教学计划中所占的比重,增设一些拓宽基础和专业口径、有明显时代特征、体现学科交叉等的课程,专业教学总学时控制在一定的幅度,形成“技术+管理”特色的理论教学体系。
3.2建立“校企深度融合,工学良性互动”的实践教学体系
将课堂实验教学、校内实践与合作企业实习相结合,构建从课堂实验、课程仿真模拟到实际环境现场工作的一个全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可以按照综合性大学工科行业背景的管理模式建立该行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实践分中心(过程性企业影子工厂)和会计核算模拟实验室、审计实验系统、税务会计实验系统、沙盘演练实验室等系列实验平台,并和该行业联系紧密的企业建立实习基地。从认知企业的生产过程、熟悉企业管理模式开始,到熟练掌握会计核算的手工与计算机账务处理方法,以及会计信息化系统、财务分析、税务会计、内部审计等系列实践内容,整个在校学习期间与理论教学主线并行循序渐进地开展,通过系统训练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最终建立“校企深度融合,工学良性互动”的实践教学体系。
3.3培养“双师”型优质教学团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与讲解者,还主要是指导者与咨询者。产学合作教育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培育“双师型”教师,使教师既能从事会计理论教学,也能从事会计实践教学,最终成为既是“讲师”又是“工程师”的复合教师资源,是保证“技术+管理”培养方案得以顺利实施的有效途径。
3.4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实践创新活动
第二课堂活动是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的有益身心健康的思想、文化、科技、体育、社会实践等活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定期开展各种知识和学科竞赛如电子设计竞赛、数模建模竞赛等,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全面培养和提高。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能有效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力促进实践教学的提高。
为切实培养“管工融合”的“管理型”会计人才,应树立以人为本,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和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观念,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高级会计专门人才提供保障。〖HJ1*4〗
参考文献:
[1]黄嘉涛,张德鹏.地方工科院校管工融合工商管理类创新人才培养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2014(2).
[2]徐丽.经济转型期“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的路径与策略[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4).
[3]张德鹏,黄嘉涛,韩小花,等.管工融合管理类人才培养实验区研究——基于面对先进制造业的工科院校[J].教育教学论坛,2013(46).
[4]唐俊,蔡翔.“技术+管理”特色导向的工科院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6).
[5]王文华,王卫星.管理型会计人才定位及培养模式探讨[J].财会通讯,20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