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年的媳妇熬成“婆”

2014-04-29张晶颖

高中生学习·高一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阿爷阿婆音节

张晶颖

俗话说,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在汉语中,儿媳妇对丈夫母亲的称呼,也有一个“熬成婆”的过程。

在汉语的称呼语中,常有前缀“阿”。“阿”最早用在人名或姓、排行的前面,有亲昵的意味。宋代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十:“古人多言阿字,如……汉武阿娇金屋。晋尤甚,阿戎、阿连等语极多。唐人号武后为阿武婆。妇人无名,故以姓加阿字。今之官府妇人供状,皆云阿王、阿张,盖是承袭之旧云。”清翟灏《通俗编·语辞》:“古《为焦仲卿妻诗》‘上堂启阿母,《木兰诗》‘阿爷无大儿,虽父母亦挈以阿字,盖阿者发语辞,语未出口,自然有此一音。古人以谁为阿谁,亦犹此也。”现在普通话里有“阿姨”,方言中常见“阿爹”“阿姆”等,也属此类。

“婆”也不例外,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人们逐渐把它与“阿”相组合,于是“婆”就演变成了“阿婆”。《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折杨柳枝歌二》:“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阿婆”即祖母。《敦煌变文集·秋胡变文》:“其妻不知夫在已不?来孝养勤心,出亦当奴,入亦当婢,冬中忍寒,夏中忍热,桑蚕织络,以事阿婆,昼夜勤心,无时暂舍。”“阿婆”即丈夫的母亲。

带前缀“阿”的双音节称呼词,常常转换成重叠式的双音节词。如“阿哥”演变成“哥哥”,“阿姐”演变成“姐姐”,“阿爷”演变成“爷爷”。那么“阿婆”演变成“婆婆”也就不足为奇了。

“婆婆”最早见于唐代。《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唐故赵府君墓志铭》:“婆婆昌黎韩氏,陈诫习礼成规,行比春兰,操芳秋菊……”句中的“婆婆”指母亲。唐代权德舆《祭孙男法延师文》:“翁翁婆婆以乳果之奠,致祭于九岁孙男法延师之灵。”这里的“婆婆”指祖母。后来,“婆婆”的意义进一步扩展,还可以称呼老年妇女、妻子等。现代方言中还保留着很多这样的用法。

具有“丈夫母亲”意思的“婆婆”,最早见于宋元时期。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中说:“翠莲见姑娘与婆婆说,就道‘小姑,你好不贤良,便去房中唆调娘。若是婆婆打杀我,活捉你去见阎王!”元代的《荊钗记》里又有:“半载夫妻成拆散,婆婆年老怎支持?”

由此可见,从“姑”到“婆婆”,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婆婆”之所以能后来居上,大概是因为“姑”经过长期的使用,词义太过复杂,可以称呼丈夫的母亲、妻子的母亲、丈夫的姐妹、未婚的年轻女子、出家修行或专门从事迷信活动的女性等等。“婆婆”的产生,既分担了“姑”的意义负荷,又能满足汉语双音节的音韵节律,且称呼起来亲切随和,因此最终“熬成了婆”,成为“夫之母”的专称了。

(转载自《咬文嚼字》)

猜你喜欢

阿爷阿婆音节
灌醋来——麸子醋
响着铃铛过老街
阿爷,我又想起你了
故事猎人
拼拼 读读 写写
小镇阿婆茶
阿婆
重阳糕送阿婆
藏文音节字的频次统计
木管乐器“音节练习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