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事件”与“精彩细节”
2014-04-29吴平安
吴平安
怎样才能写出触动人心灵的好文章呢?不同的文体,触动人心灵的途径是不一样的,比如议论文可以靠独特的见解与雄辩的论证而“振聋发聩”;抒情文可以靠情感的真挚细腻而使人“于我心有戚戚焉”;那么记叙文呢,就主要靠所写的人与事去打动人心了。人与事都是实实在在的(想象与虚构属另一话题,暂且不谈),这就给文章的内容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形式与技法固然重要,但再高明的形式与技法,也掩盖不了内容的苍白。
下笔之前,首先会遇到一个“写什么”的问题。一篇记叙文,常常是由一个“核心事件”支撑的,对这一核心事件的选择,便成為至关重要的环节。夸张点说,事件选好了,文章就成功了一半。
中学生受年龄和生活阅历的限制,写作素材的积累是有限的,诚如是,选择好文章的核心事件便尤为重要。
有两篇写父爱的作文,其一的核心事件是“解题”,通篇就是一个父亲帮助作者解数学题的过程铺展与场面渲染,文章没有新意。为了“触动人心”,作者只有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而雕凿之痕则又暴露出来了。这不是文章正途,宜深戒之。其二的核心事件是父亲“离开”,写父亲睡觉打鼾,为不影响儿子考前复习,盛夏酷暑,父亲搬到没有空调的外间煎熬。其妙处得益于一个核心事件的捕捉:父亲的一个“离开”,舐犊之情,自在不言之中;儿子的一个“请回”,反哺之义,亦溢满纸页。
这一对比提醒我们,心音共鸣,常起于新鲜事物。在构思“写什么”时,就要格外慎重,格外花力气。许多同学舍不得在这个环节上下功夫,而把精力用在文采和修辞上,其实是本末倒置了。
再请大家比较一下两篇写“母爱”的作文:其一写的是母亲嘘寒问暖,洗衣做饭,关怀备至;其二却捕捉一细微动作——因母亲笃信民间所言“耳朵垂大的人有福”,故自打“我”出生就捏耳垂,以至习惯成自然。文章选择不同时段不同场合,以这一细节勾连全篇。前一篇因细节的陈陈相因,使文章平庸而无新意;后一篇却因一个精彩细节的支撑而满篇皆活,读之使人久久难忘,这足以给我们很多启示。
以上两点依据的原则,可以概括为善于“回避”,即努力避开人云亦云的事情,努力写出点有“新鲜感”的事情,写出个人特点来,使你的文章能同别人的文章区别开来。
你所写的内容与别人的区分度越大,你的文章就越有价值。
(作者系湖北省中学特级教师)